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留学国家
⑴ 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学习心得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社会和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是一件“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虽然人们都认识到了社会保障在社会层面的重要性,而对其法律层面的认识还不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职工的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妥善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是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简介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资本所以者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
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共性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而且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便是德国俾斯麦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状况为基本动因的。
2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
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3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所涉及的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而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同时,社会保障也对社会成员中的特殊对象给予特殊帮助。社会保障的特殊对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业、患病、伤残、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断收入来源而需要社会特殊帮助者。这些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与竞争能力,使收入中断、减少或丧失而影响了基本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给予的特殊保障。
二、国家该退位的地方应当退位
在劳动法的调整上,我国长期来存在的问题是行政因素过重,在改革过程中虽有较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仍需进一步退位。目前,劳动关系中还存有大量的行政审查,例如:在劳动关系建立时一些地方执行强制鉴证,招、退工的行政审查程序;在劳动报酬中实行的工资总额管制;在特殊工时中实行的行政审批等等,使劳动关系建立与运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劳动关系的产生、结束与运行不应当是三方关系,而只应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关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规定每个劳动者只能建立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
当着现实逻辑与观念逻辑发生冲突时,需要重新审视的恰恰是观念的逻辑。“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这种观点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疑是恰当的。在那时,一个劳动者出现了多重劳动关系,国家将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今天,当着劳动力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为了使人尽其才,一个人存在多重劳动关系恰恰是一种常态。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许一个劳动者同时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劳动关系,对我国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在用工管理方面,应当允许一个劳动者同两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当然两单位工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现行的工时制度;在工资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调整最低工资时,应同时公布月最低工资标准和时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一个职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时的话,甲单位或乙单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五十来执行;在社会保障方面,缴费关系应当与工资关系挂钩,以养老保险为例,每个劳动者固然只能有一个个人帐户,但应要求多个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工资的一定比例向这一劳动者的个人帐户缴纳养老保险费,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三、国家该进位的地方应当进位
与劳动法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有一些该到位的领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没有设置有效的刑事立法来保障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我国在修改后的刑法中并没有对严重危害社会保险制度的各类违法行为予以明确规定,而只是混同于普通刑事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缺乏承担“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任务的主体资格。事实上,许多地方和主管部门运用社会保险基金搞生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或是财政挪用并逾期不归已成司空见惯的现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本难以有所作为。
再次,长期以来,国家将理应承担的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本予以转嫁。对于稳性养老金债务,各国一般都认为是国家的应承担的责任。所谓隐性养老金债务,是指一种养老金制度终止实施时应承担的现时退休者的养老金和根据在职职工过去工作年限所承诺的未来养老金的支付责任。
最后,由于我国将社会保险法作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险争议也完全按劳动争议来处理。事实上,用人单位不缴纳养老保险,不能仅视为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应当视为侵犯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虽也可以提起劳动争议程序,以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但更应通过行政诉讼程序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规定有利于明确国家责任,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在用人单位不依法按时足额征纳或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必须承担有关责任,而并非在社会保障关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于劳动者利益受到侵犯时,国家须承担先行支付的责任,就会促使有关部门提高社会保障的强制程度。
总之,明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相互关系,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何构建与完善?这是每位从事社会保障及相关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⑵ 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有感
满纸保障貌似以民为本,遍地冤屈方知无可奈何。
⑶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讲的是什么
劳动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法是调整有关社会保障和福利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运用范围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特定的劳动关系及与特定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特定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特定部分。这种特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于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二是这种劳动只限于基于劳动合同义务所为的职业性的有偿劳动。
.与特定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劳动行政管理关系。如国家有关机关与雇员和雇主之间因安置就业、组织培训、招收、调配等问题而发生的关系。
执行劳动保险方面的关系。国家劳动保障管理机构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执行劳动保险法规而发生的关系。
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有关的国家机关和机构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调解、仲裁和审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
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国家有关机关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监督、检查劳动法律的贯彻执行而发生的关系。
工会组织、工会会员与国家机关或与雇主之间由于开展工会活动以及代表会员为维护会员利益开展斗争而发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动法是调整特定劳动关系以及与特定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②劳动法的运用范围。
劳动法运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本法执行。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为: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公共保险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即公共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雇主补充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储蓄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
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三部分。社会救助法是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社会救助关系是在国家、社会团体和受益人之间,因社会救助费用、义务和服务项目的实施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福利法是调整社会福利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福利关系是在国家、社会团体和受益人之间,因社会福利费用的提供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及管理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保险法是调整以国家公共保险为主体的多支柱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法律关系主体涉及不同类型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受益人。
⑷ 为什么要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可以让劳动者了解自己与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相关规定。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⑸ 请问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是如何界定的,帮忙~~~~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许多国家分属不同的法律部门,在我国则存在着内相互包含的关系。表面看容来,这似乎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其实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具体请看下面网址
http://www.so100.cn/html/lunwen/falvlunwen/laodongfa/2006-3/18/2006063180254573847613323.htm
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专岁的未成年人属。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 所以, 已满十六周岁可以参加工作。
⑺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标准
2.赔偿的标执行标准:
根据“赔偿办法”的的规定,第二条规定的赔偿,按下专列规定执行:属(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四)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五)劳动合同约定的其它赔偿费用.
⑻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