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关系
Ⅰ 2. 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共同点有()
A、都是调整人们生活关系的社会规范
B、都是上层建设的组成部分
D、都具有强制性
解析:原始社会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反映了原始社会部落全体成员的意志,其主要形式是习惯规范。它主要依靠氏族成员自觉遵守和氏族首领的威望来维持,但也有外在压力,也有强制性,违反这种规范也会受到很严厉的制裁,例如驱逐出氏族之外的制裁,这在当时条件下无异于判处死刑。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的总和。上层建筑由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思想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观念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也叫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由一系列的思想、观点构成的无形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和部分思维科学等。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与思想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政党等组织。可见,法与原始社会规范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Ⅱ 法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吗 辨析:原始社会也有法,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就是法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原始习惯
概念:调整氏族成员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习惯。原始习惯是氏族成员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变、世代相传,变成氏族成员生存需要的行为模式。
内容:如禁止氏族内部通婚,参加氏族公共生活管理,相互帮助和进行血亲复仇,共同继承已故成员的个人生活用品,共同参加宗教仪式和祭扫死者,在原始社会指人类就确立了最早的习惯即禁忌,包括禁止近亲奸(维护族外婚)、杀人、叛逆,还有血族复仇、祭祀仪式等等。如食物禁忌,原苏联史学家谢苗诺夫总结为:群的食物群所有,任你就地吃个够,谁敢带走一点点,定以造孽判死刑。图腾禁忌,是原始人对一些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的一种崇拜,期望这些图腾给他们保佑,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图腾,要求对图腾的物像禁瞧看、触摸、捕打、杀伤等等,一般是对虎、蛇、龙、牛的行为禁忌,如中国人的龙的崇拜,违反这些禁忌要受到处罚。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在婚姻方面,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绝对禁止通婚。婚姻是在不同氏族成员之间发生的.
2、在分配方面.平均分配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
3、在原始民主方面,氏族或部落首领、军事首领民主选举产生,随时撤换。氏族或部落的重大事情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
4、在互助方面,氏族、部落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如果有入受到外氏族伤害,要为其复仇。
5、在礼仪方面,存在着有关祭祀、收养外族成员等礼仪。
6、在财产继承方面,母系氏族社会,其财产归所在母系氏族成员所有。父系氏族社会,遗产按父系继承,等等。
法的产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外,还有其产生过程的一些具体规律。这就是:法律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最终形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在不同的民族和社会中经历了不同的具体过程。然而,在纷繁复杂、差别明显的历史现象背后,却可以发现一个一般的共同的规律。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法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出现的现象,它的孕育、萌芽和最终形成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只有在共同利益分化为众多的个体利益并导致普遍的利益冲突,仅靠道德、传统和舆论不足以有效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秩序时,法律的产生才成为必要和可能。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私有制关系、阶级分裂和原始社会调制机制的崩溃,恰恰创造了法律形成的社会条件。同时,法律的形成过程也受到了国家形成过程的促进,反过来,它也确认和助长了国家组织对氏族组织的取代。
私有制的产生。原始人学会了经营牧业和农业。特别是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工具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适应这种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向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劳动产品也逐渐落到个人手中。后来发生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大分工:人类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大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于是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产品的交换,开始是物与物逐渐的交换,逐渐发展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最后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为了使得交换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逐渐产生了交换的规则,这些规则开始表现为习惯,逐渐演化为法律,恩格斯总结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经济因素是法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三次社会大分工――产品交换――交换规则习惯――交换规则法律
阶级的产生。出现贫富分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起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确立和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的产生,并使财富逐渐积累于家庭之中,出现了个体家庭私有制。由于居于各个家庭的财产差别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并且逐渐向两极分化。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贸易的扩大,货币和货币高利贷以及土地所有权和抵押品的出现,原来属于氏族内部的自由人,也开始大批沦为债务人,继而沦为奴隶。奴隶制的出现也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对立的奴隶主与奴隶阶级。另一方面,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本人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剥削有了可能,吸收新劳动力变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因此,战俘不再被杀死,而作为奴隶被保留下来。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代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主人和奴隶。
国家和法的产生:在新的社会关系面前,社会自身再也无力解决这种对立的冲突了。一方面,为了不使社会和互相冲突的阶级在残酷的斗争中同归于尽,于是就需要有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这种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由此产生了由特殊的公共权力强制确立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必要。适应这样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新的社会组织、权威系统和新的行为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权威系统和行为模式就是国家和法。此外,另一方面,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反对奴隶的反抗,也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机构来加以维护,于是就建立国家,建立了军队、法庭和监狱等等暴力机器,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阶级的划分是法律产生的直接的原因。
人们过去那种原始的平等友爱关系逐渐由压迫与剥削的关系所取代;过去那种以纯粹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逐渐被以地域与疆界的统属关系的国家组织所代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离,打破了人们过去那种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秩序。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处于日益尖锐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
由此可见,法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产生是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分不开的。否定法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法与阶级和国家必然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这一基本事实和客观规律的。那种唯心主义的法律观是没有客观历史根据的猜想。
第二,法的起源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最初的法律规范大都是由习惯演变而来的,在法律制度形成的过程中,统治阶级所控制的国家按照现行社会秩序的需要对原有习惯规范进行甄别取舍,继承一部分习惯规范,如关于宗教祭祖的习惯、关于婚姻制度的习惯在可供选择的同类习惯中取缔某些习惯并保留另一些习惯,如有意识他禁止习惯所允许的血族复仇和同态复仇,而保留赎罪的习惯和根据当事人身份来确定赎罪金数额的习惯;严厉取缔那些与现行秩序直接冲突的习惯,如共同占有的习惯。在经过国家有选择的认可之后,习惯就演变成习惯法。在社会生活变化幅度较大,习惯法不足以调整社会关系时,由国家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规则就成为必要,成文法由此而生。这样,一个与现存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便最终确立起来。
第三,法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原始社会中的习惯,本身就是集各种社会规范于一体的,兼有风俗、道德和宗教规范等多重属性。在国家与法律萌芽之初,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并无明显界限。随着社会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文明的进化,对相近或不同行为影响社会的性质和程度有了区分的必要和可能,法律与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及其调整的行为类型开始从混饨走向分化。这种分化在不同的社会所经历的过程不完全相同,但是,使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和宗教调整相对区分开来,却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法律这种新型的社会规范体系与原有的氏族习惯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氏族习惯反映氏族全体成员在利益高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这种共同意志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意志。法则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它只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志,而不是社会共同意志。
第二,两者产生方式不同。氏族习惯以传统的方式自发地形成和演变,它向语言一样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有意地创造和选择的结果。法则是由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立和有意识地对原有习惯加以选择、确认而形成的。
第三,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也就是每个氏族成员自发养成的行为习惯,它依靠当事人的自觉、舆论和氏族首领的威望来保障实施。法的实施当然也要借助于当事人的守法意识和舆论的支持,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它还要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的保障,并以警察、法庭、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作为后盾。
第四,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氏族习惯只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成员。法则适用于国家权力所辖地域内的所有居民。
第五,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习惯是维护共同利益,维系社会成员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法则以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为首要目的,并为此而建立和维护统治关系和社会秩序。
Ⅲ 原始社会有无法律规范,他们用什么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法律规范是没有的,但是普通的法律,规则的观念肯定有。拥用道德约束,家长,族长约束
Ⅳ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法律和社会之间有着密切而且复杂的关系。归纳来说,法律来源于社会,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反过来法律又维护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对于不同的时期或是对比不同的社会环境,法律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形态,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先说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来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前,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产品实行平均分配,个人与集体浑然一体,利益基本一致,这使他们只需依靠传统习惯就可以把经济关系调整好了。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原始社会的氏族联盟和氏族习惯就逐渐被国家和法律所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秩序,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国家和法律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就出现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为了调整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应运而生的,法律不能脱离社会。
(4)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关系扩展阅读:
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法治社会建设的配合、支撑。只有在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才能获得适宜的环境。法治国家不可能在虚无缥缈的空间建设,而必须在现实社会中建设。
现实社会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无可选择的空间。很显然,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会环境,才可能不断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试想,如果我们的整个社会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们的大多数国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还能建设法治国家,建成法治国家么?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设、建成法治国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当然,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赖于,而且更有赖于法治国家的建设。
其二,法治国家建设有赖于法治社会建设为之提供一定的协助治理机制。现代国家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管理,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
所谓“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社会公权力主体。
另外,像社会公权力需要国家公权力的监督、制约一样,国家公权力同样需要,而且更需要社会公权力的监督、制约。为此,必须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促进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的生长、发展,提高其参与国家法制监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他们同时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
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的素质就是人民的素质。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民,高素质的人民只能源于各种社会共同体的供给,源于法治社会的供给。
没有法治社会培养、锻造高素质的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高素质的人民就没有来源。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难于建设法治国家的。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Ⅳ 法律和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是一个很广来义的概念自,如果单单指现代社会法律体系而言,包括国家的制定法以及法律惯例.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系统.我们可以把法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区分.法律调整着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各种规范功能齐全.
而原始社会规范只是调整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高级一点的可以算做习惯法,低级一点的,不是被所有人承认和遵守的连习惯法也算不上.而且内容比较狭隘,也很原始,没有现代法基本的精神理念,可以说是比较野蛮的.这与当时极端底下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
Ⅵ 原始社会规范之所以不能称为法
D项很有迷惑力。
所谓“原始社会规范”,事实上调整的就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当时社会状态下,想调整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大的力量,这种没有强制约束利的社会规范不可能做得到。
Ⅶ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阶级社会的法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阶级社会的法的区别:
1、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不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的法具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其行为规范不具有国家法令的正式性;阶级社会的法具有国家法令的正式性。
3、两者都具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制约性。
Ⅷ 原始社会有法吗
没有 只有习惯来 用习惯来约束一、自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二、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
三、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
四、原始社会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五、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Ⅸ 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主要有何区别
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认可的。(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Ⅹ 法与原始氏族习惯的区别有哪些
原始习惯和法的区别
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原始社会的习惯能够转化为法。并且,它们都具有某种强制力,相互具有历史的联系,在形式上相似。然而,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法并非原始社会习惯的简单延续和发展。
一、二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原始习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经由特殊的权力机关,而是人们在共同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从必然的和无数偶然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地目发形成,并世代相传和演变下来的;法律是由国家有意识地制定或认可的,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并出于维护和发展这种利益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对原始习惯加以选择、确认或自觉创制的。
二、二者体现的意志不同
原始社会习惯是在生产资料氏族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原始习惯体现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反映的是人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关系;而刚刚产生的法是在生产资料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要反映社会统治集团的意志,维护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
三、二者调整的内容不同
原始人依习惯而行事,在一般情况下无所谓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在氏族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务的任何分别;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而法律对行为的调整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分离为条件。如果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区分,法律就不可能实现对各种行为的调整功能。
四,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原始社会习惯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维系氏族的血缘关系,维护原始人之间相互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共同利益;法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确立和维护有利于社会统治集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由此可见,法律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原始习惯具有平等性,而无政治色彩。
五、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原始习惯限于由血缘关系所结成的本氏族、部落范围内生效,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所有成员,与地域无关,遵循“属入主义”原则;法按地域划分其适用范围,即一般适用于一定地域中的所有居民,适用于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而不分其属于何种血缘,即与血缘无关,遵循“属地主义”原则。
六、二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原始习惯和法律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和制裁手段。原始习惯是通过社会舆论、氏族首领的威信、传统力量、人们的自觉和内心驱使等因素保证实施。“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只适合于这种社会。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或者说,原始习惯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外在强制属性,但不是由什么特殊的权力机关来强迫人们遵守,因此,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即使血族复仇这一氏族习惯的实施,也不依靠任何特殊的暴力机构,仅仅依靠氏族成员的自动武装组织来进行。而法律是由国家这一特殊的暴力机关保证实施,因此具有国家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