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司法官考试
⑴ 台湾挑法务部长 看谁愿签枪决令
四十四名死刑犯谁会被开第一枪? 行政院长吴敦义昨天在立法院答复立委黄昭顺质询时,明确提出新任法务部长人选的条件,他表示,台湾是法治国家,依法行政“丝毫不能犹疑”,未来征询新任法务部长人选,一定会把“依法行政”列入考量。 针对王清峰表示“要我杀人我办不到”,吴敦义答复立委李庆华时强调,三审定谳的死刑犯,如果走完所有法律程序仍没改变结果,同时也没有争议,“法务部从签准到执行都不是杀人。” 国民党立委吴育昇发声明稿指出,继任的法务部长必须依法签署执行死刑,并在今年底完成执行。明年建国一百年,若政府宣布减刑甚至特赦受刑人,减刑或特赦范围不能包含这四十四名定谳的死刑犯,以维司法公信,伸张社会正义。 目前传出的法务部长可能人选包括:司法院秘书长谢文定、最高检察署代理总长曾勇夫、台湾高检署检察长颜大和、司法官训练所所长林辉煌;国民党考纪委员会主委阮刚猛、海巡署副署长王崇仪曾担任司法官,也被认为是黑马。 马总统爱用学者,法界也点名,中研院法律研究所主任汤德宗、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刘宗德,是可能人选。昨天法界人士议论纷纷:这些人选当中,谁愿意签署第一张“死刑执行令”? 目前待执行的死刑犯,黄春棋、陈忆隆最早定谳,是否第一个枪决?曾被法务部前部长施茂林签署执行令的钟德树,会不会“优先”执行?或是劫财杀害五条人命的管钟演?吃人肉的“杀人魔”陈金火?还是一心求死的死刑犯就先执行? 四十四名死囚接下来的日子,在狱中都忐忑不安,谁会成为新任法务部长下令开枪的第一人。
⑵ 台湾新出的电视剧有什么
敲敲爱上你,爱就在一起
⑶ 王力宏 finally 简谱 急、、、、、
父亲:王大中 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 医生 母亲:李明姝(shu) 政治大学毕版业
哥哥:王力德(LEO WANG)耶权鲁大学医学博士
大嫂:跟王力德大哥是同学
弟弟:王力凯(LEE-KAI WANG) 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已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美国华尔街供职
⑷ 中国大陆念法律的大学生怎样能在台湾当律师
中国大陆的法律目前不适用於台湾.台湾目前有自己一套承袭自[民国时代]的法律版系统,只因应两岸现况及社权会发展而作微幅修正--对刑事犯罪的处罚比大陆轻,但是如污染管制法,消保法,劳动法等行政裁罚及民事赔偿是很重的.往往要连累亲人连带赔偿.
目前台湾不承认1949年后大陆的任何文凭及证照,并明文规定一定职等以上的公务人员及需要特殊证照的职业如医生律师司法官等不得由[非本籍]人士担任.
您可先赴港澳及新加坡等地区取得当地户籍.以华侨身分取得侨生资格.即可读法律系.长期(大於7年)滞台后则可申请入籍台湾...总之~~很难!
⑸ 台湾政治大学的办学条件
政治大学于一九二七年创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著称的学府。现有文、理、法、商、社会科学、外国语文、传播、国际事务、教育等9个学院、34个学系、1个学士学位学程(传播学院学士学位学程)、47个硕士班(含硕士学程)、35个博士班、14个硕士在职专班、6个全英语学位学程(亚太研究英语硕士学位学程、国际经营管理英语硕士学程、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英语硕士学位学程、国际经营管理英语硕士学程、国际传播英语硕士学程及亚太研究英语博士学位学程)。
政治大学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及新闻人才的主要机构,中央政治学校时期,曾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办新闻学院,并同燕京大学及复旦大学为当时中国新闻学院三校之一。
中央政治学校是当时国家唯一的司法官训练中心,并负有国家文官学院的职责,培训通过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的人员。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同称为是中国的「文武两校」,为国家培养军官与文官。
政治大学为首间提供中文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学府,商学院同获得了AACSB及EQUIS认证,并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设立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中心。
该校现阶段致力於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与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校签有合作交流协议。 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有学术交流往来。
该校设有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社会科学资料、电子计算机、国际教育交流、附设公务人员教育、国际关系研究、选举研究、第三部门研究、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国大陆研究与台湾研究等中心。除此之外,并有附属高级中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及幼稚园一所,该校拥有自幼稚园、小学、中学以迄大学、硕、博士班的一贯完整学制。在教学与研究方面,该校每年均聘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担任各项课程教学与研究,目前有专任教师六百余人,研究员七十余人,兼任教师二百余人,高学历教师年年增加,师资阵容日益壮大。
该校将传承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扬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学精神,培养具备“人文关怀、专业创新、国际视野”之新世纪领导人;拥有丰实的文、理、社会科学基础学门,同时保有法、商、传播、公共事务、国际事务、外语、教育、数位科技等专业智能,进一步强化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对话能力,涵养公民智慧与素养。并以美国哈佛大学为标竿,契合时代脉动、引领教育创新、开拓知识社会,成为一流的人文学术殿堂,在教学、研究、服务、校园、国际化等各方面,展现该校独一无二的特色。
除此之外,政治大学拥有附属高级中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及幼稚园。政大拥有自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博士班的一贯完整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共150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研究员40余人。未来政大将传承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在人文、社会、法、商、传播等学术领域中,兼重教学与研究、并行理论与实务、均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强化人文、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促成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文社会学术殿堂为愿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专业创新、国际视野”的新世纪领导人。
政治大学为接受「迈向顶尖大学计画」补助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与同为在台复校的国立清华大学及国立交通大学为台湾地区知名院校之一。 词/陈果夫曲/李抱枕
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我们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人
管理众人 要身正 要意诚
要有服务的精神 要有丰富的智能
革命建设为民生
命令贯彻 笃信力行
任劳任怨负责任
实行三民主义是吾党的使命
建设中华民国是吾党的责任
完成使命 担负责任
先要我全校员生亲爱精诚
进而使我 全国同胞
亲爱精诚 亲爱精诚 中央党务学校
中国国民党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负责北伐期间国民党干部的教育训练。1927年,蒋中正以“清党”铲除党内中国共产党势力后,原先准备成立“宣传训练院”,但后来代之以“中央党务学校”。中央党校校训与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相同,并于1927年经首任校长蒋中正敲定。创校初期借用国立东南大学校舍,至该校改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後,接收校产以为为永久之校址。课程着重党务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授课内容则分为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 政大正门口校碑中央党务学校因属“党国一体”时代重要的党国菁英培训学校,蒋中正亲任校长表示重视之程度。但蒋氏并无暇管理中央党务学校校务,实际负责学校运作者乃副教务主任罗家伦、副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总务主任吴挹峰等人。
中央政治学校
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初设政治、财政、地方自治、社会经济四系,后来又增设教育和外交等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政治学校迁至重庆小温泉,并将科系调整为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五系,尔后又成立新闻事业专修班、新闻专修科、地政专修科、会计专修科、统计专修科、语文专修科。功能上说,中央政治学校是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类似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中央党校”。
中央干部学校
1944年,为扩大训练青年干部,三民主义青年团创立「中央干部学校」,以重庆复兴关为校址,由蒋中正担任校长,蒋经国出任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一职。初设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经济,主要招生对象为各国立大学毕业生,3期共培训干部五百馀人。後增设专修部,计有地方自治科、师范科、管理科、生产科等四科,并增设东北青年训练班。抗战後期,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时,中央干部学校开始附设青年军政治工作干部训练班,由蒋经国兼任班主任一职。
中央干部学校在性质上,可对应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国立政治大学(南京时期)
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改制后的国立政治大学于南京红纸廊(今南京建业路168号)原址复校,正式纳归国家教育体系。校长改为专任制,但依旧由蒋中正担任永久名誉校长。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全面溃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政大南京校址为中共所接收,学校被迫再度流离,历经了杭州、广州、重庆等地迁徙。一部分迁到四川的政大师生,以少量劣质兵器,投笔从戎,参与国共内战,经过苏场遭遇战和大邑包围战后,仅有少数学生虎口生还,尔后以军籍身份转由香港进入台湾。
国立政治大学(台北时期)
国民党来台后,因为原计划反攻大陆,并无在台湾恢复大陆地区国立大学的构想。但随着反攻无望逐渐明朗,党政高层开始思索增设高等院校之计划,进而意识到培养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于政大以往为国民党党校,具指标性;且曾为培育高等公务员的摇篮,素有口碑,加上当时日本统治时代留存的高教机构已无法负荷国府迁台导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学需求等因素,1954年行政院批准国立政治大学在台北县木栅(今台北市文山区)复校,成为嗣后大陆各国立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在台复校之先驱。政大在台设校首任校长是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哲学学者陈大齐先生,初设行政、公民教育及新闻等三个研究所,1955年恢复成立大学部。
⑹ 司法官的台湾司法官
司法官在台湾是法官及检察官的合称。
在台湾要成为司法官的话必须先具版备大学院校法权学院法律系毕业或司法人员高等检定考试(司法三等)及格之应试资格, 再经司法官特考及格,接受司法官训练,并至各地方法院及地方检察署学习期满及格后,才能被任用。
目前台湾曾提案修法比照外国,将参加司法官特考及律师高考的应试资格提高到法律相关研究所毕业才行。保障司法官为终身职,非依法不得去职,但为司法院大法官之司法官有特殊规定。
⑺ 科举考试的坏处
科举考试给人相对公平的上升途径的形式是好的,但是其僵化单一的考试内容却是弊大于利的。
一、中国科举制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中世纪欧洲各国政府实行赐官制,文职官员的录用不进行任何考试。因此,像大哲学家培根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只好去巴结宫廷权贵。赐官制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朝有南郭,野有遗贤”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鲁兹,发现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对此很感兴趣,随后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
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
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国科学制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他的主张是受法国网络全书派的影响,而后者又是受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斯密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大约是在1800年。英国有识之士早就呼吁政府效法中国科举制度,面向全体国民,开科取士。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考试。此举受到种种非难,但英国行政改革者最终获得胜利,应为这是一种卓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二、中国的科举制度演进
1 隋文帝为了应对士族门阀垄断官场,首开科举。
2 武则天为对抗关陇贵族,首开殿试,使科举更加公平。
3 唐朝科举重诗赋,宋朝王安石变法后开始重策论,明清科举用八股行文走向僵化与灭亡。
三、中国的科举制度弊端
1 科举制的本质是公务员考试,由于其回报高,在国人心中形成了官本位思想。
2 科举制过于单一,对自然科学极不重视,这不利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⑻ 大陆人士可以考取台湾的律考或司法官考试吗
现阶复段不可能。
首先律师、制司法官报考资格,必须是台湾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法律系相关科系毕业。再来司法官属於公务员,在台湾当公务员一定得具备中.华.民.国公民资格。
也许未来十年,律师这部分会开放,因为律师不属於公务员。但是司法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
⑼ 高育仁的人物履历
高育仁,1934年出生于台南州北门郡佳里街。
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后干班47期、革命实践研究院64期。后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深造。先后通过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司法官、外交官考试、律师检核考试。曾任台南县善化中学教师、新竹县地方法院推事、台南执业律师、台湾新竹地方法院法官,后转入“外交部”服务。一度辞职,回台南执行律师业务。
1968年-1972年 台湾省议会(第四届)议员;
1969年当选增额“立法委员”;
1973年2月1日-1976年7月9日 台南县政府(第七届)县长,标榜“和谐”、“进步”,致力开发与建设事业,多有建树;
1976年7月9日-1978年10月22日 “内政部常务次长”;
1978年1月-1981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主任;
1979年7月2日-1981年9月14日 台湾省政府民政厅(第十二任)厅长;
1981年-1985年 台湾省议会(第七届)议长;
1985年-1989年 台湾省议会(第八届)议长;
自1984年2月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参与高层决策,为著名国民党台籍政客;
1988年,筹组“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自任董事长;
1989年12月退出议坛,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1989年-1996年5月19日 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0年-1993年 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
1990年兼“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
1993年-1996年 立法院(第二届)委员;
1993年-1997年 中国人权协会理事长;
1990年兼“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
1992年底当选“立委”;
1994年8月- 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董事长;
1995年1月- 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
1996年-1999年 立法院(第三届)委员;
1997年- 两岸工业协会理事长;
1999年- 时任台湾当局毒品危害防制协会理事长;
1999年-2002年 立法院(第四届)委员;
2002年-2005年 立法院(第五届)委员;
台湾当局台湾法曹协会理事长
⑽ 国民党大理院各时期长官
1.徐元浩
(1928年11月13日—)(1878—1955)字寒松,号鹤仙,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就读私塾。后考入江西高等学堂,赴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归国后,在南昌创办江西法政专门学堂,任堂长。辛亥革命后,任江西省司法司(厅)司长。讨袁失败后被通缉,1913年9月寄居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主编《中华大字典》,1915年面世。收48000多字,是中国字典收字最多的一种。……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任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长。次年,北伐胜利,任中央最高法院院长。此后,在上海开律师事务所,并校订《辞海》。1937年8月,日军占领上海,蛰居上海法租界,杜门谢客,专事著述。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敌伪产业处理局法律总顾问,刚直廉明,仍住在典租的几间房屋里。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5年12月13日在上海逝世。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和倡修《辞海》外,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民主》等。
(资料来源: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429/node4432/node70711/node70715/node70723/userobject1ai54620.html)
2.林翔
(1882年—1935年7月),字璧予,福建闽侯人,林则徐的曾孙。
林翔早年曾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明治大学。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九江军政府司法长,广州地方检察长,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大元帅府建设部审计局局长、审计处处长等职。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大理院代理院长、审政院委员、特派惩吏院委员、特别刑事审判所所长、司法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司法部行政委员会委员、法制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起,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监察院监察委员、军事委员会军法处处长等。1928年出任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1933年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林翔)
3.居正
(1932年1月—1935年7月22日)(1876年11月8日—1951年11月23日),字觉生,别号梅川居士,中国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人。中国政治家、法学家,曾于1948年被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连署提名为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不过以悬殊票数落败于蒋介石。
1876年,居正出生于湖北省。1905年,留学日本。1907年,居正前往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周围组织《中兴日报》,与保皇党梁启超等人展开笔战;同年,居正前往缅甸仰光创办《光华日报》。
1909年,居正前往武汉,以开设商店和饭馆为掩护,参与策划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1日,居正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创办关键人物之一。1912年,因居正为武昌起义立大功者之一,被任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政部次长,并兼所有部务。……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获自由,并且当上了司法院长,……居正被任命为司法院院长,其任期1932年至1947年,长达16年又6个月。
1948年,居正参加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这次由国民大会代表的间接选举中,另一位总统候选人蒋介石以得票数2430票击败居正的269票。1949年,因国共内战,居正避难至台湾,旋即被任为中国国民党评议员,此职位一直到1951年11月23日居正去世为止。1950年,居正创办淡江大学的前身淡江英专,并以居正的女婿张惊声为校长。淡江大学一直到今日,即以居正的生日11月8日为校庆。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居正)
(更多介绍见:http://ke..com/view/266283.htm)
4.焦易堂
(1879—1950)又名希孟,武功县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后又入北京中国公学政法科学习。清宣统元年(1909),在陕西自治研究所学习,毕业后加入同盟会。
……
民国17年(1928)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年(1930)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民国24年(1935)出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坚持正义,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还政于民……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934099.htm)
5.李管
不详
6.夏勤
(1892—1950),原名夏惟勤,字敬民,一字竞民,泰州人。16岁考入北京国立京师法政大学堂。在校成绩优异,深得学堂总教习江庸、教习汪有龄、大理院院长余棨昌的赏识。20岁东渡,入日本中央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在东京帝国大学刑事法学研究室专政刑法。1917年回国后,任京师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后历任高等审判厅庭长、大理院推事、总检察厅检察官、首席检察官。
1927年8月,夏勤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次年又任最高法院刑二庭庭长、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1932年后任司法院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抗战后夏勤随国民政府转移重庆,1938年调任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自1941年起,任司法官考试典试委员。1945年2月,任最高法院院长兼刑庭庭长。他先后还兼任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陆军将官训练班、司法院法官训练所等处立学教授,并任命为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一度担任高等考试法官、考试典试委员会委员长。1943年夏勤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同年7月被免去最高法院院长。
夏勤在国民党政府任高级法官期间,曾任北京朝阳大学(迁重庆改为朝阳法院)教务长、董事、副院长、代院长等职,培养了大批司法人才。当时朝阳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法院,形成民国时期司法界的朝阳系。其时,夏勤曾撰写了很多有关刑法的著作,并被聘为瑞士国际法庭刑法顾问,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资料来源:http://www.cnxia.org/2007-11/2/931062362.html)
7.谢瀛洲
(1948年-1966年)1894年生,广东从化神岗镇木棉村人。字仙庭。早年就读于从化县立高望小学堂、广东存古学堂及上海藩谷学校。1916年赴法留学巴黎大学,192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4年春回国,加入国民党,历任大元帅府法制委员、广东大学教授,1925年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同时任古应芬开办的课吏馆教务主任、馆长。192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928年兼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参事。1930年冬后任司法行政部次长,兼法官训练所所长。1932年春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4年夏转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兼任广东法科学院院长,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赴台湾,曾任司法院副院长、院长,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教授。1972年4月12日在台北病故。著有《共产与民主》、《五权宪法大纲》、《中华民国宪法论》等。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1900074.htm)
8.查良鉴
(1966年-1968年)查良鉴(1904年-1994年3月13日)字方季,浙江海宁,天津长大。查良钊之四弟,金庸(本名“查良镛”)的堂兄。前中华民国司法行政部部长,法学学者。南开大学政治系毕业后,鉴于中国受列强不平等条约束缚,欲以收回法权解除不平等条约,前往上海东吴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负笈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研究所获法理学博士学位(SJD)后,返国至大学任教。1950年初任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后进入司法部门,及法务部门担任公职近六十年。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查良鉴)
9.陈朴生
(1968年—1972年)(1910年7月—2000年9月23日),字仲实,福建闽侯县人,中华民国法律学者,中华民国前司法院大法官。
祖父陈秉嵩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于北京任御史及刑部主事,后外放云南大理任知府。
陈朴生1910年出生于福州,1931年自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33年,司法官考试及格。……在学术方面,陈朴生亦曾兼任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现台北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教职。专长系刑事法学,尤以刑事诉讼法最为著名,就刑事诉讼法而言,其见解可谓近数十年来支配台湾刑事诉讼实务及学术界最有力之通说,近年来其若干论点虽然在学术界受到新锐学者的强力挑战,但在实务界仍然被奉为圭臬。
也因为其见解在台湾实务、学说上的重要性,纵使陈朴生本人后来离开教职以至去世,熟读其论著仍为法律系学子面对国家考试的唯一终南捷径,其所出版的数本刑事诉讼法相关著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甚至被视为刑事诉讼法的“圣经”;然因其中不少著作几乎是以半文言的方式写成,用字遣辞艰涩难懂,以致于被法律系学子戏称为“有字天书”……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陈朴生)
10.钱国成
(1972年-1987年),(1912-),字君立,江苏武进人。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毕业,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及格。曾任上海地方法院候补推事、军事委员会总监部军法官等职。1945年转任台湾高等法院庭长。1946年赴台湾接收台湾高等法院民刑审判业务。1955年转任行政法院评事。1958年任庭长。1970年调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1972年起出任最高法院院长。1987年卸任。著有《破产法要义》、《民法判解研究》等。
11.褚剑鸿
(1987年—1993年)(1919.5.10—) 江苏靖江市人。国立复旦大学毕业,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及格。
曾任地方法院、台湾高等法院及检查署法官、检察官、检察长、院长;最高法院院长、国策顾问、大学法律学系及研究所兼任教授、司法官训练所讲座、司法官考试典试委员等职。现任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著作有《刑法总则论》、《刑法分则释论》、《刑事诉讼法论》、《刑事诉讼实务及专题研究》及《刑事法学论著》等书。
(资料来源:http://tieba..com/f?kz=387225277)
12.王甲乙(书虫子按:自学成才的典范)
(1993年-1996年)(1926年10月29日—),台湾台中清水区人,前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
小学毕业后,中学肄业,即因家境问题,辍学在大甲的公家机关打工,工作认真,深得长官赏识。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台湾日治时期结束,国民政府将地方机关编制缩小,甲乙以学历不足故,遂被资遣。后因又有缺额,长官记取其先前之表现,乃优先录取。甲乙乃深知学历之重要,不眠不休考入夜补校,终于以高职补校毕业。
历经通过1950年普考检定考试、1950年普考、1951年高考,而成为当时台中县政府人事室股长。
后感于法律之重要,参与1953年司法官检定考试,取得司法官考试应试资格,1954年司法官考试及格。
历任法院推事、检察官、前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院秘书长。且在东吴大学、辅仁大学等法律系任教。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王甲乙)
13.葛义才
(1996年—1998年)1928年1月9日出生,浙江省东阳县人。国民党籍。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法训所第三期结业。
曾任司法院第一厅厅长,台湾桃园地方法院院长,台湾台中地方法院院长,司法院副秘书长,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院长、台中分院院长。1990年至1993年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1993年2月任司法院秘书长。同年改任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96年10月任最高法院院长。
(资料来源:http://www.huaxia.com/lasd/hxrwk/ddrw/tw/2003/07/504192.html)
14.林明德
(1998年—2001年)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司法官训练所第一期结业。
1931年11月18日出生,台湾省台北市人。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台湾高等、地方法院检察官、法官、庭长,云林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基隆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司法院副秘书长。1990年出任台北地方法院院长,1993年任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院长,1995年任行政法院院长。
(资料来源:http://www.huaxia.com/lasd/hxrwk/ddrw/tw/2003/07/505075.html)
15.吴启宾
(2001年—2007年)(1937年9月13日—),台湾台南人,前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司法官训练所第七期结业。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吴启宾)
16.杨仁寿
(2007年—)1942年02月17日生,籍贯台东省屏东县。1964年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72年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著作主要有《法学方法论》等(书虫子按:刚进大学不久冲着书名就买了他的这本书,但是看了才知道他说的“法学方法”并不是学习法学的方法)。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220744.htm#sub604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