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连带赔偿责任
⑴ 劳动合同法第92条第2款规是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回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答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一、行政责任:1、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劳务派遣单位也有一部分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批,一部分是由人事部门审批,因此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管,应由其审批部门劳动行政部门或者人事部门进行。2、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二、民事责任:“给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派遣单位的违法行为造成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劳务派遣单位,还包括用工单位。
⑵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劳动者要承担违约责任,分类来讲,
1.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培训协议,未满服务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或者因劳动者严重违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⑶ 劳动合同法工伤连带赔偿责任怎么认定
当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时,对用工单位的工伤赔偿责任的认定应当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规定的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进行综合评价。当用工单位因未能履行法定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岗前培训、未能提供劳动防护等),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伤事故存在过错时,用人单位才需承担工伤赔偿的连带责任;而当被派遣劳动者是因为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非因用工单位过错而发生的工伤,用工单位无需承担工伤赔偿的连带责任。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本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劳动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2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由此可见,如果派遣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的,用人单位依法和派遣单位承担劳动合同法工伤连带赔偿责任。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派遣工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用人单位是不需承担赔偿责任的。
⑷ 劳动合同法第94条
违反《劳动抄合同法》袭第94条的规定,“招用劳动者”并不是负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只有招用劳动者,并且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才是“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规定, 不管劳动者受到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只要受到伤害,那么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就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不分先后次序地根据劳动者的请求承担责任。在劳动者提出请求时,各个责任人不得以超过自己应承担的部分为由而拒绝。
这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形式是一种法定连带责任,至于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二者之间如何进行责任的划分,可按因侵权或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划分和判定,但这属于二者之间,不适用于劳动者对其的责任追偿。
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对于在民法上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人,当事人可以选择起诉,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将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人全部起诉,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义务人作为被告。但是,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追加其他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人为共同被告。
⑸ 承包人违反劳动合同法造成劳动者损害的,谁承担责任
现实困惑
某村村委会建筑陈旧破烂且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办公需求。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允许该村再建村委会办公房。该村委会依法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李某。李某临时从本地村民中招工10人,签订了以完成该村委会办公用房为任务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该10人保证自己拥有过硬技术和安全保护技能,如发生意外,该10人自己承担后果,李某不负任何责任。偏巧其中一人张某(不满16周岁)在修房中从高架板上不慎落下,造成严重受伤入院治疗。问张某的损害谁来承担责任?
律师答疑
我们首先来看,李某与10人在合同中约定“如发生意外,该10人自己承担后果,李某不负任何责任”这一条款是否有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条款无效。而李某他们合同中的这一条款就是排除了李某自己的责任,依法应当无效。我们再来看,该条款无效了,谁来承担张某的责任?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也就是说,李某违法招用张某等人,给张某等人造成损害的,由村委会与李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李某招用了不满16周岁的张某,又与其签订了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那么,对于张某的损害,依法由村委会与李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第九十四条 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理荟萃
发包方对个人承包方依法应做到必要的审查监督。个人承包经营方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的,发包方应注意监督,否则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⑹ 用工单位为什么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之后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是以单一劳动关系为主的劳务派遣,但还是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就与单一关系应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相冲突。为什么劳务派遣中特别规定用工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与以下三种情况有密切联系: 一、劳务派遣公司的现状 1、劳务派遣公司的发展过程最早办理针对国内企业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除了原有的国有外服公司外,更多的是劳动人事部门人员自己投资或者劳动人事部门人员具体指导开办的专门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公司。由于当时对劳务派遣限制规定较少,实施劳务派遣能够规避用人单位诸多风险,因而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这些没有运作几年的公司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虽然一些劳动法专家(包括立法起草小组成员)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劳务派遣公司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劳务派遣立法上诸多问题没有明文规定,在加上对“三性”岗位定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没有体现,导致现在的劳务派遣公司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一些投资较大的劳务派遣公司发展规模已经与国有外服公司相抗衡,成为运作劳务派遣业务的主力军。 2、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金实际注册不到位虽然劳动合同法要求劳务派遣公司的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但实际情况为不少劳务派遣公司就是租个办公室,雇几名员工,再加上几台电脑就开展业务。实际注册资金是多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服务质量如何?是否能承担责任?只有出了事才会知道。 3、日常收取的服务费不足承担责任除了几个国有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公司外,其他劳务派遣公司要收取较高的服务费除非自己的人脉与服务单位关系比较特殊。由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开办的劳务派遣公司较多,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每月收取的服务费除支付日常开支外,剩余的每年都不足分红,再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如果要劳务派遣公司承担什么责任,其自身都不能自保,何况谈维护劳务派遣员工的利益。二、 劳务派遣员工实际安排的岗位大部分为非法派遣《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正是条款中的“一般”被有关专业人士抓住,出现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任何岗位都可能安排劳务派遣员工,最典型的是有的公司除了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外,其他的员工都是劳务派遣员工,差点形成全民派遣。
⑺ 个人承包经营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责任由谁承担
《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连带责任实际上就是双保险,劳动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⑻ 新修正的《劳动合同法》中;连带赔偿责任问题。
是这个意思,如果是劳务派遣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工单位专不应该去承担连带责任的属。毕竟派遣职工与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只是用工关系。不是用工单位造成的损失,不应该由用工单位承担责任的。
⑼ 劳动合同法辞退补偿金和赔偿金规定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规定
一,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二,经济赔偿金
第八十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一条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第八十六条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四)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九十三条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