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政党对法治的作用

政党对法治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1-14 11:19:07

A. 宪法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作用是什么

宪法对国家法治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回、行政法规和地答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B. 怎样理解党的政策和法治的关系

法律与政党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差别,体现在:1、产生的渠道不同。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由社会惯常行为形成或由司法判例形成,在我国是前者,而政策是由政党组织制定或由政党领袖确定。有的学者忽视政党领袖在政党政策制定上的作用,或者认为政党领袖仅仅是作为政党的代表提出某项政策并且是以政党的名义发布,因而还应当认为是由政党组织制定的。但实际上有些政策是由政党领袖个人意志决定的,因此我赞同两源说的观点。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权威性理论等,政策的表现形式有宣言、纲领、决议、声明、口号、领导人讲话、党报社论、党内文件、通知等。3、调整的范围不完全相同。他们属于交叉关系,既有共同的调整对象,也有各自独立的调整对象。4、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法律由公权力机关贯彻执行和公民自觉遵守,政策则由政党贯彻执行和党员自觉遵守。但在我国政策的适用大大超出这一范围。另外我认为政策和法律的区别还在于一是法律更具有稳定性,政策具有多变性。法律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而政策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国家和政党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会作出不同的政策调整,政党更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包括领袖的更替而改变自己的政策(政党领袖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其他国家的政党不可比拟的)。二是法律更具有统一性。法律能够在全国或特定的大多数地区施行,而政策会因为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较随意地作出调整。

法律和政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力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在法治国家,政党以政策影响立法过程,以实现政党利益;另一方面,在社会控制系统中实行法律至上。也就是说,政党总是立图在立法中体现自己的政策,但在实行社会管理时又严格遵守法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上走了曲折的道路,重政策轻法律,甚至以政策代替法律,客观上造成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法治文明的倒退。本文力图从我们党成立以来法律与政策的历史沿革中省视政策至上对国家法治进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从历史发展看,我们历来把政策置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走了曲折的道路,甚至有沉痛的教训。近几年来,党和国家看到了国外法治对国家管理的良好作用和国内无法避免的矛盾冲突,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这种理念好象又成为一项新的政策。不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来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而且国家立法机关事实上也难以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政策至上所遗留的后遗症。它对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造成了消极影响。

1、对执政党来说,影响了建立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和政党自身组织的健康发展。我们党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得到广泛支持,才逐渐壮大力量,夺取了国家的政权。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在长期的政策至上的施政过程中,国家权力相对过于集中,有限的监督机制又难以发挥作用。对自己的决策也不习惯于接受合理性正当性评价。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政策的随意性大,很多不合理甚至损害民众利益的行政行为在政策的名义下实施,造成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甚至权力的滥用而导致腐败,客观上影响了政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某些不合理政策的实施给政党或权力机关带来利益,而缺乏竞争机制,本身也影响政党组织建设和对自身政策的省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任何政党只是国家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力量,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但长期以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虽然早就提出党政分开,但政党对所有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控制权,党所制定的政策是指导国家立法、社会事务管理的灵魂,长期以来发展政策系统忽略立法又影响了立法的发展,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作为法治国家,政治力量需要均衡,而任何政党都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其所制定的政策只能是在执政期间用以实现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管理,以保障国家利益,获得民众的支持。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律民众基础的国家,传统皇权思想根深蒂固。领导人将自己的思想理念提升到政策高度,并影响立法以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党中央领导集体普法是给了全社会一个学法守法的楷模。历史上的一些变革也是依靠领导人的权威突破法律、突破政策,带给了中国人新的发展之路。比如创立特区、实现市场经济对整个中国的改革开发起到了导向作用,但从法治理念上来说是法律是滞后的,或者说是他们突破了法律

C. 政府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作用

主导作用

D. 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有哪几面

序是社会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社会的价值目标。对于和谐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内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容设计。法治(而非法制)源于西方,在全球化过程中被世人接受,成为设计社会秩序进而追求社会和谐的最优方式,也因此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法治自近代以来再次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建设当代中国法治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理论的指导,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观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法治观就有着重要的理... 展开 秩序是社会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社会的价值目标。对于和谐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设计。法治(而非法制)源于西方,在全球化过程中被世人接受,成为设计社会秩序进而追求社会和谐的最优方式,也因此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

E. 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作用

1、党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领导。
2、党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领导。
3、党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组织领导。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F. 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什么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们要积极发挥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们要积极发挥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党的基层组织最多,基层党员数量最为庞大。根据中组部2012年底数据,我国共有基层党组织420.1万个,共产党员8512.7万名。我们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广大基层党员,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依法治国要重行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依法治国,立法很重要,但关键在执行。一部法律再好,被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执行也是废纸一张。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加强。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难点也在基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需要加强。
三、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13.7亿人口。提高这么庞大的人口的守法意识,做到自觉守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加强宣传,任重而道远。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G.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


小题1:B
小题2:D

H. 建设法治政府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们的政府不够法治,那么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我们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做到带头。守法。那么将会为整个社会树立起积极的榜样作用。

I. 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应该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历史反思、现实考量和战略谋划三个维度表明了中央的考虑和意图,想得很深、看得很远。过去我们党是革命党,现在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走向法治。法治是执政党执政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保障。要清醒认识到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以往“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变,但含义不同,表明依法治国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心,从以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主,逐渐转向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律施行并重。
三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一体建设”。“三个共同推进”相互融合、紧密联系,体现了法治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三个一体建设”在本质和目标上是相通的,体现了法治的协调性和配合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协调、相适应。
四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只有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法治国家。
五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就是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大任务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四者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我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衡量标准。
六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180多项改革措施,加强立法、执法、司法三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确保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的落实。

热点内容
对新条例的认识 发布:2025-05-15 16:57:28 浏览:366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论述题 发布:2025-05-15 16:53:53 浏览:244
东阳人民法院淘宝拍卖 发布:2025-05-15 16:52:40 浏览:696
60家法院 发布:2025-05-15 16:51:48 浏览:290
贵州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15 16:43:29 浏览:100
郑州律师吧 发布:2025-05-15 16:43:26 浏览:33
破产与租赁的合同法 发布:2025-05-15 16:36:59 浏览:278
经济学跨考经济法 发布:2025-05-15 16:22:53 浏览:105
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 发布:2025-05-15 16:18:06 浏览:270
劳动法病假不发节日福利 发布:2025-05-15 16:17:54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