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代医家心理疗法治病
1.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治疗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治疗、个别治疗和行为治疗,均是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劝慰,解释鼓励,说服暗示,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及自我调整等方法,来达到改变旧的条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为反应。不少老年人体弱多病,晚年期易患"锖疑症"、"恐惧症"、"忧郁症"、"强迫症"、"癌症"等疾病。对这类病,我国目前尚无特效药,要依靠心理治疗法来解决。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有:
(1)开导法:即开导其思想,使其放松,以此减轻他们的病情,抑制老年病的发展。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疾病能用药物或手术治疗,若再配合做些心理治疗,患者的病体会恢复得更快,旧病复发率也将明显降低。
(2)叫喊疗法:是某些西方国家盛行的一种心理疗法,适应神经官能症、癔病,或遭到重大刺激而神志错乱及长期抑郁不快的"情志障碍"者。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安适地躺在诊察床上,医生亲切地握着他(或她)的手,嘱其将自己内心的话,毫不隐讳地发泄出来,随便喊叫,直到自己感到痛快为止。这样,沉重的精神负担或缠绵的幽怨得到了排遣,经过几次这样的治疗,可解除病态而恢复正常。
(3)喜怒调整法:"阴阳喜怒"是七情学说的一个纲领,其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谓情绪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快乐和悲衰,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及强和弱的两极状态。情绪的两极性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上可互相转化。运用这种情绪上的两级性治疗疾病,在中医临床上不论是药物或心理治疗都不少见。喜而笑本属正常的情绪活动,是一种肯定的情绪。但喜笑过度,长期不能恢复就成为致病因素。治疗的方法是:改变"喜"的刺激方向或减少"喜"的刺激量。一是肯定情绪的治疗,即用快乐为手段去缓解悲优的心境;二是否定情绪的治疗,即以不快为手段,用悲伤等去纠正过度的兴奋。
催眠下暗示治疗心身疾病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1)测定患者的催眠易感性,教给放松法,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施术者。
(2)进入催眠状态后,发掘和揭示患者的心理矛盾和症结,以及这些矛盾和症结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患者对它们的评价和态度。
(3)改善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性格上所存在的问题。
(4)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因躯体疾病所带来的新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机体的反作用。针对躯体症状进行直接暗示治疗。
以哮喘为例,通过催眠易感性测定后进行催眠,在催眠下为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用坚定的语气,有条有理地暗示:“你在催眠状态下呼吸已逐渐平稳,一点一点地深沉、平稳,呼吸已无窘迫感,你处在轻松、舒适而安宁的状态中,呼吸着早晨新鲜的空气,空气中有丰富的氧气,肺功能已恢复正常,哮喘已停止发作,每一个肺细胞工作都很正常,胸闷已消失,心情特别的舒畅,焦虑抑郁的情绪已消失。今后任何不良的刺激都不会产生胸闷气急,任何气候变化也不受影响,气喘已痊愈。现在你精神唤发、心情愉快。记住醒来后,你的呼吸一定会更均匀、更通畅。今后再也不会出现气喘胸闷。”
在催眠下亦可引导患者想象:“你已进入了催眠状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非常愉快,你躺在空气清新的草坪上,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在这天然的乐园之中,尽情地享受着这轻松愉快的时刻吧!心神宁静极了,呼吸通畅,气喘已愈,今后再也不会气喘了。”
过敏性结肠炎是心身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催眠状态下主要发掘产生疾病的心理因素,予以分析解释和疏导,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再针对症状进行暗示:“在催眠下你会感到腹部舒适,肠功能恢复正常,肠过敏的现象已不存在,腹痛已消失,肠蠕动正常了。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你体验一下,腹部有着温暖而又舒适的感觉……。”当患者体验到这种感觉时,再加强暗示;“是的!腹痛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过敏性肠炎已得到根治,精力已恢复,记忆增强了,营养已改善了……。”最后再唤醒患者。虽然暗示语是如此简单,但所收的效果却很大,无药而愈了。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907930.html
至于药物治疗就是开处方,有时候也有楼上说的安慰剂效应存在,一般的药物有百忧解什么的
2. 心理学里的行为疗法是如何治疗的
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2. Sk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3.Ban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 4.Jacom的再教育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 (1)系统脱敏法。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4)代币制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券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疗法。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 (6)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②被动、舒适的姿势;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 (8)自控法。主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性行为。主要适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治疗贪食症等。
3. 中国治疗强迫症最好的心理专家心理医生
强迫症一般都是在某方面、某些事情上精神使用过度,消耗了过多的精气神,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调整,导致身体精神长时间处于一种疲弱的亚健康状态,慢慢的就会身心交感,出现精神上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大脑不受控制的总是想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物等,同时很多都伴随有身体阳气不足,神经衰弱,失眠等情况,如果不知道调理身心的方法,时间越长情况会越严重!
从中医上来说这应该属于是身体阴阳失衡,心不藏神等的一些症状,对症的药物也有一些,也能起一些作用,不过要彻底根除,基本只能靠自身从身体和精神上调理,找到身体和心理上的节奏后,其实也不难走出来的!
身体上调整就是多出去运动,多晒晒太阳,敲一敲全身的颈椎、脊椎、腰椎、肩膀等关节,一定会有感觉特别酸痛的地方,那是身体的病灶所在,相应有针对性的反复做一些瑜伽动作、单双杠等运动,把身体全身关节拉松,使身体感到轻松下来,提升自身阳气,别老宅在家里!如果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安神,补阳气的药物,但不要依赖,感觉有作用就用一些,感觉作用不大就停用!
心理方面,日常多保持静默,以内养精神,在大脑里不受控制的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上放松,不要用力控制自己去不想,也不要刻意去追着想,慢慢的就发现自己就不想了,就轻松了!记住,关键是放松,不要有嗔恨和恼怒的心理,如果实在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可以试着忏悔自己的嗔恨心和贪心等这些负面心理,会有好处!
对症状比较重的人,这样身体和心理上的调整,要做一个长期的准备,找到节奏后就会发觉身心都越来越轻松,慢慢就能走出来了!
4. 心理疗法的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简称情胜疗法,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治疗病人的。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相制。不良的情志活动会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正确运用情志之偏,补偏救弊,则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肌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但实际上,情胜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之分,有对立而言,当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只要采用与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进行矫正,而并不一定拘泥于五行相制理论。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愁、喜与怒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它们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重新趋于平衡。在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情胜疗法的案例,略述一二。 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之效,在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医认为,肝木之志为怒,脾土之志为思,木克上、怒胜思。愤怒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疗法治之。子思夫,日夜思虑,思之过度则伤脾,这在当时社会中,对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该女子大哭大怒,怒则思解,使病得治。
据《吕氏春秋?至忠》记载:“齐王疾有,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诊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测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文挚死。‘……(文挚)与太子期,而将往而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玉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王之疾乃遂已。”这则医案,是中医心理疗法的较早记载。从‘非怒王则疾不可治”、“以重怒王,王叱而起”可以看出,齐王患的是因情志而致的病,或因思、或因郁,而怒可以治思在克郁,所以文挚故意激怒齐王,王一怒之下,“疾乃遂已”。
激怒疗法的案例甚多,几乎历代的医家著作中都有记载,如清代学者陈梦雷所著《医部全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女子病不食,而北卧者且半载,医告术穷。翁(作者注:指元代名医朱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故耳。’叩之则许嫁丈夫人广且五年。翁谓其父日;‘是病惟怒可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故能冲其土之结,今宜触之使怒耳。’父以为然。翁人而掌指面者三,责其不当有外思。女子号泣大怒,怒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曰:‘思气虽解,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及诈以其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此案为女 心之志为喜,肺金之志为悲,火克金、喜胜悲。喜为良性情绪变化,因而可以治疗因忧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活动所致病变以及与喜乐相对立的表现为阴性情绪状态所致疾病。
据传清代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忧其疾不愈,医者多人不见其效。后请一名医,诊之断曰:月经不调。巡接见之大笑,以后每想到此事,即自然发笑,其病不觉渐愈。笑属心志,喜可胜忧,男子岂能有月事?巡按思及此即笑,常笑则忧解,故病不觉而愈。
清代名医魏之秀所著《续名医类案》中亦有喜乐疗法的记载;“张子和治项关令之妻,病饥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半载无效。张视之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媪,各涂丹粉,作怜人状,其妇大笑。次曰,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令两个能食之妇,常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此案病人所得狂症,与现代医学之歇斯底里颇为类似。此症“叫呼怒骂”,为发在肝。怒气冲逆,拢神明则狂,克脾土过甚则不食。张子和令媪作伶、角抵,逗以戏嬉,使妇大笑。大笑,喜之极也。喜则气缓,耗消心气。上逆之气,得下消之喜气,又诱以美食,故怒平食增,不药而愈。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恶,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先达李其性,归德府鹿邑人也。世为农家,癸卯获俊于乡,伊父以喜故,失声大笑,及春举进士,其笑弥甚。历十年擢谏垣,遂成病疾。初犹间发,后宵旦不能休。大谏甚忧之,从容与太医某相商,因得所授。命家人给父云:“大谏已殁。”及父恸绝几殒。如是者十日,病渐瘳。伴而为邮语云:“赵大夫治大谏,绝而复醒。”李因不悲,而症永不作矣。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忧虑症。
清代大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载:某殿选新以状元及第,告假以归。至淮上而有病,求某名医。医曰:“疾不可为也几日必死,可速归,疾行犹可抵里。”殿选嗒然气沮,兼程而归,越七日而无恙,其仆进日:“医有一柬,嘱门而呈现之。”殿选拆视,中言:“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殿选大佩服。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
现代医家何时希所著《历代无名医家验案》中载:“有病人因惊而厥,两目上窜,经治疗,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终日但见屋顶,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医者今病人坐高座,匿人于座下,于静中大声鸣金,病人大惊,瞳仁遂下如常人。”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人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所致。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思虑疗法就是以思则气结而收敛由于惊恐、狂喜所致涣散之神气,并通过思生理智,使病人主动排除某些不良情绪的一种疗法。脾土之志为思、肾水之志为恐,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土能克水,思能胜恐,故惊恐、狂喜之气散之症,均可以思虑疗法治之。 《晋书?乐广传》载:(乐广)尝有亲客,人闹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是河南所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杯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及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因疑致疾,古今皆有之。杯弓蛇影,是其典型之例。对于此类疾病,医者只要弄清病由,对症解之,病者自会疑去意解,疾除人安。
5. 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怎么,楼主自己搜不到吗?
现代心理治疗有哪些理论和方法
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和疗法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认知与行动相结合的疗法等。
支持疗法:指的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指导、疏导、劝说、安慰、保证,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或减轻对疾病的恐惧与焦虑,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精神分析疗法:也称心理分析疗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障碍起源于无意识冲突。精神分析是借助于自由联想法对病人进行治疗。病人通过自由联想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创伤或痛苦体验挖掘或暴露出来,医生对病人进行疏导,使病人彻底领悟并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催眠疗法:是使病人处在催眠状态,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惧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下的焦虑症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和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行为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与心理学界的重视。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化原理。行为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为人具有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人的行为都是从外界环境中学习而来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病态心理与躯体症状是一种异常行为,是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表现。它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调整与改造的,因此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他认为神经官能症是在疑病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疑病素质的人的求生欲与自知力都很强,经常为自已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担忧。常把身体的与心理的正常变化,例如偶而的头昏、失眠、注意不集中误认为是病理性变化,造成精神紧张与焦虑。越是注意这些变化,感觉就越敏感,症状就越加重,这促使精神越加紧张不安。森田称这种反复形成的恶性循环为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着重破坏精神交互作用。
认知与行动相结合的心理治疗: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在五十年代末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认知与行动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心理治疗首先是医务人员启发与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病人对疾病有着正确的认识。病人认识了疾病的规律,有力地促使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其次医务人员帮助病人制定与疾病作斗争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6. 心理治疗有哪些方式
心理治疗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即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及家庭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这是医务人员与病人个别进行谈话形式进行的心理治疗。医务人员与病人交谈的目的在于医务人员了解 [url=http://search.fh21.com.cn/?key=26ampcol=7]疾病[/url] 发生的过程与特点,帮助病人掌握自己疾病的情况,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接受医务人员提出的治疗措施,并与医务人员合作,向疾病作斗争。个别心理治疗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心理治疗方式。实际上,医务人员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个别心理治疗。因为医务人员的对病人正确的解释、指导与嘱咐能影响病人的心理。为了做好个别心理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医务人员的态度应该是诚恳、热情、耐心而细致,取得病人的信任,获得了可靠的信息。第二,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地倾听病人的主述,然后,医务人员根据病情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指导与帮助。第三,医务人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每次都安排好内容,治疗时间以一小时左右为宜,治疗后做好记录。第四,个别心理治疗的房间应该布置在安静的环境中,要简易舒适,整洁调和。 集体心理治疗:这是医务人员把同类疾病的病人组织起来进行心理治疗。一般把病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数个或十几个病人组成,并选出组长。集体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讲课、讨论与示范。医务人员根据病人中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与对疾病的错误看法,深入浅出地对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症状表现、病因、治疗和预后等。这使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消除顾虑,建立起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在医生讲课之后,组织病人分组讨论。病人联系自己疾病实际情况,加强理解医务人员讲课的内容,讨论要力求生动活泼,鼓舞病人进行自我分析,提出与疾病作斗争的具体措施。医务人员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人作治疗的经验介绍,通过病人的现身说法,起到示范作用。 集体心理治疗一般每周2"3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整个疗程所需时间根据病情等确定。一般以3—4周为一疗程。个别病人必要时可以重复一个疗程。 个别心理治疗与集体心理治疗还可以结合起来。集体心理治疗着重同类病人的共同的问题,个另心理治疗侧重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我国曾经开展的慢病综合快速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就是采用个别心理治疗与集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形式。
家庭心理治疗:医务人员根据病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采取家庭会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协调,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解除病人的消极心理状态,适应家庭生活。在家庭心理治疗时,家庭所有成员都要参加。治疗地点,既可以在病人家里,也可以在
7. 心理治疗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哪些
只有从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发展才是健康的。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它指的是在医务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病人,以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以及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
对疾病的治疗可分为两类,即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前者是通过药物治疗、理疗等方法实施,例如应用各种药物、超声波、激光、针灸、按摩等治疗疾病。后者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对生理的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不仅药物能治病,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或精神的疾病也常常能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一切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都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作用愈大,心理治疗的意义也就愈大。
心理治疗不仅应用于精神病科,而且也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心理治疗古已有之,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医学界忽视人体的整体观,忽视生理与心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8.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
在国外,每个咨询室外都会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咨询师的姓名,学历,擅长的问题。如有擅长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擅长解决夫妻关系问题的等等,求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咨询师。中国虽然还未作到这一步,但也是未来的趋势。 1991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中国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心理咨询者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有的专家称,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潜力很大,心理咨询产业远未形成规模,心理咨询业将在未来10年有长足的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不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有神经性呕吐,胃胀,肠道不良,失眠,头痛头晕,便秘等诸多的躯体反映,都是属于心理在长期的焦虑影响下对身体的影响。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人的情绪是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的。譬如人们说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于色,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都不好表达,只是尽力掩饰。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这种文化限制了中国人感受快乐的能力。久而久之,内心缺少真实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成为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往往最后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调查发现,到其他各类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0%的病人,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躯体化正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临床现象。
9. 怎么治疗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