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萨特的道德

萨特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14 18:45:16

① 萨特的《恶心》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

小说主人公叫安东纳·洛根丁,他是一个孤独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自我意识很强,有点神经质,因为失恋几乎精神崩溃。经历了长途旅行之后,洛根丁终于在海滨城市波维尔市安顿下来。

他住在车站附近的旅行推销员的旅馆里,每天所接触的都是些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洛根丁有时在街头闲逛,有时在酒吧间与老板娘调情。

他心爱的女人安妮离开他已经整整四年了,在他的记忆中,安妮曾经追求过理想的完满时刻,但所得到的却是虚无,一切都化为乌有。

洛根丁为了充实空虚的人生去研究历史,并打算写一篇关于18世纪法国贵族德·洛勒旁的冒险史的论文。因此他天天上图书馆去读书,搜集资料。

在图书馆时,洛根丁认识了一位自修者,在自修者的劝导下,他根据字母排列顺序逐一阅读各种书籍。到了晚上,洛根丁便坐在铁路员工俱乐部里,反复欣赏同一张唱片《在一些日子里》。

洛根丁感到他自己正在一点一滴地丧失自己,陷入一种奇异和混乱不堪的状态之中。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开始对世界感到恶心。

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有一种腐烂的臭味散发在空气中,在光线中,甚至在人们的态度中。洛根丁曾经到处游逛,后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冒险生活的含义:这就是恶心。这种恶心就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显露。他在恶心的感觉中领悟到存在,存在是一种丑态,难以忍受。

终于有一天,洛根丁收到了安妮的来信,这使他抱有一点希望,但他很快就发现,安妮已经变得下流和绝望,她早已放弃以往所追求的那种完满的时刻。

洛根丁和安妮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发现了存在的含义:虚无。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一切都不值一提。这样,洛根丁又重新回到空虚孤独之中。

洛根丁决定离开波维尔市。他最后一次光顾了铁路工人俱乐部,最后一次欣赏《在一些日子里》,就在欣赏唱片的最后时刻,他隐约地感觉到了一种渺茫的希望。

(1)萨特的道德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

1、洛根丁

洛根丁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危机时期的萨特,他把内心的感受,诸如孤独,焦虑,不满通过洛根丁发泄出来。主人公洛根丁便成了第一个萨特式人物。

洛根丁是位历史学家,为了完成部历史传记来到波维尔。他上图书馆,泡酒店,结识了图书馆里的自学者,有时和酒店老板娘幽会,终日生活在循规蹈矩的市民中间,混沌、麻木,逐渐地失语。

突然间他感到了“恶心”。在他眼中,一切存在之物都失去了日常的形态,甚至自己的肉体也是异己之物如同树根般丑恶。波维尔的生活似乎永远一成不变。

生活在封闭、平庸保守的丑恶现实中循环,时间丧失了时间性。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时间的不可逆转,人的一生中每一个时刻都应该是独特而不可复现的。没有变化的时间使人生失去了意义,洛根丁迷失在意义缺失的虚空中,时时遭受“恶心”的袭击。

2、洛勒旁

失败了的政治冒险家,布城的德·洛勒旁侯爵,矮小的老好人,欺骗聂尔西亚,谋杀保尔一世,洛根丁在布城就是为了他。

然而三年以后,当洛根丁的研究走向深入之后,洛勒旁的容貌便像墨迹一样,逐渐淡了下来,他的感受逐断发生逆转,直至质变。

洛勒旁欺骗了历史,也欺骗了洛根丁。“一个多么会说谎的小小的自考者”,洛根丁终于作出自己的判断。

3、安妮

六年前,安妮抛弃了洛根丁,是因为她要追求所谓“独特的境遇"、“完美的时刻” ;六年后,她又抛弃了他,因为她对人生,世界都感到厌恶,她只是“在肉体上还活肴”。安妮始终掌握着对洛根丁的主动权。她和洛勒旁代表着洛根丁一度寻求的生存的理由。

② 萨特的存在主义如何理解

看看海德格尔吧,他的存在主义是诠释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的,是对海氏哲学的一种解读。我已经离开哲学很久了,对哲学做了一定的遗忘。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不是在者,而是“在”,是对以往哲学关于存在的一种全新理解。

③ 关于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
3、自由理论
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4、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为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呢?没有。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④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核心内涵:

“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⑤ 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对职业人生有何影响拜托了!!!

以我的理解,萨特的观点有两个方向:
存在先于本质;他人是地狱 这两个观点其实是辩证关系。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先有你这个“人”存在,然后你在不断的努力中去塑造你自己。就像有一堆木片。你可以用你的努力和脑力使这些木片变成木桶或者房子。在你塑造自我的本质的时候,你的尊严和自由也就会体现出来。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有自己的选择。(当然,别人也和你不一样,所以别人也有自尊)
所以,我会有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你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世之道。在意见统一的时候,因为有共识,所以大家都没事,但是一旦有吵架和分歧,就证明了你与他人格和还是存在的,而且不可避免。这种隔阂也就在证明,他人在破坏你的世界观。但是你跟他吵架就证明你有自己的自尊,不愿意成为他人想象中的个体,而是想成为你自己。
要实现“他人是地狱”,就必须要满足“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先于存在,就已经注定你的命运,人就不再拥有自由。所以这两个是辩证关系。
所以萨特的道德观是“人是自由的,也是个体的”。
这样的想法肯定不可能当幼儿园老师等教育类型的工作。办公室工作中也会扮演独行侠的角色,不会太参与集体活动。
是你需要的吗?请留点提示。

⑥ 浅析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这句话来表达。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这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在“眩晕”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超越性”。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在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可以设想每个可能的后果,这样人类能够自己做出选择。

萨特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所谓“自欺”。他把“自欺”描述为“半透明状态”,他对自欺的描述可以跟其对潜意识的反驳联系起来理解。他否认潜意识的存在,以为不过是一种“自欺”。这也可以跟其对“本质”,“中心”的反感联系在一起。他不认为存在什么超验的“本质”,因而人是“必然自由”的。他认为自欺是人对自己的自由的逃避和否定造成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约会,女人很清楚男人怀有亲近她的企图。因为她的自由,她必须在顺从和拒绝之间做出选择,可是她故意否定自己的这个自由,男人说的每一句话,她只理解其中的表面含义

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向其他人推荐他的选择。他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为所有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个例子是在二战时期的某个法国家庭里,父亲为德国人工作,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去世了,小儿子留在母亲身边。小儿子知道自己对母亲非常重要,不能离开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希望到英国参加法国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国并为哥哥报仇。这样,小儿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去问萨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选择,无论后果如何,你都要为其承担责任。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变,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的层面上。也开始承认,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难以实现的。他尝试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改变,把马克思哲学和人学联系起来。 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若想全面理解,还需要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分析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分析进行研读。而对物质世界,他持一种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实在论观点。他受过德国哲学的熏陶,行文上颇为晦涩。其哲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⑦ 萨特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让-保罗·萨特,法国思想家、作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所谓自由意志是和决定论相对的,决定论认为人是被某种存在的意义(或者换句话说,上帝)束缚着,而萨特则认为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人是被抛弃的,是自由的。所谓的自由,就是人没有存在的意义,也没有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由于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类就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简言之,存在就是存在,人类也一样——只不过人类会追求存在一张的东西而已。
萨特的哲学十分高深复杂,我所能提供的,也就只有这个粗浅的理解了。

⑧ 萨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萨特19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24岁通过中学教师就业考试,后在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多年。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法西斯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无耻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在《肮脏的手》(1948)一剧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东欧国家共产党内两个派别斗争的情节,宣扬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的意志冲突。《死无葬身之地》(1946)刻画了一群反对维希卖国政府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图表达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恭顺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残酷迫害,以及对普通人民觉悟的寄托,深切的期待。这个剧本是萨特所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的体现。

萨特的作品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发表《理性的年代》(1945)、《缓期执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3卷。剧本还有《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0)等。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文学论著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1947)、《境遇》1~10集(1947~1976)、回忆录《字句》(1964)。

1955年,萨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访问中国。萨特的剧本《恭顺的妓女》已有中文译本。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逝世。

⑨ 尼采和萨特的哲学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尼采哲学和康德哲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毕竟康德对尼采的影响其实很大,而尼采对康德却多有批评.若非对哲学有专业性了解的人,提及尼采和康德的不同则往往是二者在伦理方面的著名分歧,这恐怕也是楼主提问的原因,下面则做出解释:康德伦理学中最著名的当属“绝对命令”,其语言结构是“应该”,即不含功利心理,仅仅由于道德上应该如此而做出行动,康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尼采则创造性地对康德的“应该”做出了批评,认为这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挥,使人在道德上变成了负重的牲口.尼采为此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即他独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把“应该(你应)”变成“我要”.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绝对命令”的驱使才去行动,而是完全凭借自主的意志去行动的.尼采认为,贵族(尼采哲学的术语,区别于另一术语:奴隶)和超人都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制定道德规则的,而不是像康德伦理学所说的那样被动遵守某一道德规则.

⑩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自由选择

第三、世界是荒诞的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3、自由理论
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4、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热点内容
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 发布:2025-05-16 07:41:46 浏览:258
司法鉴定种类 发布:2025-05-16 07:32:17 浏览:699
居住权民法典 发布:2025-05-16 07:32:17 浏览:284
贩毒案法院 发布:2025-05-16 07:15:15 浏览:810
法官修假 发布:2025-05-16 06:55:48 浏览:201
立法必严格 发布:2025-05-16 06:53:13 浏览:275
中国海商法第四章 发布:2025-05-16 06:47:12 浏览:232
一房数卖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16 06:45:02 浏览:100
劳动合同法offer 发布:2025-05-16 06:44:16 浏览:799
公司运行的法律保护吗 发布:2025-05-16 06:41:58 浏览: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