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成法院
⑴ 春秋时期楚国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春秋时期较早指定成文法的国家是楚国。第一次在楚文王时期(前689——前677)年制定了《仆区法》。
⑵ 曾把楚国变成了最强大国家的楚怀王是怎么变坏的
我们提起战国时代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激荡起伏、扣人心弦的历史往事也总是会撞击我们的心灵,战国七雄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秦国统一中原之前,其余六国其实也都有强盛一时的时候,提起楚国这个被当时人们冠以南蛮称号的国家,我们更不陌生,楚国不仅在春秋时期称霸过,在战国时期也被世人瞩目过。
两年后,秦国又掠夺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带着压迫的语气约见楚怀王,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就踏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秦昭襄王借机就扣押了楚怀王,威逼楚怀王再次割让城池,这时候的楚怀王再次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宁死也不割让土地,只是一切都晚了,楚怀王就一直被秦国扣押,直到去世,尸体才回归故里。
楚怀王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假如楚怀王能一直贤明,楚国在他的手中能不能称霸真不好说,假如楚怀王的身边多点贤臣少点佞臣,楚国会不会转为为安也真不好说,只是历史不能假设,楚国在楚怀王的手中也彻底衰落了!
⑶ 法院门口的独角兽叫什么名字
獬豸
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高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人,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法院门口常摆有一对獬豸雕塑,象征司法公正。
(3)楚国成法院扩展阅读
法律象征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⑷ 秦末之际,山东六国纷纷复国,为何楚国成了天下共主
首先解释一下“共主”的含义吧,“共主”指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或产生后的各个部落共同体共同推崇的盟主或是各个王国效忠的中央政权。那么为什么楚国能够成为天下共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楚国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其实力也最为雄厚。战国时期的楚国,地方五千里,军士就有百万人。这也是连横即秦称霸,合纵则楚国一统的说法来源之处。
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了秦军的主力部队,也令诸侯佩服,项羽率领进入关中后,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号为西楚霸王。所以,楚国能成为天下共主,靠的不仅是根基深厚,也与众多义士、名将有密切的关系。
⑸ 楚国人的祖先到底是谁,楚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楚国人的祖先其实是蛮夷人,楚国是祝融的子孙们一起建立起来的。如果从那些楚国人的衣着、说话方式、说话口音来看的话,这些楚国人根本并不是我们中原人,虽然他们一直说他们是我们中原人的子孙,但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些楚国人的祖先其实是蛮夷人。当时我们中原人大部分是不能容忍蛮夷人的,而且还经常去攻打他们,把他们赶到非常远的地方去,所以他们只能隐藏自己的身份,说他们是中原人。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楚国人的祖先其实是蛮夷人,并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中原人。
⑹ 楚国创始人是谁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音米),熊氏(姓和氏在古代是两个概念)。
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屈原《离骚》第一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就点名了楚国的祖先)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
封子爵,这就是正式建立楚国了,所以是熊绎。
⑺ 楚国是谁建立的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国祖先族姓芈(音Mǐ),熊氏(笔者族姓之一)。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蛮夷”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不仅有地千里,也发展出可与中原比拟的高度文化。前706年,因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认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有辅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劳,只因早死而仅得到子级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诸侯随国,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国,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谥武)。
在古代南中国的土地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确实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国中之国)!其都城“郢都”(现今湖北省荆州市,笔者老家)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州这一带得到一块璞玉。后来这块玉被命名为“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
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今山东半岛南部),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淮南子·兵略训》则赞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当年楚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的富饶,军力的强盛,形容得淋漓尽致。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时,用后来楚昭王的话说是“楚之封祖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世纪·孔子世家》)。西周初的楚国只是“辟在荆山”的弹丸之国,过着“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古朴生活。这里的荆山,实指荆山与睢山之间,在今湖北保康县南60公里处。楚人在这里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惨淡经营后,出现了转弱为强的势头。熊绎五传至熊渠,熊渠整军经武,以丹淅之会的丹阳为都,开疆辟土,先后灭庸(今湖北竹山一带)、越扬(今江西湖口)、鄂(今湖北大冶),其势力所及今武汉至湖口一带。但此时的楚国仍然是“土不过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时以方圆百里为一“同”,当时楚国疆域只不过以“同”计算。
周室东迁之后,楚国便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文治为武功奠定了基础,武功为文治开拓了天地。《史记·楚世家》说,当齐桓公“始霸”之时,楚文王统治之下的楚国也“疆”而且“大”了。楚文王两传至楚成王,成王拓土益广,东近汝水,西抵巫山。《史记·楚世家》说,成王之世,“楚地千里”。
楚成王两传至楚庄王,楚庄王确立了楚国之霸业。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后重用伍举、苏从、孙叔敖等,革故鼎新,安内攘外,国势日盛。即位后的第三年,便联合秦、巴消灭了西北劲敌庸、麋,占领今陕西安康一带及大巴山脉西北大片土地。之后,一边向东拓展,把楚界推至今安徽东部与吴越相邻;一边推进北伐,先伐陈败宋,于公元前606年进兵中原,“遂至洛,观兵于周郊”,迫使周天子派大臣王孙满前来“慰劳”。楚庄王竟毫无顾虑地询问象征周王朝权力的九鼎之大小轻重。这便是“问鼎中原”之典出。楚庄王又与晋大战于今河南荥阳东北,争得中原霸主地位。
在此基础上,楚国开始向长江下游拓展。期间虽有吴军反击并一度占领郢都之险,但历经共王至昭王五代,及至楚惠王时期,楚国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春秋近300年间,楚国曾先后灭掉兼并61国,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称“春秋灭国之最多者,莫楚若矣”。盛时疆域方圆达3000里,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信江流域除外)、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陕西东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角,地跨八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楚国的发展达到顶峰。楚王依靠吴起变法建立起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对周边发动攻势,不断拓展疆域。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攻越,杀死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于是,原越国所属以江浙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纳入楚国版图。
战国中期,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拥有今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势力扩展到贵州、云南和两广。辽阔的江汉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区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00万以上的人口统归于楚国。楚国拥兵百万之众,储粮可用十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楚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相当于现在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了。
翻开《世界通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世界范围内,曾经强盛的波斯帝国已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随着亚历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罗马正在完成其对意大利的征服,而且其军队不超过三万人。我们似乎可以断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一度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最广、国力最盛的“超级大国”。
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至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执政,国力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20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60万,前224年,大败楚军,亡楚国。但楚人认为当年楚怀王死得太冤枉,国家亦无罪,所以对秦国怀有切齿之恨,所以后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项燕之孙项羽果然灭秦。
项燕(?-前223)楚国下相人(今江苏省宿迁宿城区),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是抗秦名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项羽(前233-前202),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又名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⑻ 楚国自成一系的官吏制度
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⑼ 楚国的真正崛起,为何说源于一次被侮辱的聚会,奠定其霸主基业
因为周成王举行分封仪式时,没有尊重楚国君主熊绎,甚至还让其去做下人做的事情,熊绎内心受到打击,决意励精图治,让楚国成为一方强国。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再次自称为王,这次没有顾及周王室颜面,拒绝向周王室进贡,叫嚣一方。周昭王还曾率领军队前来讨伐,但具是失败而归。到了楚庄王时期,通过多次战争击败了晋国,消灭了萧国,之后又进攻宋国,迫使其称臣纳贡,楚庄王也实现了他的春秋霸业,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楚国之所以能够有此霸业,其先祖功不可没,为楚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⑽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啥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一直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楚国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其实原因很简单,拥有广袤的土地,幅员辽阔,物产丰饶,拥有超级多的人口,带甲百万,战车无数,是名符其实的万乘之国。然而,楚国向北的推进过程却一直不顺利,春秋时期有晋国,战国时期换成齐国、秦国、魏国、韩国。除了外部的诸侯国之外,楚国还一直被内部混乱所阻挡,让楚国的北进之路困难重重,比如在楚文王时期,楚国的内部矛盾就暴露得非常明显,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严重的问题,从楚文王出征这件事件上就能够清楚的看到楚国尖锐的内部矛盾。
前文有讲过,楚国的氏族力量强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阎敖的族人才不管什么楚王不楚王的,直接联合巴人攻击楚国。楚成王在继位之初打仗都是发布命令就可以了,因为有楚武王留下来的精英武将,而现在不一样了,这些武将大多已经不在,没有可以将兵的人,没办法,只有自己亲自上阵了。可惜的是这一仗败了,楚文王就带着败军回楚国休养,但是糟心的事情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郢都守备鬻拳居然紧闭城门,拒绝楚成王入城!原因就是楚成王自己带兵打了败仗,楚国公族不欢迎败军之师回城!鬻拳简直是胆子大到了极点,那是自己的楚王,没有十里相迎不说,反而拒之门外,这要是换成其他中原君王,那就是必杀无疑!楚成王没办法,只有再次带领军队打了胜仗才能回城休养。
这里就可以看出,楚国的氏族力量的强大,连自己的楚王都可以蔑视,置之不理,所以在楚国的历次政权交替后,都希望能够削弱楚国的氏族力量,这也是后来吴起变法能够立竿见影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