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感悟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感悟

发布时间: 2021-11-26 14:14:04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是什么

第八章表面说的是水和行善,实际说的是道。

②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我这这篇文章的感想,最好300字,我不要网上复制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以来被人称道,以为这道德经的第八篇宣扬了善,是要教导人们如何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说明善恶相随。又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说明善由恶中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看来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恶。所以老君是不应该在道德经中宣扬”善“这一观念的,那么这句话就要我们重新去解读。 老君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中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这里的”上“是指统治者。而古时,”善“也有擅长的意思。老君主张无为而治,不争之功,“无为”并非“不为”,只是“无违、顺道”;“不争”并非退却,而是以不去抵触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行事,如庖丁解牛,“所师者道也,近乎技矣”,如此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观点就如水之就下,顺势而为,所以说水“近道”。 如此我们才能以道德经本身的观点去理解“上善若水”这句话。上,善若水,以不争利万物,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确解读。 同样被误解的还有“天地不仁”、“大器晚成”,在和谐社会中,它们都被以一种容易理解又有利于统治的角度被曲解,并被广泛传播。然而,真正的国学需要自己去寻找其义。。 呼呼,打完了

③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船,装载多与少取决于驾驭这条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不争,就是皮不与毛争。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有什么好争的?

3、研究国学从道德经入手,就是走捷径了。因为研究来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经,而且高手都在民间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绝对都是:知者不言。

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句我觉得就是圣人与道合而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无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则天恐裂,地讲恐发,神将恐歇,万物将恐灭,侯王将恐蹶。

5、生活在二维世界的“毛毛虫”,如果它能知晓化蝶后的三维世界,或许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到这里都是相通的。他们的区别在后面,是二而三,还是二而四,这个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是本,复杂是末。两个方向,任君选择。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悟道比较难,正因为我们走在一条从复杂到简单的路上。如果我们走在从简单到复杂的道路上,就会比较简单。

8、有人将道德经与易经来比较谁高谁低。如果A比B要高,那A争没必要争;如果A不如B,那么争也争不过B。道德经与易经流传了这么久,可以说兼容性相当好。你玩电脑如果两个软件不兼容,很快系统就崩溃了。

9、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10、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经云:圣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这一种情况(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与托天下。该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怀玉。

12、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这样理解,该你说的时候你不说,这叫懦弱;不该你说的时候你乱说,这叫愚蠢。说话关键在于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

13、关于语言,文字,不知是什么时候才有。在道德经没有诞生之前,道德经所说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过被老子最先发现。

14、道德经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孔子问他:我读这么多的书怎么还是没开悟。老子跟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当时图书馆馆长,谁都没他读的书多,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学。但是后来他发现不读那么多书也一样能悟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经验直接来用是不会得道的,学习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觉得也是圣人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圣人那里是通的。所以孔子从根本上说,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后,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类不管有多少发明、科技有多发达只能说明人类能做什么。当人类找到了他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那才是人类的真正腾飞之时。

17、自胜者强。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么转变,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无限可能。正所谓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学道德经而学道德经,不能为了人前炫自己的学问而学道德经,而是往小了说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往大了说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学。这样就会悟道快点。

19、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宜。我举个例子: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唐僧肉体凡胎,所见的妖怪都以为是好人。你是啥都无所谓,因为我唐僧有一颗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这种功夫是其三个弟子无法比的。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个。如果没有唐僧,三师兄弟1天就到灵山了。唐僧能成佛,因为他是肉身取经,最难,没他不行。

21、前几天看一本书,介绍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国家从来没有过灾祸。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有一个叫祸母的东西,想看看什么是祸母,结果后来酿成悲剧,亡国亡民。后果是自取灭亡。关于乱想问题的朋友,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天地之间有一个擎天柱,我们只需要享受这样的美满结果。但是有的人就会想:这个擎天柱怎么来的,他怎么就能够擎天的,把他打断会有什么后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给我们的一切,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绝学无忧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22、实际上即使你不做到绝学无忧也是没有关系的。老子告诉我们要绝学无忧,那就是他已经试验过了,大家都不要浪费感情庸人自扰吧。

23、有时候道理很简单的: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悟到这就成了。反正实证实修的,永远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行路难开路更难。老子的时代没有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开路人,前人开路,后人行路。路开都开好了,我们还不能够很好的走,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有的坏人比我们想像中的还坏。

25、有时候是这样,比如邓提出的理论是前人没有过的,先不要去议论对错。能走出来,这样的就是很难得。别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自己上去估计不行。我们将来每个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断。有些地方,一点都不能有差错。有些地方可以通融。关键是要有眼光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一丝不苟的,哪些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26、有些人犯罪违法就是因为他们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脱者了。之所以不解脱,是因为有障碍。即使有佛菩萨随身,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关键靠自己领悟。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懂法而违法不究。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信佛而违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鸿燊说: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惊。我觉得不好,如果说: 好德超色,德高惊鬼神。还可以。

28、道德经与九阴真经。九阴真经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估计是从道德经里借鉴的,弄懂了道德经,估计九阴真经也不学自通了吧。

29、拿到动枪的不是高手,通过语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过“无”来交流。

30、倒连九阴真经的后果就是“欧阳锋-变成欧阳疯”。修道德经也一样,要边证边学,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经当做果实直接使用将不会有任何发现。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来争第一名,而绝对不要保第一名。

32、聪明的人制定规则,简单的人遵守规则,愚蠢的人违反规则。如果你做不到聪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简单。现在的人都是因果颠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亲自证悟到道之后才有了佛经和道德经,现在的人却直接享用了果实,但是没经过修证。所以,连半个果位证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处都在说感恩,但是我们真正有过感恩吗?先说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拿走了,最后我们工人剩下的只有一点点。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就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虽然拿的少,但是还是要感恩原创。因为没有人家的创造,你连着一点点都不会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们不仅不能创造,而且会对别人的创造嗤之以鼻。端正态度,创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把生存当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贵无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为了追求财富而放弃了对身心的修炼,那就大错特错了。

36、如果《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节不读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节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读《老子》的过程中,觉得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那我觉得理解的还不够。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37、骂我的,前世我一定也骂过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过他;杀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杀过他。坦然的承受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将不会得道;如果你顺道而行,则会证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笛卡尔说,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谟说,我要教导人类。

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将重新构造一个宇宙。

中国现代没有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伟大的格局。而伟人的出现或许只需要1句话,我们有吗?

40.一通万通,但是一要求必须是精品。

41.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学习。老子把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经》来跟大家分享而无所求,可以说做到了生而富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2.第一句话:世智辨聪。第二句话:未见言见是大妄语。第三句话:道法自然

43.大象战胜蚂蚁给狮子老虎看会得道嘲笑;蚂蚁打死大象给狮子老虎看会得到的尊重。

44.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沉淀的过程。学习沉淀空杯再学习再沉淀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这就是空杯心态的习惯,以空杯心态来生活和学习的朋友,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45.当你超越别人的高度的时候对他还是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心,因为你如果你以后掉下来,还要经过那个地方,聪明人都知道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4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剧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响当当的男一号和女一号。干嘛要给别人当配角呢?别人的剧本可以看,但是千万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经》是老子的剧本,别人能演吗?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圣人被褐怀玉。什么才是价值。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外面都有一个椟,其内在有一个珠。具体珠子重要还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虽然圣人被褐,但是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车洋房去跟他换,那好比用石头跟黄金换差不多。盖茨可以富可敌国,但是圣人富可敌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48、圣人解决掉用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富人解决用钱能解决的问题。而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

④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来自网络,你自己阅读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⑤ 老子道德经里 八十一章的版本第八章的一些问题 麻烦哪位帮忙

上善若水

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上善若水”是《老子》“上篇”“道经”的“八章”。本章老子进一步讲述“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思想。

上(最 极)善(本是形容词,这里与‘上’和用意为‘人’或‘事’)若水(希腊有哲学家泰利思把水作万物的根本。中国古代道家也以水喻道《管子 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水善(此处的善意为乐意或愿意)利(滋养)万物而不争(夺 抢计较),处(居)众人之所恶(厌恶),故几(接近)于道。居(处世),善地(底);心(内心),善渊(深沉);与(和朋友交),善仁(亲爱);言(言谈),善信(真诚);政(治理国家),善治(有条理);事(为人处事),善能(灵活);动(行动),善时(识时务)。夫唯不争,故无尤(错误)。

译文:最善的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他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呆的地方,所以他接近于道。处世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内心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亲爱;言谈像水那样真诚;治理国家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像水那样灵活;行动像水那样见机行事。正因为像水那样与物不争,所以就没有错误。

题外:

水,性至柔,而力至坚。抽刀断水水更流,天下至锐至利之兵莫可破之;而滴水却可穿石。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荀子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流则涌,若止则静。涌于九天之上,则万马奔腾、气势恢宏,一发而不可收拾,力能拔山者概莫能挡;隐于九地之下,则匿于无形、幽深莫测,明鉴秋毫者亦不可查。孙子曰:“水无常形。”

水,冷凝成冰,热散化汽,缥缈难定,瞬息相万千。

如果说老子所谓“上善若水 ”是指其“无争”的话,

那么在我心里,水最具力量的地方却在于“善变”、“无常”。

希望自己的身心修为也能够达到水那样的境界:

动如山涧流水,长流不息;静若渊泉止水,波澜不惊。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表面看水虽然能藏污纳垢,其实水的本质,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污染。

⑥ 有没有《道德经》第八章的读后感

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⑦ 给我解释一下道德经的第五十章的学习感悟是什么

解释一下学习感悟,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对待生活以及对待各种情况突发的一个反应能力所以说多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

⑧ 道德经第78章读后感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专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属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⑨ 急!我需要《道德经》第八章的那段话的感想

不好意思英文的没有,自已翻译吧。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段话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老子说的好,上善若水。水是无色的,最初的那一份完美的色彩。纯洁的水总能让我浮燥的心情释然。某天,一个人在宁静地午后,品一杯纯静地水,看一看这深秋最后的年华。 想想这人生最初的,美好的善。仿佛如梦境般随意,此时的心中亦如同此水,简单,纯净。
蓦然回首间发现原来往事种种,曾是光彩夺目,如夏花般绚烂,却终敌不过褪尽浮华后的宁静与自然。看透这一切,便如同手中这杯水一样无色,却又不失素雅之美。
水的世界里不需要颜色,因为水本身就有这世间最好看的颜色。那一份包容万物的情怀。那一种完美如初的色彩,早已深深地在每一人地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是水的载体,因为水博大的胸怀。人们已此来赞美水,同使也告诫后人。要胸襟宽广,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孔子云: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常看看水,能让我的心灵净化, 常看看水,能让我的情怀释然。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 有时间看看水,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得与失。不尽莞尔。原来一切都似水般透彻。或许这人生最初也如同这水一样,透彻,简单。历尽沧桑之后,再来看看这水,再回首些许往事,也许你会发现,这水原是世间最深奥的。
无色的水没有美酒的浓香,没有咖啡的情调,没有清茶的淡雅,却有着万物都不及的情怀,倘若你愿意把心置于水之中,一切的俗世都已远去,心中只留下那一份最初的纯真。 或许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因为它最简单,所以它能包容人生百味,世间万物。虽有包容万物,却从不失纯真本色。
一杯简单地白水,伴我一个下午,淡淡地水,淡淡地情怀。

热点内容
试述经济法形成的一般原因 发布:2025-05-26 00:34:56 浏览:922
员工规章制度算劳动合同吗 发布:2025-05-26 00:34:02 浏览:127
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5-26 00:26:07 浏览:888
婚姻家庭法社会调查 发布:2025-05-26 00:21:51 浏览:248
劳动法工资表是怎样的 发布:2025-05-26 00:14:19 浏览:108
打架斗殴违反什么条例 发布:2025-05-26 00:07:51 浏览:717
广东省废止法律法规规章 发布:2025-05-26 00:03:20 浏览:889
浅谈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 发布:2025-05-25 23:58:26 浏览:172
八符格书法官网 发布:2025-05-25 23:57:44 浏览:529
克隆与伦理道德 发布:2025-05-25 23:50:40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