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法官
1. 《樵夫、商人和法官》主要讲了什么
(西班牙)童话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樵夫,他每天都上山去砍柴来卖钱养活他的妻子和几个儿子。有一天,他又上山去,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口袋,他走过去捡起来一看,发现里面有一百个金币。看到了这些金币,樵夫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他一边高兴地数着钱,一边想着有了这些钱,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再忍饥挨饿,自己的妻子再也不用跟他受苦,他们将从此过上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他又想到那钱袋的主人,想到他攒下这些钱不知受过多少辛苦,他丢了这些钱该会是多么着急,想到这些,他又觉得羞愧难当。
“不,这不是属于我的,这是不义之财,我不能据为己有。”于是他把钱袋藏了起来,到山上砍柴去了。
直到晚上柴也没卖掉,樵夫和他的妻子及嗷嗷待哺的孩子只好忍饥挨饿。
第二天早上,钱袋的失主在街上到处查寻,并宣布谁把钱袋交还给他,将能得到二十个金币的赏金。于是,好心的樵夫来到他面前:
“这是你的钱袋,我上山砍柴时捡到的。”
谁知这位失主是一个佛罗伦萨商人,既奸诈又贪婪。为了赖掉赏金,他仔细地把钱袋里的钱数了一遍后,便装作气愤地说:
“你这个人呐。这钱袋是我的,没错儿。但里面的钱已缺少了,我在钱袋里装有一百三十个金币,而现在却只有一百个了。很明显,那三十个是你拿走了。为此我要控告你,请求法官把你这个贪财的家伙依法惩处。”
“上帝是公正的,”樵夫说,“他知道我说的是实话!”
两个人一路争吵着来到当地的一个法官那儿。这是一个铁面无私、办事公正的法官,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请你把事情的原委如实地向我讲述一下。”法官对樵夫说。
“老爷,我上山去打柴,在路边捡到了这个钱袋,我当时数了一下里面的钱,确实只有这一百块。”
“你难道没有想过把这笔钱据为己有吗?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呀。”
“我家里有妻子和六个孩子,他们都靠我拿打柴的钱来换面包吃呢。老爷,说出来很惭愧,当时我是有过要用这些金币的想法,但后来考虑到这不是我的,它的主人丢失这笔钱会很着急。于是我就把钱藏了起来,我没有回家,而是径直去山上打柴去了。”
“你把拾到钱的事儿告诉你妻子了吗?”
“没有,因为我怕她贪心。”
“口袋里的东西,你肯定一点也没拿吗?”
“老爷,如果您到我家,就一定会相信我的话。我昨天打的柴还没有卖掉,现在家人们都快饿坏了。”
“那么,你有什么要说的?”法官又问商人。
“尊敬的老爷,这个人是信口开河,全是胡说八道。我的钱袋里原先有一百三十个金币,那三十个金币肯定是这个穷汉拿掉的!”
“好了,不用说了,尽管你们双方都缺少证据,我相信裁决这场官司还是轻而易举的。”法官蛮有把握地说。
“你,诚实可怜的樵夫,你讲的是那么自然,根本用不着怀疑你说的事。更何况,你完全能够留下所有的钱,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何必还要拿走那一小部分钱而招人非议呢,我想天大的傻瓜也不会做这样的蠢事。至于您呢,商人,你享有这么高的地位和声望,根本就不穷。我相信您不会做出什么忘恩负义和行骗赖账这种卑鄙事。所以我相信你们两个说的都是实话。很明显,这个樵夫拾到的这只装有一百个金币的钱袋根本不是你丢的那只有一百三十个金币的钱袋。拿着这只钱袋吧,好心的人。”法官对樵夫说,“你把它带回家里去,里面的钱是奖励你的,你可以随便用。至于你,商人,”法官又接着对商人说,“请你也回家去吧,去等着那个拾到你的有一百三十个金币的钱袋的好心人把您的钱袋亲自送给你吧。”
2. 法官、检察官的誓词
法官誓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坚决拥护宪法,永远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版公办案,清正权廉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正义、捍卫法律尊严而奋斗。宣誓人:xxx
检察官誓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我宣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统一。宣誓人:xxx”
3. 法官欢迎什么样的律师
首先,法官喜欢诚实的律师。法官都非常欢迎讲理的律师,他们客观地认定案情不歪曲事实,他们正确地解释法律,不曲解法律,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法官听讼并不是为了欣赏控辩双方的辩论技巧,而是为了寻找可供参考的判决依据。对于有争议的案件,法官希望从律师对案情的透彻分析和对法律的完美解释中得到启示。诚实的律师能使法官获得正确的答案,满足他们渴求真理的思想愿望。当法官认为律师言之有理,切合实际,就会很乐意接受律师的意见,将其转化为判决的内容。对于歪曲事实、曲解法律、无理强辩的律师,法官十分地鄙视。其次,法官喜欢正直的律师。这些律师具有大无畏的勇气,他们尽职尽责地为被告人辩护,而不管公众对这 个被告人有多么强烈的舆论,不管辩护会给律师带来什么样的不利之处,也不管当事人是否有钱,能否获得辩护费。法官厌恶不尽职尽责只收钱不办事的律师,不敢伏义直言的律师和没有同情心拒绝法律援助的律师。第三,法官喜欢高水平的律师。他们出众的口才使法官听讼的兴趣盎然,他们深厚的法律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为法官解决了许多法律上的难题。滥竽充数、水平低劣的律师是不会引起法官任何兴趣的。第四,法官喜欢谦恭的律师。与他们效法官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法官讨厌傲慢无礼,目空一切的律师,他们的意见再有理,法院也希望能寻找出瑕疵,作为驳回其辩护意见的证据。第五,法官喜欢干练、效率高的律师。他能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发表辩护意见,节省了法庭的大量时间。法官不喜欢发表长篇大论哗众取宠的律师,他们浪费了他人的大量时间,使人听到的是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辩护意见。
4. 法官让儿子决定父亲是否有罪 诚实回答引发全
法官让儿子决定父亲是否有罪,儿子诚实回答引全场爆笑
2017年年中,在网上有一段视频流传专,一位美国父亲因在属城区超速受到警方起诉。因为父亲坚称自己驾驶汽车时并未意识到已超速,并且当时自己两个儿子和妻子都在场,并不会冒险有意识地超速,于是法官大人请来了旁听席的儿子作证,询问小孩:“现在你觉得他是有罪?还是没罪?”,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有罪!”儿子超诚实的回答引发全场爆笑。不过,最终基于父亲的良好驾驶记录,法官并未给父亲“判罪”。
5. 法庭开庭调解阶段,主审法官质问被告诚信问题并让被告还钱,合理不
你欠别人钱不还一审判你还钱,你还好意思上诉,法官让你还钱天经地义。
6. 哪些既是法官的权利,又是法官的义务的
释明,既是法官的权利,又是法官的义务。
法官的释明权,是指诉讼过内程中,法官在当事人的诉讼请容求、陈述的意见或提供的证据不明确、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形下,依法对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或要求当事人对上述事项作出解释说明或补充修正的诉讼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第三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五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7. 诚信是一名法官的职业要求吗如果失信,怎么办
诚信既是一名法官的职业要求,更是对一个人基本的要求,如果失信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信誉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失。会不为人所信。
8. 各国法官誓词
中国:“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坚决拥护宪法,永远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公专办案,清正廉洁,公属正司法,为维护社会正义、捍卫法律尊严而奋斗。”
瑞典:我,XX,以自己的名义与良心宣誓并确认,一视同仁地对待穷人与富人,尽力、尽心公正处理一切事项,遵照瑞典王国法律进行裁判;我决不会因血缘、婚姻、友谊、嫉妒、恶意、害怕,也决不会为贿赂、礼品或其他伪装理由,而操纵法律;我决不会判决无辜者有罪,也不会宣布有罪者无罪。我将保守秘密,无论是在宣判前后,决不会将法庭秘密商议的事情,披露给诉讼当事人或其他人。除此之外,我还将忠于所见所闻,做一个诚实、无偏的法官。
9. 为什么说他是诚实的证人
法官:“证人,在你作证之前,我应该告诉你,在法律面前,你只能讲你亲眼看到的事情,不要讲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事,明白吗?”
证人:“明白了!法官先生。”
法官:“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请你先告诉我,你是何时何地出生的?”
证人:“天哪!我尊敬的法官,我无法回答您,因为这是我母亲告诉我的。”
过于呆板的形式化只会让我们无所适从,只要真正明白了实质,形式才会体现出它应有的意义。
10. 如何在二审打动法官
在二审诉讼过程中,如果上诉方有新的证据,用证据打动二审法官。如果法律有适用不当,律师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向二审法官展开辩论。如果事实不清,则建议提供新证据,用新证据来打动法官。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并且在法律适用适当的情况下,二审一般会维持原判。
扩展知识:
在理想的情境下,法官裁判时是超然中立的并且只服从法律,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现代的法官是自动售货机,民众投进去的是诉状和诉讼费,吐出来的是判决和从法典上抄下来的理由。”但实际上,法官不是机器,而是拥有感情和好恶的常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如偏见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如何使法官自由裁量的结果有利于己方,考验着出庭律师的说服能力。
人们总是更容易被其尊重的人说服,法官也不例外。因此,在庭审过程中,除了说服内容本身以外,律师还要尽量赢得法庭的尊重。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其说服力截然不同。这要求出庭律师要将建立个人的良好口碑作为长期目标。如果一个律师被贴上胡搅蛮缠的标签,那么法官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该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无论是否有道理。但问题在于口碑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还未形成口碑时,律师需要在个案中表现得专业且敬业,才能得到法庭的尊重。
1 庭审前
1.1 充分准备
大部分官司在进入庭审之前就已经分出了胜负。换言之,胜诉方往往是准备得更充分的那一方。有人认为成功的出庭律师天生就具有左右法官裁判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改变法官观点的是构思巧妙且条理清楚的论据,为此,律师在出庭之前需要要花无数个小时来做准备。准备不充分的后果在于,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由于律师在庭审中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因此难免会慌张、遗忘、或者应对不利。庭前的准备工作又是工作中最耗时耗力的部分,有时甚至令人沮丧,但这是律师对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不充分准备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律师认为庭审不过是走过场,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我国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在庭审期间,双方可以提交新证据并变更诉讼请求或抗辩理由,这导致双方的诉讼文书一般都较简略,因此,法官只有在庭审时才能全面了解案件事实,进而确定争议焦点并考虑法律适用。而即便是写得非常详尽的诉讼文书,法官在阅读之后也会有诸多疑问,期望可以在庭审中从双方获取文书中没有且不可能有的信息。即使对于法官已有预判的个别案件而言,有力的庭审表现也几乎是使法官的观点动摇的唯一机会。因此,必须重视庭审这个双方全面阐述己方观点的唯一场合。
1.2 了解法官
在庭审前,律师必须充分了解其说服的对象——法官群体和法官个体。
法官群体的特点有忙碌、专业和公正。忙碌是指法院的收案量大,相应地,法官要审理的案件也非常多。因此,法官不希望在庭审中被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忙碌的另一面意味着法官阅人无数且经验老道,能够识别出各种套路。专业是指不同于“万金油”律师,法官往往只负责某一特定领域的案件。另外,与律师不同,法官不需要负责市场营销、维系客户等工作,可以更专心于研究法律问题。因此,法官一般比律师更精通法律。公正则是指优秀的法官只会服从于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裁判,这是所有法官都追求的。
法官个体即承办案件的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庭前应该尽量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法官的文章、演讲、书籍、裁判文书来了解其立场和倾向。另外,可以在中国庭审公开网观看过去的相关庭审录播来了解法官的审判风格(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旁听),并将庭审情况与裁判文书进行对照。不同法官的审判风格可能截然不同,如果律师对于陌生的风格感到手足无措,那么无疑会影响其庭审表现。例如,法官是亲切和蔼还是严厉粗暴,对律师的发言是耐心倾听还是会不耐烦地打断,法官在庭审中批评了哪些方面,庭审流程怎样等等信息,都会从一次旁听或者庭审录播中得到答案。
1.3 熟悉案件
律师应该是最熟悉涉及案件的事实和法律的人,这既是出庭律师应做的工作,也是法官的期待。法官希望从高水平的律师了解案情和法律意见,从而帮助其正确裁判。律师也正是通过对事实的理解和法律的掌握来显示自己水平的。
律师在庭审中的主要工作在于帮助法官发现案件事实。这要求律师要事无巨细地掌握案件的细节,这样才能够在庭审中应对法官的出其不意的问题。只有这样,律师才能在法官面前建立熟悉案情的印象,从而更愿意听取律师的陈述。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在势均力敌的案件中,面对精心准备的一方以及漫不经心的另一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倾向性显而易见。在中途接手案件时,律师应该调阅原审案卷,不能以“一审不是我代理的”、“起诉状不是我写的”等来推卸责任。
虽然法官在适用法律方面会有自己的理解,但律师无疑要熟悉案件的相关法律。不仅因为在庭前需要运用法律提出适当的请求或抗辩,而且在庭审期间也需要运用诉讼法等参与庭审。并且,律师通过建立一个与法官同等水平的法律专家的形象,可以增强说服力。
1.4 了解对方
庭审的最大挑战在于不可预见性,而这最主要来自对方。如何在庭审中随机应变,除了依赖于出庭律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外,重要的是事先了解对方。为此,不要低估对手,应在庭前尽可能预判对方的理由和证据,并规划好如何应对。
有条件的话,可以举行模拟法庭,但必须像一个真正的庭审那样,找到势均力敌的对手以及中立的法官。模拟法庭虽然效果非常好,但受时间和人力等成本的制约,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案件。在无法举行模拟法庭的情况下,至少要与其他熟悉案情的律师讨论。因为在长时间研究案件后,律师往往会认为己方胜券在握——这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外来者可以打破律师的局限性思维并带来一些启发。
2 庭审中
严谨
对法庭诚实是律师的底线,欺骗法庭不仅违背律师的执业伦理,而且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但更多的时候在庭审中发生的状况是,由于来不及反应,律师会下意识地对未核实过的事实进行断言。而如果这被当庭确认,那么无疑会损害律师在法官面前的可信度。更坏的情况是,如果法官因此质疑律师的品性,那么会怀疑律所所有的发言。因此,在陈述未经核实的事实时,要注意严谨性,避免使用绝对性语言。例如,可以用“据我所知”来开头,将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转化为主观想法的表达。
另一方面,对于能够经由证据确认的事实,不要使用“我认为”这样的开头,听起来好像这是律师的一厢情愿,而非真实情况。应该斩钉截铁地进行陈述,加强法官的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