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163条和物权法116条
1. 合同法163 与 物权法116如何选择适用
”即第163条中的交付实际指的是所有权转移。因为当时还没有物权法,所以在所有专权转移问题上,第163条表属述的不是很准确。 即使不按上面的理解,依据新法优于旧法,也应当适用《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全文。因为《物权法》是后制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他们都是全国人大制定。 对于你的案例,当然小猪是归黄某所有。从物权角度讲,适用《物权法》第116条;从合同角度讲,当初约定的知识买卖母猪,而在合同完全履行之前又出现了小猪,属于约定之外之物,当然不能按合同约定转移。 法律学习不能仅盯单个法条,要注意“系统解释”,系统解释在法律解释中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只看单个法条,那么人人都是律师,法学也没存在必要了。 顺便小小宣传一下,欢迎去鸿鹄商城()选购飞淘和麦丁
2. 合同法第163条和物权法第116条的冲突以及如何适用
这个两个条款毫无疑问具有冲突的,物权法116条显然是对合同法163条的补充,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回基本法理原则,应答当以物权法的规定为准。
合同法163条对孳息做了相对硬性的规定,即孳息仅归于所有权人;物权法116条是对孳息作出了宽松详细的规定,但充分考虑、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仅有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区分所有人权人和用益权人的归属问题。
因此,应当首先适用新法,即物权法116条。
3. 关于《物权法》116条的问题
1、不同意一楼”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只限于不动产”的说法,物权法第117条 :”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可知用益物权的标的物是不动产和动产。
2、楼主所说的问题是“租”,租不是物权,是债权,依据的是合同法,而不是物权法,你能在物权法里找到一个“租”字吗??所以楼主的案例不适用物权法116条。
4. 合同法和物权法
你要是分析案例的话,看到这个案例首先应该从婚姻家庭法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予以排除
是,这的确不是事实婚姻,但是可以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而关于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的财产纠纷,有专门的司法解释,虽然是很老的解释,但是现行有效,应作为判案指导,即同居期间购置的财产按照共同所有处理
当然,因为你在叙述中没有讲明,所以也可能两个人购房的时候不是同居关系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做出的主张多了去了
尤其是乙律师为什么主张借款那么傻?
实务中主张赠与不就得了,甲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房产证的名字是谁,这么多年一句话不说,当年也是把钱直接汇过去,直接来赠与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你主张赠与金钱也好,主张赠与住房都行,因为怎么都说的开,不过我推荐主张赠与金钱
如果是学理讨论,硬要从理论上分析,没有说得通的,或者说都可以说得通;问题就在于具体案件中学理讨论几乎很难有什么意义啊,关键看的是举证,能证明构成什么就是什么
比如甲律师的主张, 你得证明有委托这样的意思表示吧,对于乙律师,你也得证明当时有借款的意思表示吧。
从这个简单案件的叙述来看,都看不出来吧
第一,甲这么多年都没要求委托的结果归属于自己,那不就是侧面证明了不是委托
第二,甲同样也没主张过还钱,同时由于涉及到当事人之间亲密人身关系,也不应该理解为是借款吧
5.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条与物权法第106条之间的适用关系
阁下所提的问题说得细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论文。
合同法第51条和物权法第106条在法律适用层面的关系,二者的关联在于无权处分,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是无权处分场合合同效力问题,而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是无权处分场合物权变动的问题。尽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没有关联,其间的关联发生在善意取得场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对此学学者之间存在较大争议。
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坚持认为善意取得场合应当具备合同有效这一要件,当时物权法草案(三审稿)第111条也曾经规定要求转让合同有效这一要件。
比如,物权法(草案)三审稿
第一百一十一条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二)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四)转让合同有效。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后来将这一要件删去了,其中的一个理由即是,这一规定和合同法第51条相矛盾,将会制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从维护合同法第51条的出发点来看,删去这一要件是正确的。但是从法律优劣、比较法视野来看,这一立法并非无可挑剔。而问题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条。
韩世远教授、王轶为代表的学者即倡导,可以采取物权法第15条的做法,区分合同效力和物权变动,合同效力本身不受无权处分的影响,除非存在法定无效、可撤销的情形。但是这样的做法势必造成合同法第51条成为具文。
综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条的背景下并且不修改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解释(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权合同效力待定)的情况下,将转让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条是符合法学方法论的。也就是说不要求转让合同有效,物权法第106条的善意是指“对出让人没有处分权不知情”,对于是否需要区分不动产和动产采纳不同的善意标准(吸收德国法的做法,对动产还需附加无重大过失的主观要件),学者之间存在争议,从物权法第106条文义来看,确实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崔建远教授认为,对于动产、不动产适用统一的善意标准是指“不知情且无重大过失”。但是程啸、朱广新等认为应当区分动产不动产分别采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参考崔建远著:物权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王洪亮: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程啸: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公信力制度。
6. 《物权法》与《合同法》冲突的时候,应该依照哪个法阿
法律规定,新法旧法发生冲突时,新法优先
物权法为新法,故适用 物权法
7. 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矛盾冲突问题
这是个很有趣的法律问题。这两个条款基于各自所属的法律的制订出发内点不同而对同容一个法律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法律上的解释。合同法倾向于解决合同关系人之间的法律问题,而物权法则是倾向于解决可对抗契约关系的所有权的问题。
委托人A,被委托人B在委托权限之外将A的物品出售给不知情的第三人C,这里存在三种法律关系,代理关系、效力待定的买卖关系和第三人的所有权益保护,合同法51条解决的是A、B之间的代理关系、买卖关系这样的契约关系,而合同关系仅约束合同当事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物权法106条对这种情况下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做出了保护性规定,即确立善意取得制度。
8. 关于《物权法》116条的案例
物权法116条和合同法那条“交付标的物前,孶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后孶息归买受人所有”是一般法条和特殊法条的关系,竞合优先适用合同法。
9. 关于合同法163条和物权法116条
这个问题貌似有争论,法律没有明确解答。
这是一个法院出的相关讨论: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03/id/475744.shtml
我个人意版见和他不同,权很简单物权法优先合同法适用。所以未约定情况下,归属出卖人。
10. 合同法和物权法的区别
1、物权具有强烈的排抄他性,能够对抗第三人(例如物权人可以行使追击权,而债权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夺),物权具有优先权。
2、原则不同。合同法实行“意思自治”原则,物权法则是“物权法定”原则。
3、调整范围对象不同。合同法是债权关系;物权法是物权关系。
4、目的不同。合同法是调整流动性的财产关系,物权法是调整静态的财产关系。
5、相对性关系不同。合同法调整相对性的法律关系,物权法是绝对性的法律关系。
(10)合同法163条和物权法116条扩展阅读:
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4、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