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道德经
Ⅰ 《道德经》第三十、三十一章:关于战争
《道德经》第三十、三十一章关于战争的论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这句话明确指出,那些以“道”为准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凭借武力来逞强于天下,因为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招致报应。这里强调了“道”的柔和与顺应自然,反对以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两句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意味着战争使得土地荒芜,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而大军过后,往往伴随着饥荒和灾难,这是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句话指出,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应该适可而止,不要以此为借口来逞强。它强调了战争的有限性和目的性,即战争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是为了炫耀武力或征服他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五句进一步阐述了取得胜利后的态度。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不应该骄傲自满、自我夸耀或强行推进。这些行为都是违背“道”的,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以自然界的规律来比喻人生的道理。事物发展到强盛的极点就会走向衰老,这是违背“道”的。同样,如果人过于追求强盛和扩张,也会走向衰败。因此,应该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节制。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这句话直接指出,兵器是不祥之物,它代表着战争和杀戮。因此,有道之人不会使用兵器来解决问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有道之人不会使用兵器。因为兵器本身具有破坏性,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所以连物都厌恶它。因此,有道之人会避免使用兵器。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这几句描述了君子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不同态度。在和平时期,君子以左为贵,代表着柔顺和顺应自然;而在战争时期,则以右为贵,但兵器仍然被视为不祥之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工具。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句话指出,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兵器,也应该保持恬淡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胜利和荣耀。因为胜利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过分追求胜利和荣耀的危害。那些以杀人为乐的人,是无法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道”的原则,无法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这几句描述了战争中的礼仪和态度。在吉庆的事情中,以左为尊;而在凶丧的事情中,则以右为尊。在战争中,偏将军站在左边,代表着柔顺和辅助;而上将军站在右边,代表着领导和指挥。但即使是指挥战争的将领,也应该以丧礼的态度来对待战争,因为战争本身是不祥之物,会带来痛苦和灾难。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两句总结了战争带来的后果和应有的态度。当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时,应该以哀痛和悲伤的心情来对待;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应该以丧礼的方式来处理,因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碎。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三十、三十一章深刻阐述了战争的危害和违背“道”的原则。它提醒我们,应该避免战争和杀戮,以和平、柔顺和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同时,也强调了取得胜利后的谦逊和节制态度,以及对待战争和杀戮的严肃和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