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法官
Ⅰ 在古代法官怎样判案
首先申明一点,中国古代是没有法官这个职业的。
中国古代实行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的制度,意思是各级行政长官兼任相应级别的“法院和检察院院长”,由他们审理的主要是刑事案件。
至于中国古代如何断案的问题,就先把我所了解的说一说。抛砖引玉阿~
商周时期是“神明裁判”,即通过各种占卜让“上天”来断案。秦汉之后神明裁判渐渐废止,断案的主要依据是:1.由行政官员主观地根据双方当事人以及证人的证言,还有搜集的实物证据综合推理案件事实;2.根据以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为指导而制定的各种律令来适用具体刑罚。
Ⅱ 山东民国历代法官
本人来自山东的西藏--菏泽(菏泽在山东的西南角,菏泽是山东最穷的,当然这是指现在的菏泽,在古代,特别是宋金之前,菏泽境内四泽八水,通济天下,禹贡所列九大名泽居其四),观山东名人有感,特作打油诗一首。
凤鸣海岱间,黄河入齐鲁。
文武皆双圣,百代有宗师。
墨子仗剑行,庄周逍遥游。
邹衍话阴阳,百家齐争鸣。
忠义无双地,仁孝千古芳。
朝朝起义兵,蚩尤战炎黄。
皇龙不入鲁,齐人枉断肠。
诗书代代传,只为谋将相。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稷下故里。
齐鲁大地文脉蔚然,人才辈出,上至东夷时期下至现代,文化就一直没处于下位。 “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的表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贡献。在“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脊脉下,繁花似锦,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
山东是孔子、孟子的家乡,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山东省,齐鲁又成为山东省的代称。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礼仪在山东远比其他地方严谨,“礼、义、廉、耻、孝”、宗族观念到现在还是很强,所以山东人重承诺知礼仪,性格相当内敛。
尚武重文、文武兼备,是齐鲁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一般来说,齐鲁文化有五个传统:
一)名为齐学实为鲁学的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是孔孟。“公羊”博士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即出自于齐学,始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至汉代有“公羊传”。儒家文化的两面性,在她的发源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忠君与造反,山东人都可以做到极致,一切皆取决於君的好坏与否。
二)真实齐学的管子流派,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汉代黄老之说的倡导者深受其影响,黄老出于齐法家,是刚猛无极的学说。法家按地域来说分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三晋法家主要秦帝国所用,以商鞅为代表;齐法家主要是齐国和西汉帝国前期所用,代表人物是管仲。《管子》一书相传为管仲所著,但实际上,非一人之笔,也非一时之书,它是先秦管仲学派的著作汇编,但尽管如此此本书依旧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管仲是法家的先驱,也是齐法家的代表人物。可惜自汉武帝以后就受到压制。
三)兵家军事学的传统。齐鲁兵学甲冠天下。“吴孙子”与“齐孙子”兵法均在汉墓中有所出土,齐鲁地区研习兵法都代不乏人。古代十大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尉缭子》、《太白阴经》、《虎矜经》等十大兵书,其中的前七部都出自山东。《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的作者皆出自齐鲁。宋朝将《六韬》、《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定为当时武职人员学习的重要兵学宝典。《武经七书》中,除《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外,其余5部书皆出自齐鲁。
四)山东历史上就有尚武传统,一向民风彪悍,名将名帅辈出。山东的战事频繁,使山东人养成了尚武的风气,无论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争雄,还是两晋的七国之乱、南北朝并立,以后的宋元明清,山东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优秀将领辈出其中。古代军事理论的创始人孙武、后来的孙膑、三国时的诸葛亮、两晋时的王导、王敦、隋唐之际的李绩、秦琼、明代的戚继光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连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辛弃疾年轻时也是“醉里挑灯试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中国三大古典演义小说《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的主人公或杰出代表姜子牙、诸葛亮、秦琼、程咬金无一不是山东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则几乎全是讲述的山东人的故事。历朝历代山东既不乏文臣,更不缺武将。而且历朝历代造反派也不少。山东揭竿造反的人多,改朝换代的人少,但治国良人却不少。
五)通行于燕齐海隅,喜访仙事鬼的方术之学。蓬莱神话传说,齐地八神之说,巫蛊文化之说,泰山主鬼之说,泰山封禅之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徐福的出海求仙之说,全真七子全都是山东人,可见山东的方术神仙学的盛行。
山东就是一迷你版的“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沟通南北、抵御日美、西部支边、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才汲汲。
山东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比较繁荣,历史文化的厚重不逊于河南,陕西这些地方。在山东说不定某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就曾经是个诸侯国的国都。
山东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山东文化就象黄河一样源远流长。回望历史,让我们去领略一下伴随着厚重的山东文化一路走来的文化名人们的风采。
不过山东自古以来不出大商家,实在令人费解!也是个不挣的事实,可净出些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化家,艺术家,从春秋首霸齐恒公到文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孙子,智圣诸葛,书圣王懿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医圣扁鹊,到秦汉的蒙恬,田横,东方朔,从三过两晋南北朝的孔融,到隋唐的英雄好汉秦琼,程咬金,黄巢,从宋金元的梁山108条好汉,到明清的戚继光,蒲松龄,在到现在的张万年,迟浩田。
自古至今,在国家危难时刻,总有山东人挺而出现,几乎每个历史朝代都有。这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中,都是无法有的现象。
美国有位官员曾说过,山东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所以有人说山东省位于中国的心口位置,代表着中国人的良心!
山东一是英雄无数,二是所有英雄竟然找不出一个和美女有瓜葛的,这个是比较有特点的。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似乎对山东英雄是例外。
现在,在国家领导层里,在各个省级单位的四大领导班子里,山东籍贯的领导最多。其次是靠上海发家的浙江人最多。而山东籍里以胶东最多,这个主要是当年骁勇善战的胶东子弟兵的原因,在这个关系网里,胶东人发迹了。我个人估计,未来的中国政坛里,如果真有天实行民主大选了,山东人应该出领导,而且能出不少,多数是保守党的领导;而社会党的领导是湖南能出很多。这个是由于多数山东人保守,多数湖南人喜欢煽动煽情而又热衷政治的原因。所以说,当年台湾的王永庆因反台独说过,无论山东人还是湖南人,都是中国人。其实就是因为山东和湖南人都性格鲜明的原因。
山东出不了皇帝,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相,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山东历史以来就没有出过正儿八经的皇上,这是山东人最大的心结之一;
山东也不适合当起义的首选之地,历史上以山东为根据地起家成功的也就一个曹操,可惜最终没有统一全国;
山东少诗人领袖、阴谋家、大商人、美酒、雄兵(好像只有 春秋战国的齐技击、本朝部分精兵、曹操的青州兵、岳家军的部分精兵、齐王韩信击败项羽的齐军、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在朝鲜破倭兵的7000齐兵);
山东多圣人、将相、好汉、响马、孝子(24孝的故事中有10个发生在山东)。
若以古今名人数量而论,当以地处中原的河南为最,远迈诸省;而山东仍然被很多中国人和大多数的外国人认为是中国第一文化大省,我认为其理由如钱穆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兴衰,时时在转动,比较最能长期稳定的,应该首推山东省。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精神的,譬如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应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他们最强韧、最活跃;大圣人、大文学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各种伟大典型的人物都有。既能平均发展,还能长时期维持不坠。”
中国200年文明看上海,500年文明看北京,2000年文明看陕西,3000年文明看山西,4000年文明看河南,5000年文明就要看山东而已!
地域自豪感强烈
山东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山东人常以“与圣人同乡”为荣,酷爱自己的家乡。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的家乡:一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一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弊端
其民受益于其地,也受制于此。譬如多数山东人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盲目服从上级,商业意识滞后、思想相对保守,固守其方言令外人感觉土气,豪爽过激令人感到不够礼貌等。
山东近现代次要地位的最大悲剧就是自主意识不强,老是跟在其它地域人的屁股后面跑,不能与时俱进!(这个问题貌似自北宋以后就存在)
好像自三国以来,山东人大多呈现的情况是:在内而弱,在外而强,岂不怪哉?!!!
山东的GDP虽然很高,但水分太大,山东整体还是“国富民穷”,消费上跟广东、江苏不能比。
这里给出的山东人的选择的标准是:
一)出生地是山东,故2岁就随母嫁到邹平的范仲淹、祖上都是济南人的王莽、父母都是山东人的丁肇中、祖籍山东的檀道济、颜真卿、刘穆之、封地在兰陵的兰陵王、祖籍齐国的荆轲等不能入选,就算是山东文化的代表人物也不入选,如武松、管仲、荀子、韩复榘、郑板桥、王景等,但出生于山东的曹植、冉闵、文成公主入选。
二)有想当的名气或者是代表性人物,比如说汉哀帝,实在是人渣一个,但他是山东唯一的一个正统的皇帝,故入选。
三)可能在当时名气大,但知名度实在太低的人不如选。实在是人太多了,据专家统计,一部《二十四史》,涉及到的山东人有2000名之多。
四)如果是以群体出现的只选择代表人物:如孔门七十二贤,大多是山东人,故只选几人;另如稷下学宫、秦汉游侠、隋唐好汉、梁山好汉、24孝子(山东10个)、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等。
五)争议实在太大的不如选:如刘秀、董永。他们出生地的距离相距太远,无法判断。上古时期的人物不在此例,但也是认可度大的入选。
六)此人当时属于山东,但后来划出去的不算,如马本斋、马永贞、范筑先等(虽然在有的电视剧上称他们为山东人,实际上现在他们已是河北人)。
七)保证女性的上榜率
八)保证各行业的覆盖率
九)因历代山东多农民起义,故起义领袖尽量包括。
上古时期:(山东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凤文明高度发达,文明发达程度最高,炎黄蚩尤时代东夷文化较中原文化发达。当炎黄联盟与蚩尤发生战争之时,炎黄部族使用石制兵器,而蚩尤使用金属兵器,故而可以推测黄帝的西戎部族处于石器时代,而蚩尤的东夷部族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上古时代华夏族的统治部族西戎族落后于东夷族的事实。)
太昊: 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山东西南部或西部人,凤文化的创造者(一般认为凤文化的发达程度略高于龙文化,但龙凤经过了几千年的战争,最后败给了龙文化,伏羲是龙文化的创造者,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山东被称为太昊、少昊之地。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太昊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少昊: 中国五帝之首, 山东济宁市曲阜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少昊时期是凤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凤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华夏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民族既是龙的传人,又是百鸟之王——凤的传人。主要活动于今山东菏泽、济宁一带,擅于治水、农耕。少昊氏最初立国于今山东日照一带,后来建都曲阜。
蚩尤: 中华三祖之一, 山东西南部人, 上古十大魔神之首,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以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先祖,活动在山东西南部。齐地八神中的兵主,因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他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之为战神,斥之者以之为祸首。他也是苗族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黄帝同时。死后葬在古代九大名泽之一的大野泽东西两边(即今山东菏泽巨野和山东济宁汶上境内)均有其墓。《史记》记载了这两处。
舜: 五帝之一, 山东菏泽市鄄城人,一说山东济南人,东夷之人,生于姚墟,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境内的雷泽东十三里,(一说生于诸冯,即今山东诸城)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河滨、雷泽、历山均在菏泽境内。《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
皋陶: 上古四圣之一, 山东济宁市曲阜人,司法鼻祖,皋陶、尧、舜、禹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东夷部落的首领,生于曲阜少昊之墟。生活在公元前(大约2280一2170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当时在晋南一带的尧、舜、禹等部落与皋陶在山东的东夷部落联盟结成强大的联盟,形成了华夏诸国的核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伯益: 秦和赵君主先祖, 山东西南部人, 嬴姓,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的西南部中原地区。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
夏商西周时期:(山东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东夷文明和华夏文明 激烈碰撞、高度融合;商起自东夷,又融合中原,故自商朝起,中原文化超越东夷文化)
后羿: 夏时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箭神, 山东东部人,后羿代夏,使太康失国。后羿所部的有穷氏当是山东半岛的一个部落,我国古代把东方民族称为东夷。史书记载,弓箭的发明在东夷,后羿射日的传说就发源于德州,所以德州被誉为太阳城,并被国际上认可。
少康: 夏朝国君,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人。史有 少康复国。当寒浞攻杀后相之时,其妻后缗东逃至鲁西南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遗腹子少康。
伊尹: 商元圣, 一说商时有莘国(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北)人,一说出生于莘之野(今河南省栾川县),一说出生于空桑之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名伊,一说名挚,夏末商初人。他开始当做饭奴隶,后提为厨师。后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商,后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盘庚: 商朝第20任君主,山东济宁市曲阜人,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商王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迁都,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后,执行开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商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姜子牙:百家宗师, 山东日照市人,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尊称太公望,。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指挥牧野之战,著有兵法《六韬》。留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千古美谈。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Ⅲ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法官
《罗马十二铜表法》结尾有一警句:“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也曾说过:“应当知道,法官与君主和政治家负有共同的使命,他们应当携起手来,以避免司法与政治发生矛盾。在制定政策时,执政者要考虑到法律。在执法时,司法者要考虑到政治利益。司法的重大错误,有时是可以引起政治变乱甚至国家颠覆之危的。所以,法律与政治绝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从培根的话中可以看出,作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官担负着国家统治的使命,法官的司法行为与政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有时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法官个人的政治观左右着司法行为的方向,从而对政治起着一定的正面或者负面作用。同时,也只有充分了解、认识和掌握政治的深刻内涵,法官所作出的裁决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合格的法官不是终身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不断追求“公正与效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司法主题,是司法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法官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元素。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要远远大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现代的法官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公正需要效率,迟到的公正等于不公正,做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公正。诉讼本身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枚苦果,而如果法官拖延不决,更增添了这枚苦果的酸苦。 二、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要实现司法公正,法官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守自己的良知。培根说:“面对复杂的案件,法官不应向任何压力屈服,也不可被任何诡辩、阴谋所迷惑。法官也不应滥用权威,依靠压力、逼供、诱供必出冤案,正如‘擤鼻过猛会流血’。”“应该懂得,制定法律的目的仅仅在于惩戒。要知道,世间的一切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无过于枉法。”“法官应当为作出公平的裁判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犹如上帝为人间所作的那样:削平山岗,填补崎岖,以铺平一条正直的道路。” 三、法官要清楚自身的职责。法官必须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要明白哪些事该为,哪些事不该为。法官的最高职责,就是鲜明地依据法律作出裁判。我们知道,法官在审判中,有四项任务:调查取证;主持庭审时的发言,制止与审判无关的话题;宣示判决所根据的原则,总结案情;根据法律宣判。如果超越这四件事之外,那就做得过多了。做一名法官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而不能根据个人喜恶,抛开法律规定,任意或人为地司法。 四、要正确处理法与情的关系,人性化执法。我们一般认为“法不容情”,然而,无论在古代以及在追求合谐社会的今天,法与情都是可以兼容的,现代社会我们提倡“人性化执法”,目的就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法与情的和谐统一,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官在执行法律过程中,不能机械呆板,要考虑到民情、民意,表现出一种道德仁慈的力量和修养,体现出一种最基本的人性关怀。培根曾说:“执法也不可过苛。不能把法律变成人民动辄得咎的罗网。在审判时,法官不仅应当考虑事实,还应分析与事实相关连的背景和环境。对已过时的严刑酷法,要予以限制。注意情节,也应当权衡情理,这同样是法官的职责。特别在审理人命攸关案件时,在考虑法律正义的同时,应当有慈悲救人之心。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
Ⅳ 民国时法官职务系列
民国司法官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大理院院长为“特任”。“简任专”包括大理院庭长属、推事,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厅长;总检察厅检察长、首席检察官、检察官,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检察长。“荐任”包括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的厅长、庭长、推事;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和初级检察厅的检察长、首席检察官、检察官。此外,在法院和检察院从事录供、文牍、编案、会计等事务工作的书记官有“荐任”和“委任”两种,书记员多为“委任”;但少数优秀书记员也可升至“荐任”。
Ⅳ 汉谟拉比法典同时期法官的地位
首先,确立了法官在社会中作为法的代表人物的地位的确定。在此之前,法官虽然有此职业,但是并没有成文法律可以遵循,那么皇权等贵族权利会影响法官的判决,用习惯法来进行裁决会造成法律的不公,而法官则无法正常执法。汉谟拉比法典颁布后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特别是“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规定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关于盗窃他人财产必须受惩罚,损毁他人财产要进行赔偿的法律原则以及诬告和伪证反坐的刑罚原则,法官枉法重处的原则”等,这就使得法律已成文形式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律的公正,也使得法官可以依照法律进行宣判。
其次由于在法律中对法官作了要求,不许妄法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官因主观原因导致的判决不公。
Ⅵ 中国最早出现法官一词是什么时期
皋陶,是尧、舜、禹时期的“首席法官”
他被史学家和司法界尊为中国“司法鼻祖”回,他的“法答治”和“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不仅是一个法律的制定者,他还是一个审理案件的法官。
Ⅶ 中国历史中司法官的官职名称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师、士
春秋: 司寇或司败
战国: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两汉: 廷尉
三国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书,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对你有用
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2、倪征燠
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1906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中学毕业后,他立志学法,报效国家。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法律专业( 1915年法学院设立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之后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法理学等课程。1946年-1948年参加东京审判。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院联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4、海瑞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5、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海瑞
网络-倪征燠
网络-梅汝璈
Ⅸ 列举中国历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桐县皋陶村,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2]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Ⅹ 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官是谁
皋陶(gāo yáo)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皋陶村,上回古时期伟大的政答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