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化

道德经化

发布时间: 2021-01-14 23:01:01

道德经是老子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

《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1)道德经化扩展阅读:

《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⑵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是化育万有,又包含一切呢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是化育万有,又包含一切呢?

我们现在来体会这个很重要的、老子所讲的有关“道”的本体,讲的是有关于“空无”这方面。他讲的“无有入无间”那个“无有”就是“道”、“空”、“无”!好好体会这三句:化育万有,包含一切,贯穿一切。

“空无”、“道”是化育万有、化育一切,生了万有之后,它包含一切,把一切又包含在里面,就像母亲把小孩子抱在怀抱中。“道”是化育万有,又包含一切!所以你、我、他也都被“道”的“空无”所包含。这就是孔子所讲的:“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我们旁边周遭有没有“空无”?有。这个不是说:“那个空海他可能有些什么幻觉他才看到。我旁边没有什么东西,我没有看到啊。”你看到没东西就对了。没东西的这个“空”就是“空无”、就是“道”的本体!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谁,有没有被这个“空无”包围住?有谁能够脱离?这个“空无”有没有分秒离开过我们?没有!这就是“道不可须臾离也”。

因为你还没有出生以前,包括你出生之后到现在,你从来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这个“空”。你要到哪里去找“道”?到哪里去觅“道”?到哪里去修“道”?你以为说:“我在山上才有,我在这里没有。”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道”是什么,所以用自我去修。

要知道,“道”就在我们身边所看到的、历缘对境的一切,同时也包含着、包裹着我们。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认得出来,你认不出来你就不知道“道”的特征、特性是什么,那你就没办法见贤思齐。我们说要跟某个人看齐学习,我们要清楚地了解这个人有什么特征特性,对不对?如果你不了解“道”是什么、你不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你怎么得到“道”?你怎么把“道”的精神、特征特性应用出来?没办法,会变成抽象的观念。

“道”本来就跟我们都是密切的、合为一体的。不管你到哪里都不离开它,你要清楚地认出来!当你认出来就好像这里有金矿沙,一般人认不出来!认不出来你能不能从中去淬取得到那个金矿?你得不到。这个就是外行人他看不懂。行家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金矿沙,我从中去淬炼之后,我可以得到金子。”

“道”就是这样,跟我们都合而为一,都一体。你如果看不出“道”是什么,不知道它的特征特性。就像你看不到这里面有金矿沙,有钻石。你看不到你就得不到。如果你能够看得出、体会得出,你就有可能得到它了。那是需要用一些方法,就可以淬炼,得到它。

所以你要找道、觅道、得道,要到哪里去找?当下、现在、眼前、遍一切!所以很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空无”是什么,它是化育万有!一般看不出来就认为:“这个“空”没有什么啊,我看到的都是现象界的那些树、动物、植物、人,看到的就是房子、建筑!”众生都只习惯看到“有”的这一面,看到显相的这一面。而那个更重要的源头、无形无相的“空无”这一面是根源,但是众生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怎么了解?你怎么找到生命的源头?

大家要清楚地去体会。你们在这一段期间好好地去挖这些宝,非常重要!清楚地认出“道”是什么、“空无”是什么、它的奥妙在哪里!看起来没有东西,老子就跟我们讲:里面确实有东西!看起来好像没有作为、好像无为,但它却能够“无不为”,能够创造万有、演化一切!这个不是做梦、不是在那里讲武侠小说然后瞎掰。老子就跟我们讲:确实是有“信”,我讲的都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这个是真的。现在科学家也才陆陆续续地在证明。

⑶ 道德经中说女人是道化身的句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这一段是说:因为有了罪恶,所以人们才认识到了善良;因为有了美丽,所以人们了解了丑陋;善恶、美丑、高低、长短、这些事物,都是相互比较相互参照而产生的。所以,觉悟了的人,不会被这些事物所迷惑,而是以平常心态和自然、平凡、低调、高尚的行为(不言之教)来影响自己身边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的功德亘古不逝。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善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⑷ 道德经的内容是什么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⑸ 老子出函谷关化胡为佛的化胡为佛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度化胡人成佛。这是道教打压佛教所作,道教元朝前还有部经典《太上老君开天经》。但后来论道失败,被证明开天经是伪作。从此,道教经典里就没有了开天经。

1、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2、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5)道德经化扩展阅读:

老子化胡为佛的真实用意

老子教化世人会根据他们的根性选择不同的法门,当时胡人生性野蛮,贪婪,好吃懒做,根性浅薄,不懂道法,于是老子才传授了浮屠之法于释迦牟尼,就和狗必须吃狗粮才能更健康一样的道理,胡人只有修佛法才能消除其野蛮品性。

道教与佛教也一直在明争暗斗,虽然都是慈悲为怀,但为了本教的发展,也只好相斗了。中国古人对外来佛教的起源并不了解,而道教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将佛教说成是道教创始人老子创建的,以此来提升道教的地位。因此,有了老子“化胡为佛”一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化胡经

⑹ 老子化胡成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道教为了获得对佛教的优势而编造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⑺ 老子《道德经》怎样教化管理者如何道治天下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瑰宝,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作为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瑰宝,被公认为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道德经》,不但可以使我们对道家哲学和道家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道德经》是善人的哲学,学习《道德经》可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本专门提倡和指导人们修道修德,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可以说是善人的哲学。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道德经》处处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能认真学习、正确理解、真正领会,并用其来检讨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言行、增强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那么必将使我们的思想更为纯洁、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贡献。

3)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学习《道德经》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道德经》尽管只有短短数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宇宙起源、天体运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为人处世、祸福进退、名利得失、胜败智谋、自然规律、学习工作、仁义礼仪、修道养生等众多方面。哲学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学,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国安邦,军事家可以用它指挥战争,企业家可以用它指导经营管理,科学家可以从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养料……《道德经》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当代人所接受,与现代科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将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处世能力,进而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4) 《道德经》是最早的自然主义哲学经典,学习《道德经》有助于我们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哲学依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学习《道德经》,可以增强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发挥《道德经》在指导我们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古为今用、中为洋用。

当然,不同的人,由于学习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后获得的益处都不会一样。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心去学,都会有所收获。

热点内容
德阳法院网 发布:2025-05-16 04:51:23 浏览:385
劳动法里男生的护理假有多少天 发布:2025-05-16 04:46:31 浏览:69
司法局介绍 发布:2025-05-16 04:37:41 浏览:120
集团巡视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04:32:50 浏览:520
劳动合同法旷工怎么扣钱 发布:2025-05-16 04:31:21 浏览:27
民事诉讼法证据的若干规定释义 发布:2025-05-16 04:26:47 浏览:762
涉外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6 04:26:09 浏览:901
深圳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6 04:08:59 浏览:413
月湖区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5-16 03:44:37 浏览:931
猪肉公司规章制度范本百度文库 发布:2025-05-16 03:42:58 浏览: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