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美学和道德

美学和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2-08 06:36:18

①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1)美学和道德扩展阅读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②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1)审美意识不像回道德意识那答样关心现实的存在物,不计较利害。
(2)道德意识有目的性,道德应然,审美意识则是自然而然。
(3)道德意识中有己与人的区别,而审美意识是人与物、人与人相融合的。 审美意识通向自由,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

③ 道德和礼貌的区别

好与坏,是与非,总表明一种态度,或关于一种价值取舍,或关乎一种利益考究。每当我们在谈论有关善良、美好、正确应该的时候,我们大概就是指对象的某一功能属性,它迎合我们的身心需要,或者某些业已认知的审美观念,得到了自我的满足。当我们在议论丑恶、错误的时候,也大概是一种相反的认知心理。而当我们把“好坏是非”的评判对象定义在人类身上时,讨论人同其他存在物(包括人和非人)的关系如何时,那我们就似乎将思维对准着道德层面了,也就是常说的道德问题。

然而,诸如“好坏是非”的字眼,是否真的就一定指示道德意义呢?显然不尽然,我们的美学艺术评价中,使用的是美学术语而非伦理价值的术语。再者,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关人对客观存在物的评价,也不全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评价。比如,我们说这条狗或这把小刀很好,或者说这辆汽车行驶的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既不是在美学意义上也不是在道德意义上使用这些价值术语(好、不好等等),我们认为这条狗好,并不是说他在道德上是善的,也不是说他好看;我们的意思大概是说它不咬人,或者只有当陌生人威胁时它才叫,或者看家不错,或者作为猎狗干的不错。当我们说着辆汽车行驶的不好或这把小刀很好时,我们指的是汽车发动机在机械方面(而不是在道德或美学方面)有什么毛病,或是说小刀很锋利,切东西很快。简而言之,诸如此类说法的含义通常在于:所讲某物之所以好,乃是因为它能发挥某种功用;也就是说,它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或是被训练得很好,很听话。实际上,这种意义上的“好坏是非”,就是以客观存在物之某些属性之于人类功能、功用、功效的一种取舍判断,不可与我们的道德评判相混淆。不过,由此我们可以反省,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的看似关于道德层面的术语,却被我们泛化到“非道德”领域之中了。也就是滥用误用道德的术语,上面的例子实际上是将“好坏是非”运用到超道德领域之中了。

要说道德问题,首先应该知道,道德基本上是讨论人的问题。而上文之小刀、汽车等,同道德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对他们的好坏是非之评判,基本属于超道德范围之中。至于为何也要用“好坏是非”之体系术语来评判超道德关系呢,可能与人类的沿袭习惯有关。道德讨论人如何对待其它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发展和创造性,努力争取善良战胜丑恶、正确战胜错误。

人类的行为,千差万别,形态各异,十分复杂。实际上,虽然,我们的许多行为可以运用道德体系来规范,但是也有许多的人类行为并不在我们的道德范围之类。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文明礼貌”这样的人类行为。为了不使问题变的复杂而难以求全,暂且将“文明”搁置一旁而不论及。礼貌是人类行为的又一领域,他和伦理学及道德密切相关,我们必须细加分析与辨别。

毫无疑问,道德和伦理学同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重大关系。然而,并非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划入道德范畴。关于这点,深度来看,横向的人类整体中,并非人人举止言行都应该恪守道德;纵向的个人的发展历程中,也绝非三岁孩童与成人花甲一样地必行道德。人的有些行为是与道德无关的,而有些行为是社交性的,只涉及礼貌问题,甚至其他问题。

礼貌,很难说是一种强行的意志,可以说是既往的某些文化沉淀,到如今既定俗称地成为了某些个人潜意识,社会潜规则。礼貌与否,与人类的整体福利、发展与创造性并不直接关联。礼貌实质上属于人的爱好和趣味,而不是什么是非问题。当然,真理的是非,善恶福利的取舍,与集体道德意识的认同之间的区别,也难以分清。甚至于,为了某些规范方面的便利性,我们往往并不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相互交错,交相取用,也就在所难免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尽可能把超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和仅同礼貌有关的行为相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让我们体会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某一雇主布置文书打印一份文件。在这里,双方发生的行为都不在道德范围之类。假如雇主用了一种辱骂、粗鲁的口气来交代任务,或者当着他人的面而粗鲁地吼叫,那就表明雇主的极不礼貌,但他确实有没有做出什么不道德的事情来。骂人和粗鲁无礼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基本属于趣味方面的过错,并非背离道德。

然而,如果那封信的内容会毁坏清白无辜者的声誉,或将导致某人死亡或失去生计,那么,这一行为就属于道德范围了,就一定会产生雇主行为的道德问题。同时,文书是否应该打印这文件,也就产生了道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和做出的超道德行为是大量的。然而,我们必须始终意识到超道德行为可能具有道德含义。例如,打印文件本身是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如果打印和邮寄信件会导致别人身亡,那就产生了道德问题。

在礼貌领域内,诸如骂人、抓食和衣着邋遢等行为,在有些场合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些场合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这类行为很少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一点,反过来更说明了,礼貌其实不具备十足的道德规定,而更多体现兴趣性。我不是说礼貌和道德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说它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例如人们不能把说下流话和抢劫或商业活动中的不诚实行为等量齐观。一般地说,在我们的社会里,良好的礼貌总是伴随着高尚的道德。可以设想,如果教育人们在社交场合正确地行动,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也就会正确地行动。这里就涉及到道德与教育之间的问题了。

正因为礼貌与道德之间没有绝对的唯一性,所以要指出社交方面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之间的直接联系,常常是困难的。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社交圈子中,成员不乏道德败坏者,但他们也许都道貌岸然的样子。当然,在礼貌的同时也做到道德,那是人们普遍的良好愿望。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合乎礼貌者,不一定道德。此时,道德与礼貌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了。比如关于一些有损人权方面的种族歧视,在优势群体看来合乎礼貌的行为,却可能就是一种不平等或对人性的否定。随着人类自由平等的追求深入,对人性的发觉也就深刻而宽大,这样的礼貌逐渐会让步于道德的。

……

思想品行,并非全部的道德;同样,礼貌的文明,也绝非道德的唯一追求。在论说品德之时,切勿滥用误用,而运用某种道德体系去评价学生,教育学生时,更当谨慎为之!

④ 文艺美学道德价值艺术价值

道德价值是让社会知道尊严,艺术价值是让社会有更多生活情趣

⑤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⑥ 如何认识护理职业道德美学

基本概念
1、环境 内环境: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 外环境 自然环境:生物,化学,物理等 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劳动条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安全,宗教文化,健康保健条件等 人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环境影响人的健康 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健康,人可以创造和改变环境. 人体应与环境协调统一 人需不断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包括生理,心理调节,使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可以被适应也可以被改造 2、健康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绝对分界线. 护理工作范围包括健康的全过程,即从维护最佳的健康状态到帮助濒临死亡的人平静,安宁,有尊严地死去. 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 健康是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稳定,协调,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适应良好. 个人的健康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 3、护理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护理程序是护理的基本方法.护理活动是科学,艺术人道主义的结合.护理学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应用性学科. 4、护理学 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帮助人,如何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科学.帮助康复,帮助濒死的人平静安静的死去.护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⑦ 为什么说审美意识优于道德意识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和谐中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央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美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应该说是非常广泛的:1、在美术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中,美术教学就拥有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标准所决定的。2、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也同样是美育的重要问题,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的优秀民族美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3、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方面着手,可以达到个人生活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格修养、乐观心态等方面给予锻炼。4、、美术具有审美功能,学校美术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好恶,所以,要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增强培养学生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5、美术教学活动中,除知识的传授外,学习方法和思想、技能的操作和实践均需要言传身教,从一举一动的点滴事抓起。通过教学,留心相关苗头、重点培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习惯形成时,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具体如卫生习惯,做画的行为表现等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二、充分认识美术作品的德育内涵美术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也就是说美术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飞,借画言志。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术学科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深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以良好的渗透。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美育和德育的关系。三、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的美术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爱国史。在美术课堂上,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品德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每一册美术教材的前面,都有美术欣赏图。例如五、六年级教材的欣赏内容有:"北京故宫全景鸟瞰图"、"北京天坛祈年殿"、"胡福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风景图有"苏州网师园"、“扬州瘦西湖”等等。我上课时,借助美术欣赏图和录像,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秀丽山河,而且还有着勤劳人民的智慧。在教学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说:“我国古代人真棒!”当我讲到“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时,有的同学兴奋地说:“我长大一定要建造一个比故宫更宏伟的建筑,给我们现代中国人争气。”如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欣赏,会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会使孩子们可以较早的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综上所述,我认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育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人才,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

⑧ 浪漫主义诗人对美和道德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求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史)

两千多年来,美和善 (道德)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他认为,美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镶满宝石珍珠的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善的差异。一、美与善的对立《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郑声淫”的“淫”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淫乱之路。孔子对“郑声”的批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庄子・山本》中,庄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的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许多为了达到道德约束而否定美和艺术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原因在于诗不利于教育理想国的战士。在柏拉图列举诗人的众多罪状中,有两条是主要的,即诗人说谎和诗人滋养不健康的情感[2]。在西方,像柏拉图这样对待美和艺术的人,可谓非常之多。在中世纪,教会中人竭力攻击诗和戏剧,认为当时人心不古,世道衰微,都是艺术所酿成的祸事。二、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虽然美与善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尽善尽美”始终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4]把美与有用等同起来,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美的认识。在一切活动都以生存为目的的时代,美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逐渐挣脱了功利性的束缚。既然美不等于善,那么美与善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柏拉图在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时说:“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5]也就是说,艺术只要服从道德目的,还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比较普通的看法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世纪时,文艺甚至成为宣扬神学的传声筒。把艺术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文人概括为“文以载道”。但是,仅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内容,把文艺看作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是片面的。从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之所以强调文艺为政治道德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艺的独特魅力。文艺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礼记・乐记》)不过,对文艺独特魅力的认识,反而有助于文艺从政治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三、“美”获得独立价值人类对美与艺术独立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美学史上,直到19世纪,艺术独立的呼声才逐渐高涨起来。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公开宣称“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继承者戈男叶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种目的。在我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关心到美以后的事,就失其为艺术家了。我们始终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开。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为如果无所表现,形式算得了什么呢?”[6]他不仅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而且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形式美就是内容美。由于形式美本身是内容美,艺术就不需要服务于外在的内容,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文以载道”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对艺术独立性的提出却早于西方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李泽厚称之为“文的自觉”的时代),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开启了为艺术独立性进行辨护的先声。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等,都强烈主张文艺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要大力提倡艺术的独立生。四、美与善的融合当我们将美从功利、概念、目的等限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美与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美和善之间,或者说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像有些美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美和善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美和善的关系,只有还原到本源位置,才有可能呈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和道德经验在经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认为“道德同情这个观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地暗示出来的”[7]。审美经验作为人类原初的经验形式,是一切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根基。杜夫梅纳曾经说过:“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经。”[8]徐复观曾经说过:“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人类的理想。

⑨ 一个人的审美与道德有关吗

两个词的联系光从表面来看,实则很难有所联系。可是我们一细想,这似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怎样评判一个人有审美?是从他穿衣的风格,是他对艺术的见解,是他对“美”的追求。似乎所有被他选择的事物都被标榜了“美”,他眼中的美是超越超越世人的,这被称为审美。

我们如何评判一个人有道德?是他或大或小体现的教养,是他或多或少表现的礼貌。他总是可以理性的对待网上的恶言恶语,他总是可以平视生活中的冷漠围观。他是有自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并且可以坚定的维护眼中的正义与邪恶。这被称为道德。

一个有审美的人是否有与之相配的道德?这是偶然。你用你的审美来对待道德,可是你是站在道德之外而言的,当你是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时,你所要面对的流言蜚语实在是太多了,这并不符合你的“审美”,所以你在道德里不一定会“有所行动”。

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否有与之平等的审美?这是必然。你在花尽名声来维护道德的存在,可能你的力气用错了地方,还换来别人一声谩骂;可能你的做法走上了逆程,还背上一世骂名。这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你依然坚持,这何尝不是一种美?这至少会被称为你是一个有“审美”的人,你审视的美是道德。

有审美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审美。两者皆而有之,是我追求的至美。

⑩ 分析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

1、儒家美学的中心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平、治”。与此相似,儒家美学在艺术-审美上也以外观的伦理、道德、责任为标尺,也就是说,它要求美一方面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是中国艺术-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2、道家美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道家美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了审美的超功能性,即“天和”(与道冥同),它要求审美情感必须是一种内向的精神关照。这种“天和”在不同的道家审美观里又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老子的美学核心是“自然无为”,突出了个体生命寻求自由的要求,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蕴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哲学意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总体上偏于理智的冷静思考,有一种洞察社会黑暗的深谋老算的眼光,对人生表现出缺乏一种明朗的热情的爱,从这一点老说,它是制约老子美学成分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庄子美学的核心则是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强调美的“无为”、“天然”相对的、辨证的统一。它扬弃了老子老子审美观里的权术思想以及对待人生的某种冷漠感,把“重生”“养生”“保生”对人的生命的价值抬升到整个宇宙,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看来是玩世、混世的生活态度后面,包含着为老子所缺少的一种对人生的热爱,他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的生活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独立境界,但是他又要求人去消极地顺应自然,而不是积极地去改造自然,这是庄子哲学(美学)的一个致命弱点。
在艺术-审美上,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谓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这与儒家的艺术-审美传统是恰恰相反的。

3、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关系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儒道互补”说。互补的前提是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互补。儒、道美学就存在这种关系。先看二者对立中的差异、冲突的互补性:
(1)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层面看。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让,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识;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儒家强调的是人工制作、外在功利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的东西(性伪则美),道家则突出的是自然及创作规律(大美不言),即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的互补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新鲜、立体而丰富的动力。
(3)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去看。儒家强调个体生命的“人和”,强调社会道德伦理前提下的人的个体价值,缺乏对生命本原的关爱;道家则强调“天和”(天人合一),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其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再看二者对立中的交融互补性:
一个就是孔子本人的“吾与点也”的著名故事,其他可以通过《论语。述而》、《论语。公冶长》、《论语。宪问》以及《中庸》、《荀子》等一些著名观念得到求证,也就是说,庄子激烈地提出的这种反束缚、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早就潜藏在儒家学说之中。从另一个层面看,儒家美学很多时候是以道家美学为寄寓和归结的,当“道不行”、“邦无道”或离沦乱世时,道家的“与到冥同的”的“天地境界”便成为很多士大夫寻求抚慰、高举远慕的精神归宿了。

热点内容
西南2015法律硕士 发布:2025-07-03 14:56:07 浏览:260
2016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重点 发布:2025-07-03 14:42:55 浏览:777
司法体验 发布:2025-07-03 14:42:33 浏览:287
画押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3 14:41:16 浏览:918
合同法第三人义务 发布:2025-07-03 14:31:04 浏览:761
谈恋爱的保证书分手赔偿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3 13:52:07 浏览:358
道德焉 发布:2025-07-03 13:47:28 浏览:532
平江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7-03 13:46:52 浏览:764
马鞍山市花山区法院 发布:2025-07-03 13:40:42 浏览:560
刑法中关于黄 发布:2025-07-03 13:38:22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