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李斯法学

李斯法学

发布时间: 2021-01-13 22:41:16

① 李斯编写的《法经》六篇一直影响到明清的法律吗

答:李斯编写的《法经》六篇一直事实应该到明清的法律。

② 李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后改名为刘秀):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
商鞅变法是中华历史上最成功的。
李斯制订的法律是失败的。
可后世帝王喜欢李斯的律法,而不喜欢商鞅的。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也就是“以法治国”,而李斯的核心思想是“术与势”也就是说“法律仅是帝王的工具”
中国帝王太自私,他们不喜欢高于皇家的法律。汉武帝时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核心思想便是“尊皇”“三纲五常”。也就是强调帝王超然的地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每一项都是皇帝自私至极,维护自己私欲的条款。后来又有“七出之条”,表面上看是强调女子贤德,实际上只是维护男人的权利。而后又有“三不去”,尤其其中有条“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根本就是为了维护公主或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家人女儿的利益提出的不平等条约。
何谓“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则为法治。法治有利国家,有利百姓,但不利于贵族,商鞅变法极为成功,最后却被旧贵族害得商国被灭,被车裂。可见旧贵族内心极其憎恨破坏了他们利益的商鞅。但新崛起的贵族和秦国百姓已经将商鞅律法奉若神明,故才有秦国将相有识之士皆学法的热潮,造就了秦国即使皇帝皆是偶然登上皇位,皇帝频换,国家内斗,五次合纵大军攻秦。秦国仍然不倒,长盛不衰,直到秦始皇扫平六国,并且无论君主是如何机缘巧合坐上皇位,皆有所作为(一位仅当了3天皇帝的秦孝文王除外)。这样国家昌盛,明君倍出的盛景真是令后世各国汗颜。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做到君主个个是明君呢????

五次合纵军攻秦:第一次秦国小胜,败魏、赵、韩三国联军于修鱼。第二次经三年苦战,联军攻入函谷关,迫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联军胜利。第三次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数年内连续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宛、邓及魏之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两国益衰。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可以与秦周旋。赵国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以便乘机兼并宋国。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进至荥阳、成皋。秦见势不利,主动取缔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第三次未交战,但李兑的战略成功了,为赵魏谋取了巨大利益。第四次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联军取得胜利。第五次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赵将庞暖指挥攻秦,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中国历史上可有一个国家如秦国这般强大,不会因为任何内部矛盾、国王更换,还是外敌入侵而长盛不衰的????这是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强大的国家。这个强大是谁造就的,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始皇为了一统中华,让李斯建立新法,废除了商鞅的旧法。法律的核心思想改变了。但这套缺陷严重的李斯法律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李斯法律实施后,笑话不断,其中最可笑的便是“指鹿为马”,可见秦国已经沦为了人的天下。人只要有权,但可以为所欲为。而后世王朝更是变本加厉,皇帝更为捧上神坛。一个小小的县官,便握有一方生杀大权,而且审理案件,判案根本不是根据律法,而是根本县官的喜好。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将这荒诞的理论推上巅峰。从此中华就是一个人欺人,人吃人的礼仪之邦。大公公欺负小公公、婆婆欺负媳妇,男人欺凌女人,富人欺负穷人,官家子弟欺负百姓,官高一级压死人,出身高贵便自幼特权加身,讲究忠义。可笑、荒谬。如果两人相交,无才之人若甘心屈服于才华横溢之人,也没什么话说。就比方能做乔布斯手下做一名苦力是一种荣耀。但一个人只凭出身就要求别人为他生,为他死,无论他多么低能,多么无耻,多么行为不检,闯了多少祸事……别人都需要忠于他。就像皇帝无论是对是错,皇帝再任性,再胡作非为,天下人也要听皇帝的话,也可歌颂帝王。世道如此,真是暗无天日。
中国清朝受尽列强的欺凌,不是秦始皇的错,更不是商君的错。而是皇帝和他手下这些王侯权贵自私彼利的错。作为特权主义的一群人,他们凌驾于一切律法、道理之上。皇帝说的话是圣旨,欺瞒皇上就是欺君,皇上叫谁死谁就得死,完全不讲道理。皇帝是天,王侯将相为蝼蚁。王侯将相为天,百官为蝼蚁,百官为天,天下百姓为蝼蚁。富人为天,穷人为蝼蚁。长辈为天,晚辈为蝼蚁。男人为天,女人为蝼蚁……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世道,真的有法律存在吗?没有,有的只有维护权贵的条款存在,这样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法律。因为它从来不讲道理,不公平,不公正,它也从来不庄严,皇帝一句话比什么都管用。而掌握了权力,比皇帝还大。这样的世道,比的只是谁的权大,谁的权大谁说了算。法,是与之对立的人。法律之下,法为天,众生平等。真正的天是什么样儿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的眼中,万物是一样的,故而它公平、公正。而律法就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定出来的天,用于约束世人,抑恶扬善。人性本恶,需用法来约束。人性本善,抑制恶的一面,使人不敢轻易犯法,故而给予人间正道。
法治大兴,利国利民。以人治国,权贵与百姓必定等级分化,矛盾不断。诚如老话“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以法治国,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应受到尊敬,无论哪行的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出人投地。以人治国,帝王为天,百官为道,行业分高低贵贱,人分等级,一个人欺人、人吃人的世界,只有为官一途方可立于众生之上,其次为有钱人。每个人都在看对方是否为官,是否有钱,这样的世道风气不正。人心皆被权利钱财所迷,社会乌烟瘴气。没有人真心喜欢所在的行业,并实心为其耗尽一生心血,成就“工匠精神”。

③ 荀子的两名学生,韩非和李斯,为何纷纷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学生与老师的思想观念不同很正常,即使是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也是一样,就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老师说地球是方的,那么你也必须跟着附和老师说地球是方的吗?这就是为什么韩非子和李斯与他们的老师荀子不是同为儒家代表人,就是那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说他们最终没有和老师走上同一条路,但是他们并没有和老师反目为仇。

春秋战国时期,世道混乱因此才导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百家争鸣这一景象也为我们现在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不论选择的是哪一派的道,都有他的道理,即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些不同门派的道揉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道。

④ 李斯是一个丞相,他为什么会斗不过宦官

权力之毒可以腐蚀人心,可以让父子刀刀相向,可以让兄弟反目成仇,在古代,对于帝王而言没有什么比权力更为重要,巩固自己的权力是他们毕生都在做的事情,而帝王最记恨的人就是功高盖主之人,虽然说李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是作为一国之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所掌握的权利足以让帝王忌惮,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容易引起帝王的猜忌。

赵高无限纵容者胡亥各种作死的行为,而李斯却傻傻地跑去劝阻胡亥,反复几次自然会惹得胡亥不快,这就给了赵高诛杀他的机会。其实李斯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还是因为权力之毒的腐蚀,还是因为他不够狠,如果他不贪图享乐,不贪图自身的权利,就不会像赵高和胡亥妥协,也就不会有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⑤ 李斯的法律思想和息讼之间有什么联系

荀子、韩非的人性论: 李斯悲剧根源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是秦代一个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 他以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登上事业顶峰, 最后以具五刑被腰斩于咸阳, 思欲与家人牵黄犬游上蔡东门而不可得。古今学者都将李斯人生悲剧归结为他贪恋富贵, 而贪恋富贵又出于他那“人生在所自处”的卑微阴暗的处世哲学。这些分析无疑都是正确的。本文想进一步指出, 李斯的人生悲剧还有更深一层的学术根源, 这就是荀子、韩非的人性论。

一、战国秦汉之际历史人物的学术背景中国有着重视学术理论的悠久传统, 学术思想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西周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相对单纯, 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制定的礼义。《国语》、《左传》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 其思想学术内涵大都在《诗》《书》礼义范围之内, 当然伴随着西周礼制日益陵迟, 其中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僭越礼义, 而任凭膨胀的政治野心和无穷贪欲自然呈现。进入战国之后,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各种流派的学术思想体系相继被创造出来。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物, 差不多都会站到诸子某一家的理论旗帜之下, 自觉地用这一家学说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从而使各自的人格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学派化倾向。我们读《战国策》和战国子书, 会明显地感觉到战国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与春秋以前大不相同, 他们都有非常独特的人格特征, 有各自的价值追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而他们的人格现象差不多都能够从他们所服膺的诸子思想学说中得到解释。这种用百家学说指导思想言行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除极少数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之外, 战国秦汉之际的人们都非常真诚, 好是真诚的好, 坏是真诚的坏, 他们信仰、服膺某一种思想学说, 就坚决、真诚地按照这种学说行事, 言行相符, 表里如一。像墨家人物信仰兼爱, 他们在行动中也真的能够做到为他人赴汤蹈火, 死不旋踵; 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倡导为我, 宣称拔一毛而为天下, 势所不为, 他们也就用这一套理论游说世人; 擅长于国际战略的纵横策士, 赤裸裸地表白他们的人生追求是卿相富贵, 而根本不顾天下的苍生和士人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也是朝秦暮楚, 翻云覆雨; 而主张法治的法家人物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刻薄寡恩⋯⋯。伟大的人, 伟大得旗帜鲜明; 无耻的人, 也无耻得光明磊落; 他们都是从理论到行动, 将某一种思想学说化为各自的人格模式。
总之, 他们的人格是统一的, 不存在后代某些人口若尧舜、行同桀纣的人格分裂现象。李斯是由战国入秦学术色彩非常浓厚的历史人物。对李斯人格心理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大思想家: 一个是他的老师荀子, 另一个是他的同窗韩非。李斯对荀子思想学说有吸取也有扬弃, 而对韩非的理论则完全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 韩非对李斯的学术影响甚至比荀子的影响还要大。李斯与姚贾因出于嫉贤妒能的卑劣心理而合伙害死韩非, 但他却将韩非学术思想完全付诸实施。李斯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基本上是按照韩非的人性理论行事, 这最终导致他走向毁灭。
二、荀子性恶论与李斯趋利的人生选择战国时期儒家人性论大体可分为三派: 一派认为人性是中性的, 无善无恶, 就像水一样, 决之东方则东流, 决之西方则西流, 这一派以《孟子》中所记载的告子为代表,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性情论》, 也持这种观点; 一派提倡性善论, 认为人性中天生具备仁义礼智因素, 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 只要致力于培养善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一派以孟子为代表; 一派主张性恶论, 这是以荀子为代表, 其后荀门弟子韩非接受了乃师的性恶论, 又有新的发展。荀子认为, 人的自然本性是追求利欲, 所以人类的天性是丑恶的。《荀子•王霸》说:“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 耳欲綦声,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 心欲綦佚。此五綦者,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性恶》说:“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 口好味, 心好利, 骨体肤理好愉佚, 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感而自然, 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荣辱》说:“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这是说, 人类的感官天生具有趋利性, 趋利避害是人类与生俱来、无待而然的自然天性。那么, 天性就有贪欲的人为什么会有善举,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圣人呢? 荀子有一个说法, 叫做化性起伪。伪者, 为也, 意指后天的造作。化性起伪, 就是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来感化、矫正、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荀子•礼论》说:“性者, 本始材朴也; 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 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 则性之不能自美。性伪合, 然后成圣人之名, 一天下之功然后就也。”圣人在化性起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荀子•性恶》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 伪起而生礼义, 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 是圣人之所生也。”如何化性起伪呢? 荀子提出劝学, 即通过学习《诗》《书》礼义, 积礼义而为君子。移风易俗对于化性尤为重要, 《荀子•儒效》说:“注错( 措) 习俗, 所以化性也; 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
习俗移志, 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 则通于神明, 参于天地矣。”《荀子•性恶》有一个说法:“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荣辱》也说:“尧、禹者, 非生而具者也, 夫起于变故, 成于修为, 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与孟子, 一主性善, 一主性恶; 主性恶者倡导化性起伪, 主性善者主张培养善性, 最后殊途同归, 分别得出“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结论。李斯对荀子的性恶论只接受了前半截, 即认为趋利是人的天性, 却抛弃了乃师关于化性起伪、终为圣人的思想。《史记•李斯列传》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 今万乘方争时, 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 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 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这是李斯内心情感的真实显露, 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李斯, 看准了当时正处于风云际会、布衣驰骛的历史时刻, 发愤要做一番解穷脱困、平步青云的伟业。他说, 人生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一个人如果自托无为, 不能改变自身卑贱困苦的处境, 那就无异于人面禽鹿。可见他是将谋取功名利禄作为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李斯辞别乃师时所说的这些话, 是荀子人性好利思想的传述。这表明李斯从出师门那一天起, 就没有打算要化性, 根本没有想到要做一名圣人。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功名富贵,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从此, 李斯就一直“得时无怠”, 抓紧一切获取功名利禄的时机。他向秦王进献歼灭山东诸侯的计策:“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 厚遗结之; 不肯者, 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 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史记•李斯列传》) 通过采用种种阴谋手段, 李斯最终辅佐秦王一统天下, 而他也登上丞相之重位。秦统一天下之后, 李斯揣摩秦始皇的心理, 为持禄保宠而频出新招。他从荀子学《诗》《书》《礼》《易》, 但他当权后却视《诗》《书》为死敌, 一心迎合秦始皇以酷刑治国的专制意图,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百家之语, 禁止天下民众议论时政, 实施灭绝文化的愚民政策; 他陪同秦始皇巡游天下, 所到之处为秦始皇刻石颂功; 他将韩非的专制理论付诸实施, 以严刑峻法作为治国的手段, 将全国变成一个大监狱。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惨淡经营, 李斯本人在布衣驰骛、实现人的趋利本性方面达到了“富贵极矣”的地步:“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 女悉嫁秦诸公子。”(《史记•李斯列传》)身居“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李斯在感激、陶醉、庆幸之余, 似乎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无名恐惧:“物极则衰, 吾未知所税驾也! ”(《史记•李斯列传》) 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 他所害怕的是盛极而衰, 失去富贵,而根本不思考如何改恶从善。他的一言一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荀子的性恶学说, 但他却将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抛到九霄云外。他一生中也有两次劝谏, 一次是秦王下令逐客, 他写了一篇有名的《谏逐客书》, 成功地避免了自己成为逐客; 另一次是给秦二世上《督责书》, 同样是出于自保。天下苍生的利益, 士的社会责任, 李斯是从来不考虑的, 他心中只有自己。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批评李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 这其中的学术原因, 就在于李斯从荀子那里所接受的半截子人性论。三、韩非君臣关系学说与李斯人生悲剧沙丘之谋是决定秦王朝和李斯个人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李斯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关键角色。在这个性命攸关的历史时刻, 最终支配李斯行动的不是荀子的臣道思想, 而是他的同学韩非的人性论以及由此而来的君臣关系学说。荀子虽然讲性恶, 但他最后的落脚点是要引导人们做圣人, 他曾经专门作了一篇《臣道》, 主张人臣不要谄谀逢迎, 贪图禄位, 而要做谏、争、辅、拂之臣。他将人臣的忠诚划分为以德复君、以德辅君、以是谏非三个层次, 要求人臣在大节上做忠臣, 用道德仁义辅佐君主。我们虽不能说荀子这些思想对李斯丝毫不起影响, 但在做忠臣与维护自身利益两者之间作出最后选择的时候, 李斯否定了荀子而接受了韩非的君臣学说。韩非继承了荀子人性欲利的思想, 而进一步将其落实到人际关系之中。韩非认为, 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都一无例外地被利所支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利之所在民归之, 名之所彰士死之。”《韩非子•备内》说:“故王良爱马, 越王勾践爱人, 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 含人之血, 非骨肉之亲也, 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 利在人之死也。”他认为人们都是从利己的角度来处理人际关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尽巧而正畦陌者, 非爱主人也。曰如是, 羹且美, 钱布且易云也。”这是说农民努力耕耘, 是为了图得主人的一顿美餐和一笔高酬金。

耐心读一读。
希望对你有帮助
S

⑥ 李斯和韩非子师从儒家,为什么最后却成为法家的代表人

因为法家也是从儒家衍生而出的,法家是用来治理乱世的,儒家是盛世治人,二这两人都深知法家的有效性,所以成为法家代表。

⑦ 李斯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算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李斯最大的成就便是襄助秦王嬴政一扫六合、统一六国,他既是个成功者,也是个失败者。

之所以会这么讲,是因为分成了两个角度来看:从凭借个人之力助秦王统一这一角度来讲,他推动历史发展,也促进了历史进程,是一个成功者;从权力争斗的层面来讲,他最后权斗失败被下了大狱,并被判处极刑,顺带连累了自己的家族,他是一个失败者。

他凭借着自己的无限努力,从一名无名小卒逐步攀爬,到最后成为了秦国宰相。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的艰辛,人们看到的只是他成为宰相之后的风光,以及他成为宰相之后所得到的富贵荣华,那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

可是当局者迷,他当初一步步爬上来的历程,太艰辛了,他不想失去现有的一切。最后,赵高狼子野心,设计陷害了他,李斯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失败了。

⑧ 李斯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法律称不上“文化”这一次,古代中国自汉武帝开回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深受儒家“人治”的思想影响,“法治”思想严重缺失。
而李斯虽然是法家出身,但只能算是政治家,算不上思想家,他的主要功绩是: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他的思想远达不到影响中国的程度。

⑨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_作家

可以写散文作家,代表作《谏逐客书》 和《狱中上书》

⑩ 秦朝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他的主张及其思想

1、主张:废分封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2、思想:法家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10)李斯法学扩展阅读: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热点内容
湖南省法律服务所条例 发布:2025-05-15 10:46:57 浏览:868
咨询劳动法电话 发布:2025-05-15 10:32:30 浏览:62
司法行政人员包括哪些 发布:2025-05-15 10:05:53 浏览:156
中国新婚姻法2014 发布:2025-05-15 10:05:44 浏览:345
新化县律师 发布:2025-05-15 10:00:33 浏览:683
法官公务员考试 发布:2025-05-15 09:40:04 浏览:739
儿媳是法官 发布:2025-05-15 09:35:52 浏览:748
劳动法什么时候产生赔偿金 发布:2025-05-15 09:35:41 浏览:832
北师大刑法学作业 发布:2025-05-15 09:28:40 浏览:579
公司法律专业订什么报纸 发布:2025-05-15 09:22:37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