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德性
⑴ 品德,德性,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异同点什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点采纳,谢谢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张久顺推荐
⑵ 德性和德行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内在的休养,后者是外在行为的操守。
德行是指有关品德这方面. 褒义次
德性,是指这人品德不好. 贬义词
⑶ 品德,德性,道德三者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
品德,德性,道德是近义词,这三个词可以互换,反映的是同一个意思。
这三个词都有道德,品质,操行的意思。
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以上就是这三个词的共同点。
⑷ 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的意思: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词语】:德性
【拼音】:dé xìng
一、德性基本释义:
1、道德品性。
2、同德行。
二、德性引证解释:
品性;品质。
沈从文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三、德性用法示例:
1、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2、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
(4)道德德性扩展阅读
德性近义词:品德、德行
一、品德
【词语】:品德
【拼音】:pǐn dé
【释义】: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示例:
1、良好的品德就像是用玉石来购买去天堂的翅膀。
2、用品德去影响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关爱学生。
二、德行
【词语】:德行
【拼音】:dé xíng
【释义】:指道德品行的素质,也指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示例:
1、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2、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⑸ 伦理道德是指什么样的德性
指的是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思想品德。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奉献祖国等
⑹ 道德德性包含哪两种内容
道德德性同与快乐和痛苦之感情以及实践相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版过度、不及与适权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品质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够体现出德性。比如,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是德性的特点。也可以说,德性是一种选择生活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
⑺ 如何理解品德道德与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一定要有自己的逻辑。
道德经里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的德,就是德性,失德的德,就是品德道德。
⑻ “德行”与“德性”的区别
“德行”与“德性”的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语法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德行:道德和品行。
2、德性:讥讽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二、出处不同
1、德行: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2、德性: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你没有那个瘾,交不上捐你去坐监牢。德行!”
三、语法不同
1、德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2、德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⑼ 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 目录
解释 拼音 概述编辑本段解释(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编辑本段拼音déxìng 编辑本段概述[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为同义词,首选“德行”。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清·刘开《问说》 什么是“德”呢?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才能合乎礼节? 师言:“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 住,是站姿。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 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 卧。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也就是‘吉祥卧’”。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 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某大学社团负责人来访,询问什么叫做“造口业”? 师言:“我们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造口业。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因果啊——” 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了生活动作。对人粗声粗气,妄言、绮语、两舌,这都是在声中造业,也就是造了口业。” 为什么人对熟人比对生人,反而显得礼貌不周? 师言:“有些人不熟识对方时,大家都彼此客客气气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过礼’,不再讲求礼节了。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大家彼此客气时,能够相敬、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客气态度,始终不渝,才是作人处世之道。” 开放大陆探亲后,许多返乡同胞,看到当地的贫穷落后,而生分别心,言语行止常露骄态。 师言:“我们回到大陆,要心存一分虔敬的平等观和道德观,不要去伤他们的心,也不要去刺他们的眼。那样清贫的生活,我们还不是曾经走过,难道大家都忘了吗?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伤害了大陆的同胞,也将伤害了我们自己。”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2.品性;品质。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1�7p品行。含有轻蔑意。
⑽ 德性论是什么
德性来论指德性伦理源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学聚焦在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者,道德主体的性格为伦理行为的推动力。
与目的论、义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德性伦理学是不会依照单一标准去判断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德性伦理学代表。代表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孔子的《论语》、麦金泰尔的《追寻德性》。
(10)道德德性扩展阅读:
德性理论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解释什么是德性;列出哪种品格特征是美德的清单;解释这些美德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这些品性对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是好的品性。
另外,这个理论还应该告诉我们美德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或者是否一个文化的美德与另一个文化的美德有区别,一个人的美德与另一个人的美德有区别。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表现于习惯行为中的品格特征。例如诚实的德性,只是偶尔说真话,或者只有在对他有利时才说真话的人,并不拥有诚实的德性。诚实的人当然地把真诚当回事,他的行为"源自坚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