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建议彩礼纳入婚姻法未采纳

建议彩礼纳入婚姻法未采纳

发布时间: 2022-03-10 19:58:43

⑴ 彩礼越来越高,很多家庭负债结婚,这种乱象真的能解决吗

原来那种农村婚礼再也找不到了,结婚是为了婚后可以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结婚当时攀比谁要的彩礼多,谁花的钱比较多,就算结婚花了全家的积蓄,婚后呢,还是要夫妻两个重头开始,以前农村那种淳朴的婚礼再也找不到了。


有人说将彩礼纳入法律,法律条文又该如何规定,是模棱两可还是规定具体数额,显然当中的困哪与阻力是难以想象的。风俗习惯,就应该交由老百姓来自己决定。或许时代不同,具体情况不同,人们的观念也会有所改变。与其想着去制止这种天价,不如想象它为什么会“天价”,为什么人们要试图通过索要高额的彩礼来提高生活里的安全感。

⑵ 法律规定2年后不能返还彩礼吗

不是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虽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但合法的婚约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故如果要求返还彩礼的一方对婚约的破裂存在过错,而另一方并无任何过错,即使请求方存在生活困难,也不应再支持其返还彩礼的请求。比如请求返还彩礼方婚内出轨并离家出走,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诉讼中其提出返还彩礼的请求,法院不应支持该请求。

不予返还彩礼的情况:

1、已经登记结婚并同居生活的。这种情形下一般不予返还,无论是理论上、司法解释的规定上、司法实践上还是风俗习惯上,认识是一致的,本文不再赘述。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时间较长的,一般应当以两年以上。

3、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期间生育子女的。男女双方同居生活虽然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双方的“婚姻”生活因生育子女,而更加牢固,因生育子女而更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家庭。如果双方解除这种所谓的“婚姻”关系,将会给女方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确定这种情况下彩礼不再返还。

4、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

(2)建议彩礼纳入婚姻法未采纳扩展阅读

案例:

【案例】一女子在举办婚礼后,一再拒绝男方办理结婚登记的请求,在数次协商无果之后,男方无奈起诉到法院要求女方及其家人返还彩礼及恋爱期间赠给女方的财物。日前,法院在审理后支持男方的诉请,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和恋爱期间以结婚为目的赠与的财产。

2015年农历八月,原告陈某经媒人介绍认识被告夏某,陈某按农村传统习俗在订婚时给了被告夏某金项链、金戒指、金吊坠等价值共计6844元,经媒人一次性给被告彩礼现金36600元。

2016年农历正月十一,双方按习俗举办了婚礼,但被告一直拖延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之后被告外出,多次向原告索要钱款,原告通过微信支付和转账的方式向被告给付11800元。原告方多次要求被告回来协商,2016年7月12日被告回来,双方协商婚姻及赔偿事宜未果,几天后被告外出,其后原告无法再联系到被告。

原告认为被告有骗婚之嫌,为此诉请法院要求夏某及其父母夏某某、陈某妹返还上述财物。

【说法】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彩礼是以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为前提支付的财物,根据法律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一方给付的彩礼另一方应予以返还。

本案中,原告、被告虽按农村习俗举办了婚礼,但因未办理结婚登记,基于缔结婚姻关系为前提给付的彩礼36600元应予以返还,且原告给付彩礼款时被告夏某及被告夏某某、陈某妹均在场,应视为共同接受人,一并承担相应的返还责任,原告提出要求被告夏某及夏某某、陈某妹共同返还彩礼36600元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对于原告在订婚和结婚时送给被告的金戒指、金吊坠和金项链,也是以与其缔结婚姻关系为前提的,属于彩礼范畴,现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也未共同生活,故原告要求被告夏某返还黄金首饰价款6844元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应予支持。

对于原告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给被告夏某的11800元,因为支付宝转账账单详情上明确转账账户为夏某名字的是4400元,另微信转账7400元无法证明收款方是夏某本人,故被告应返还原告4400元。

综上,法院判决被告夏某、夏某某、陈某妹共同返还原告陈某给付的彩礼36600元;被告夏某返还原告陈某给付的黄金首饰款6844元及支付宝转账的4400元。

⑶ 哪些情况需要返还彩礼哪些不需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本案中,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且因为婚前给付从而导致了男方生活困难。
离婚彩礼的法律依据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还规定了离婚彩礼返还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是返还彩礼的一个条件。那么如何理解“生活困难”呢?《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对“生活困难”的含义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
据此,“生活困难”应当是指绝对困难,而不是相对困难。《解释(二)》第十条中的“生活困难”的理解也应当与上述解释一致。即所谓绝对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因为给付彩礼后,造成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与给付彩礼之前相比,财产受到损失,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了。本案中,被告人家庭经济状况本身就很差,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尚依靠单位给予经济帮助,给付彩礼后其生活就更加困难了,应认为被告的这种生活状况,属于“因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形。
如果是索要彩礼钱、首饰钱等,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中的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2003 年12 月25 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04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解释(二)》)就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了专门规定。
《解释(二)》 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理解和适用本条解释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结婚彩礼的性质
彩礼问题可否认定为属于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对给付结婚彩礼能否作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对待?我们认为答案应是否定的。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设定产生的基础是私法自治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依私法自治,当事人可以对法律行为效果的发生或消灭加以限制,此即法律行为的附款。附款有条件和期限两种。附条件和期限的原因是人们为法律行为时,大多基于对现状的认识和对其将来发展的预期,为了使当事人能计划未来,排除不确定的风险,可以预先设定条件和期限。婚姻法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关系,婚姻双方在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附随于人身上的权利义务的。创设这种关系的婚姻行为是一种身份上的行为,行为人须有结婚的合意,但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婚姻的效力、婚姻解除的原因等,都是法定的,而不是当事人意定的。不能将婚姻行为视为契约。
所以各国民法均规定,身份关系上的行为或与身份密切相关的行为,例如:结婚、离婚、收养,收养关系的解除,继承的承认与抛弃等此类法律行为,不允许附条件和期限。我国婚姻法强调婚姻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婚姻关系的维系以夫妻感J 晴为基础,没有将经济因素置入其中。我国给付彩礼的现象大多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及偏远地区,是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这种现象不是普遍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深人人心,结婚索要、给付彩礼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所以《解释(二)》未采纳所谓给付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这一观点,并没有做出凡给付彩礼的目的未达到即未结婚或离婚就应返还彩礼的规定,而是根据双方的现实确定对彩礼问题的处理,具体明确服三种情况的返还彩礼。我们在具体理解和适用时,要严格掌握尺度,避免适用的扩大化。本案被告依照风俗给付原告彩礼礼金20000 元,由此导致了其家庭生活更困难,符合《解释(二)》 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情况,法院判令原告返还彩礼是正确的。
(二)彩礼的给付、收受主体
实际生活中,给付彩礼问题并不单纯的是结婚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更多地涉及到两个家庭之间的往来。所以,对于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准备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而应作广义的理解。就给付人而言,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彩礼的数额都比较大,都是给付的一方全家用共同财产给付的,有时甚至是全家共同借债给付,所以彩礼既可以是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所为的给付,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亲属所为的给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同样的道理,就收受该彩礼一方而言,既包括由婚姻关系当事人接受彩礼的情形,也包括其亲属接受给付彩礼的情形。如果对给付人和收受人的主体作限制性解释的话,是不利于纠纷的解决的。我们将彩礼的给付、收受主体明确后,如果发生纠纷,涉及到返还彩礼的问题,由谁返还,即责任主体是谁呢?有观点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彩礼是父母收受的,应当在离婚案件中追加父母为第三人,判决其承担返还彩礼的责任。

⑷ 离婚彩礼返还有法律依据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离婚彩礼返还标准的问题,彩礼这一块,《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共同生活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返还的数额相对较少;共同生活一年以内三个月以上的,返还的数额一般在一半左右;共同生活不满三个月的,返还的数额相对较多;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同居关系解除的以及在共同生活期间女方怀孕或者流产的,一般可在前款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减少。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⑸ 结婚后女方不来,彩礼等还能返还吗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末共同生活的,应返还彩礼钱。

⑹ 什么情况女方需要退还彩礼钱什么情况下女方不需要退还彩礼钱

结婚同时有结婚证共同在一起生活3个月可以不退彩礼钱 有结婚证没有在一起生活3个月的要退彩礼钱

热点内容
2010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05 18:21:14 浏览:133
行政处罚与刑法 发布:2025-07-05 16:48:45 浏览:743
民法典ar 发布:2025-07-05 16:24:45 浏览:846
劳动法对公司缴纳社保规定 发布:2025-07-05 15:30:35 浏览:119
公司法原理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100
刑法免罪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417
xx县信访局法律顾问合同书 发布:2025-07-05 15:16:36 浏览:507
胡功群律师 发布:2025-07-05 14:44:32 浏览:468
部门规章公布 发布:2025-07-05 14:03:47 浏览:244
双方互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14:02:15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