网络信息平台的法律责任
⑴ 一律师发文传李娜已改国籍,这种造谣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有很多无脑粉丝,无脑群众会在公共场所做出不当的言论。并且还有一些营销号也会来借此炒作恶意的剪辑一些信息,混淆公众视听,给公众带来错误的判断。比如说李娜被传闻改国籍这一件事,引得很多网友们讨论,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会以为是真的,便在网上对李娜进行人身攻击,谴责他不爱国,背叛国家等等恶意的标签,对于李娜本人来说造成严重的困扰。
所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家在日常使用网络的时候,一定要争做文明人。不要在网络上恶意的传播虚假信息,恶意的中伤他人。像这类情况,由于这些网友的不当言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为了社会秩序,而且也是为了尊重他人。在不明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情况下,一定要客观的看待事物,不能妄下评论。
⑵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传播谣言要负什么责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也就是说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软件上传播诽谤他人的消息,当点击量与转发次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被认定为诽谤罪。根据我国《刑法》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资料:
光凭法条的原文想必不少人还是对此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以下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条新增法条的主要内容 。
例:某网民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众号的点击量,故意编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并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传播,造成该地区人们出现恐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该网民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编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条中所述“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然后其又在微信上大肆传播,满足“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这两个行为已经具有构成犯罪的主观条件,再加之其传播的消息造成了该地区人们的恐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满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该网民已经构成了犯罪,将受到相关的处罚。
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谣言行为的同时,警方希望广大网民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增强自律意识、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言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为社会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
⑶ 招聘平台对虚假招聘信息要负法律责任
Boss直聘针对李文星事件发道歉信:向李文星的家人、用户和公众表达内心最深切的歉意,将承担法律责任并落实整改要求。
附后BOSS直聘道歉信如下:
任何语言也无法说出我们内心的悲伤和后悔。由于我们的职位审核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让非法传销分子有机可乘,发布了虚假职位,李文星被诱骗加入传销组织后不幸溺亡。我们为李文星的父母失去爱子深深悲痛,为他的双胞胎妹妹失去哥哥深深悲痛。这一切锥心刺骨。此时此刻,我们向李文星的家人,向用户和公众表达内心最深切的歉意。
我们坚决拥护北京市网信办和天津市网信办对我们开展的依法联合约谈,坚决落实整改要求。我们感谢天津警方有力打击违法传销分子,迅速查清了案情,抓住了诱骗李文星加入传销组织的犯罪嫌疑人陈某。我们感谢事情发生以来,各级、各部门政府主管领导依法给予我们有力的指导和支持,督促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感谢媒体和公众对我们提出的批评与鞭挞。在法律威严和公众监督下,对于在BOSS直聘平台上被虚假招聘伤害的用户,我们承担法律和道义的责任。
创业三年多,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为悲伤和艰难的日子。回顾创业之初,平台上的人们彼此信任,平等沟通,简单直接。正是因为来自用户的信任和口碑,BOSS直聘才得以发展起来。今天,那些在BOSS直聘上找到工作,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人们;那些通过BOSS直聘招募到伙伴,可以一起追求梦想的人们,你们必定也为我们犯下的错误感到痛心,我们的确辜负了你们一直以来的信任。
此时此刻,扪心自问,团队创业的初心还在。我们愿意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时间,一点一滴重新获得你们的信任和支持,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走出一条自新之路。
⑷ 论坛社区或信息平台,上面有虚假信息,如果投诉过仍不删除,是否需要负法律责任
网站方是有赔偿责任的,因为作为平台方,有义务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只是一般时候,除非损害比较大,被骗的损失不大的话,那么很多就放弃了,因为此类案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⑸ 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所谓名誉是对特定民事主体的品德、才干、信誉、商誉、资历、声望、形象等方面的社会性评价。要准确判断他人是否对自己的名誉构成了侵权,您需要了解以下知识:1.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包括侮辱和诽谤。侮辱,即通过文字、语言、图片公然辱骂、羞辱他人;诽谤,即故意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2.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这是名誉侵权的结果要件,必须存在这一损害后果。因此,只有导致这种评价降低,才构成侵害名誉权。3.是否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判断标准,只要针对他人的诽谤和侮辱性内容已经为第三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即已经公开或者可能被公众所知,就可以推定出他人的名誉权因此遭受到了损害。这里的可能被公众所知是指虽然无法证明该诽谤和侮辱性内容已经被第三人知晓但根据其所发布平台、发生场合的开放性、传播性足以使第三人知道。因此,在网上发布侮辱他人的言论构成名誉侵权。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⑹ 信息平台发布信息去完成的人和平台有什么法律关系和责任
信息平台是一个中介机构,你在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信息平台按规定收取你的中介费。信息平台力求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如果出现欺诈或不实信息,平台要承担一部分的责任。
⑺ 网赌网贷被骗一个法律平台说是可以追回是真的么
如果通过正规交易场所亏钱,纯粹个人行为;如果通过非法平台,则对方涉嫌专非法经属营罪;如果能够证明,对方通过欺骗手段,拉你入场,又以对赌方式 ,故意吃掉你的资金,则对方构成诈骗。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还好当时朋友推荐了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已经成功帮我挽回的损失真的是太幸运了
⑻ 信息分类网站,会员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危害,该平台付法律责任吗
连带责任(ICP承担连带责任);保留证据,保存各类登录记录、数据日志等至少60日,积极删版除虚假信权息(类似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消除影响、公开道歉、赔偿损失……)。司法实践中根据ICP的处理情况酌情承担责任。
⑼ 在微信上辱骂他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网络上的侮辱与现实中的侮辱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即如果侮辱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人们在享受互联网社交便利的同时,应当依法谨慎行使自己的权利。微信用户有权在其朋友圈内正当、合法地表达观点或发表其评论,但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发布内容可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9)网络信息平台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微信群里辱骂他人损害名誉难免承担法律责任
日前,广西大新县人民法院对一起名誉权纠纷进行判决,判决被告在其朋友圈登载致歉声明,对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800元。
原告黄钰与被告冯某雨都是年纪三十出头的青年妇女,多年前双方通过朋友介绍相互认识。2015年双方曾有过矛盾纠纷,被告冯某雨一直扬言寻机对原告黄钰打击报复。
2017年12月,在获知原告在县城摆夜摊后,被告即在其微信群里发信息,群聊中声称原告“睡她表弟多年,她表弟家里人骂死了”、“她妈就是去广东睡回来才生的那个黑憋(意指原告)”。还在朋友圈唆使男网友去强奸原告,并配发原告的个人照片。
当日晚上,得知被被告辱骂后,原告和家人与被告发生口角。次日,原告到被告店门要跟被告评理,一时冲动才动手打烂被告的广告牌等。事后,公安机关主持双方进行调解,原告母女愿意赔偿被告财物损失,但被告拒绝对在群里发微信骂话一事承担责任。
今年3月,原告起诉到法院,请求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8000元。被告冯某雨到庭应诉时则辩称,原告诉称并不属实,被告没有发布原告提供的那些微信聊天记录过,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大新县法院审理认为,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微信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便捷快速,散播广泛。被告在微信群中发布诽谤、侮辱、贬低原告的信息,并配发原告的个人照片,造成相关信息的公开传播,引发他人对原告声誉的猜测,致使原告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侵害了严格的名誉权,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经调解双方未达成协议,法院遂作出前述的判决。
⑽ 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要承担法律连带责任
要,顾客在你的平台上消费,是对平台的信任,平台应该对商家进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