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要约承诺
⑴ 国际经济法的一道案例题
(1)有理,应支付。(2)可以,只要有明确的受约束的意思表示即可。
“天不想亮”你懂不懂啊?这是英国法判例上大名鼎鼎的薰剂案!
Carlill Vs. Carbolic smoke ball
The Full decision of the case
APPEAL from a decision of Hawkins, J.(2)
The defendants, who were the proprietors and vendors of a medical preparation called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inserted in the Pall Mall Gazette of November 13, 1891, and in other newspapers, the following advertisement: "100 reward will be paid by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Company to any person who contracts the increasing epidemic influenza, colds, or any disease caused by taking cold, after having used the ball three times daily for two weeks according to the printed directions supplied with each ball. 1000 is deposited with the Alliance Bank, Regent Street, shewing our sincerity in the matter.
"During the last epidemic of influenza many thousand carbolic smoke balls were sold as preventives against this disease, and in no ascertained case was the disease contracted by those using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One carbolic smoke ball will last a family several months, making it the cheapest remedy in the world at the price, 10, post free. The ball can be refilled at a cost of 5 Address, Carbolic Smoke Ball Company, 27, Princes Street, Hanover Square, London."
The plaintiff, a lady, on the faith of this advertisement, bought one of the balls at a chemist’s, and used it as directed, three times a day, from November 20, 1891, to January 17, 1892, when she was attacked by influenza. Hawkins, J., held that she was entitled to recover the 100 The defendants appealed.
Finlay, Q.C., and T. Terrell, for the defendants. The facts shew that there was no binding contract between the parties. The case is not like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where the money was to become payable on the performance of certain acts by the plaintiff; here the plaintiff could not by any act of her own establish a claim, for, to establish her right to the money, it was necessary that she should be attacked by influenza - an event over which she had no control. The words express an intention, but do not amount to a promise: Week v. Tibold. 1 Roll. Abr. 6 (M.). The present case is similar to Harris v. Nickerson. Law Rep. 8 Q. B. 286. The advertisement is too vague to be the basis of a contract; there is no limit as to time, and no means of checking the use of the ball. Anyone who had influenza might come forward and depose that he had used the ball for a fortnight, an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isprove it. Guthing v. Lynn 2 B. Ad. 232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terms are too vague to make a contract, there being no limit as to time, a person might claim who took the influenza ten years after using the remedy. There is no consideration moving from the plaintiff: Gerhard v. Bates 2 E. B. 476. The present case differs from Denton v. Great Northern Ry. Co. 5 E. B. 860, for there an overt act was done by the plaintiff on the faith of a statement by the defendants. In order to make a contract by fulfilment of a condition, there must either be a communication of intention to accept the offer, or there must be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overt act. The mere doing an act in private will not be enough. This principle was laid down by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The terms of the advertisement would enable a person who stole the balls to claim the reward, though his using them was no possible benefit to the defendants. At all events, the advertisement should be held to apply only to persons who bought directly from the defendants. But, if there be a contract at all, it is a wagering contract, as being one where the liability depends on an event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parties, and which is therefore void under 8 9 Vict. c. 109. Or, if not, it is bad under 14 Geo. 3, c. 48, s. 2, as being a policy of insurance on the happening of an uncertain event, and not conforming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at section.
Dickens, Q.C., and W. B. Allen, for the plaintiff. [THE COURT intimated that they required no argument as to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contract was a wager or a policy of insurance.] The advertisement clearly was an offer by the defendants; it was published that it might be read and acted on, and they cannot be heard to say that it was an empty boast, which they were under no obligation to fulfil. The offer was ly accepted. An advertisement was addressed to all the public - as soon as a person does the act mentioned, there is a contract with him. It is said that there must be a communication of the acceptance; but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shews that merely doing the acts indicated is an acceptance of the proposal. It never was intended that a person proposing to use the smoke ball should go to the office and obtain a repetition of the statements in the advertisement. The defendants are endeavouring to introce words into the advertisemen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use of the preparation must be with their privity or under their superintendence. Where an offer is made to all the world, nothing can be imported beyond the fulfilment of the conditions. Notice before the event cannot be required; the advertisement is an offer made to any person who fulfils the condition, as is explained in Spencer v. Harding Law Rep. 5 C. P. 561.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shews strongly that notice to the person making the offer is not necessary. The promise is to the person who does an act, not to the person who says he is going to do it and then does it. As to notice after the event, it could have no effect, and the present case is within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It is urged that the terms are too vague and uncertain to make a contract; but, as regards parties, there is no more uncertainty than in all other cases of this description. It is said, too, that the promise might apply to a person who stole any one of the balls. But it is clear that only a person who lawfully acquired the preparation could claim the benefit of the advertisement. It is also urged that the terms should be held to apply only to persons who bought directly from the defendants; but that is not the import of the words, and there is no reason for implying such a limitation, an increased sale being a benefit to the defendants, though effected through a middleman, and the use of the balls must be presumed to serve as an advertisement and increase the sale. As to the want of restriction as to time,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constructions of the terms; they may mean that, after you have used it for a fortnight, you will be safe so long as you go on using it, or that you will be safe 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epidemic. Or the true view may be that a fortnight’s use will make a person safe for a reasonable time.
Then as to the consideration. In Gerhard v. Bates 2 E. B. 476, Lord Campbell never meant to say that if there was a direct invitation to take shares, and shares were taken on the faith of it, there was no consideration. The decision went on the form of the declaration, which did not state that the contract extended to future holders. The decision that there was no consideration was qualified by the words "as between these parties," the plaintiff not having alleged himself to be a member of the class to whom the promise was made.
Finlay, Q.C., in reply. There is no binding contract. The money is payable on a person’s taking influenza after having used the ball for a fortnight, and the language would apply just as well to a person who had used it for a fortnight before the advertisement as to a person who used it on the faith of the advertisement. The advertisement i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to pay 100 to a person who fulfils two conditions; but it is not a request to do anything, and there is no more consideration in using the ball than in contracting the influenza. That a contract should be completed by a private act is against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92. The use of the ball at home stands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 writing a letter which is kept in the writer’s drawer. In Denton v. Great Northern Ry. Co. 5 E. B. 860 the fact was ascertained by a public, not a secret act. The respondent relies on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and the other cases of that class; but there a service was done to the advertiser. Here no service to the defendants was requested, for it was no benefit to them that the balls should be used: their interest was only that they should be sold. Those cases also differ from the present in this important particular, that in them the service was one which could only be performed by a limited number of persons, so there was no difficulty in ascertaining with whom the contract was made. It is said the advertisement was not a legal contract, but a promise in honour, which, if the defendants had been approached in a proper way, they would have fulfilled. A request is as necessary in the case of an executed consideration as of an executory one:
Lampleigh v. Braithwait 1 Sm. L. C. 9th ed. pp. 153, 157, 159; and here there was no request. Then as to the want of limitation as to time, it is conceded that the defendants cannot have meant to contract without some limit, and three limit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limitation "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epidemic" is inadmissible, for the advertisement applies to colds as well as influenza. The limitation "ring use" is excluded by the language "after having used." The third is,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and that is probably what was intended; but it cannot be deced from the words; so the fair result is that there was no legal contract at all.
看不懂?我给你大致讲一下。法官是这么说的,虽然说广告是对不特定人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属于要约邀请(ITT),但是本案中,被告不仅将悬赏内容写得十分具体,而且已经把1000英镑存进银行,充分显示出它愿意受到该广告内容的约束(to be bound),所以符合了要约的根本特征,即受约束的意思表示。所以,本案中的广告是一个要约。而原告通过购买并使用薰剂的行为作出了行为承诺。有要约,有承诺,这个合同就成立了。
英美法教材用这个案例来说明,要约不一定要向特定人发出,只要有明确的受约束的意思表示即可。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⑵ 国际经济法 处理
1.合同不成立。因为合同得成立需要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而承诺必须符合镜子原则,即与要约条件完全一致,不能有任何实质性变更或修改。案例中将发货时间进行了修改,显然不是合格的承诺,而是构成了反要约,所以合同不成立。
2.(1)构成不可抗力。因为对于发生地震缔约方无法控制,在缔约合同时显然无法预知,并且对于这种障碍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克服或避免后果。
(2)是否能够直接解除合同要看受理案件的法院是否支持实际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如果支持,就必须实际履行而不得采取其他金钱赔偿等其它方式,反之则可以。(这个答案拿不准)
3,(1)可以,因为信用证业务是纯正的单据业务,实际中货物的履行问题不影响信用证货款的支付,只要符合单证相符原则。
(2)不可以,银行已经合格的履行了自己的审单义务,无任何过错,实际履行的准概况不影响信用证的流程。
4.(1)违反了不歧视原则。
(2)为保护本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可以实施相关的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GATT第20条序言的规定,即“不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换言之,GATT第20条并不反对一定程度的歧视的存在,但是这种歧视必须不是“无端的、不正当的或对贸易造成变相限制的”。
5.(1)是卖方,即中国甲公司。
(2)可以,因为信用证支付的基本原则就是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原则,实际中有任何不相符,都可以拒绝收单付款。
(3)卖方违约,故买方可以选择要求卖方实际履行、要求卖方损害赔偿、要求减价等等。
6.(1)承运人要承担责任,因为承运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存在巨大的过失,不能免责。
(2)这要看托运时是否存在明显的过失。就题目中已知信息来看,不存在什么过失,应该不负责。
你这题目有点多啊,错的我都想上课了。
⑶ 有关国际经济法上的要约问题
如果b同意则合同生效
⑷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1)A公司的辩称不成立。A公司I1月25日发出的要约是不可撤销的。
(2)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买回卖合同有效答。
本案涉及到要约的撤回与撤销的问题。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生效前要约人将其取消。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5条的规定,一项要约,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以撤回,要撤回要约的通知于该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与该要约同时送达受要约人。所谓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作出承诺前,要约人将其取消。根据该《公约》第16条的规定,要约是可以撤销的,但撤销通知须于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送达受要约人。但这项规定有一定限制,根据该《公约》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要约一旦生效,即不得撤销:第一,在要约申已载明了承诺的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明它的不可撤销性。第二,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项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对该要约的信赖行事。本案中A公司的要约注明了有效期是1991年12月30日,故而是不可撤销的。B公司的承诺于有效期内到达,所以合同视为成立。
⑸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问题
内容摘要:《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1988年生效以来,已成为调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统一法公约。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英国外,均是公约的成员国。可以预计,公约在未来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公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公约的第一部分(适用范围和总则)是理解和运用整个公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the analysis on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hereinafter called cis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tative convention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relations since its effect in 1988.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have a wid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ates parties to cisg, excluding england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isg is very obvio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part one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because this par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whole convention.
key words: cisg sphere of application general provisions
一、 公约的适用范围概述。
公约作为统一的国际实体法,可以被当事人直接采用和在一定条件下自动适用,克服了利用冲突法规
则选择准据法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公约不能解决所有与国际货物销售相关的法律问题,不仅它本身规定不适用于某些合同争议,而且就销售合同法应有的范围看,公约也仅仅规定了一些主要问题,“本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以及买方和卖方因此种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公约第4条)。至于其他法律问题,如合同的效力、违约金定金条款的效力等,都不属于公约的调整范围,要由相应的国内法去解决。
二、 公约的适用范围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1、 公约以营业地位为标准来决定销售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遗憾的是公约没有给营业地下定义,尽
管“公约”起草过程表示永久性的企业是必须的,货栈和卖方代理所都不算“营业所”。由于各国代表对“营业所”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的意见是由裁判机关考虑可以界定营业地的相关因素(如组织权限、营业活动情况),在个案(case by case)的基础上确定“营业所”。
当乙方或双方都有一个以上的营业所时,这个“营业所”标准就会引起麻烦。公约第10条第1款规
定:“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位其营业地┈”以此表明哪一个营业所应被用来确定一项交易的国际性。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含糊不清――“营业所指与合同和履行合同关系最密切的那个营业所”(下划线处即笔者强调处)。这样,在有一个营业所与合同的签订关系比较密切而另一个与履行合同义务关系比较密切的地方,关于那个营业所是相应的“营业所”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秘书处评论①指出,“其中的短语‘合同及合同的履行’是指交易的整体,包括与要约承诺及合同履行相关的所有因素。”但是秘书处的评论并非公约的正式评论,实际上,公约没有任何正式评论,因此实践中不同的法院、仲裁庭是否会采纳秘书处评论中所说的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确定营业所是个未知数。然而,第10条第1款的后一句“但书”又限定了在从多个营业所进行选择时可用的事实,范围定在“当事方”都了解的事实基础上,才能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这就要求谨慎的当事人在合同内明确说明他们认为各方的哪一个营业所与“合同有最密切的关系”,以解决可能的指代不明问题。
2、 根据公约第95条,缔约国可以声明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以防止公约的扩大适用。中
国做出了保留,因此,中国的“公约”版本就是,当某个合同是由在不同国家有营业所的当事人签订并且只有一个国家是缔约国时,“公约”就不适用了,虽然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应该实施缔约国的法律。例如:中国一方与在英国(非缔约国)的另一方签定的销售合同不受公约的制约,即使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可以适用中国的法律。如果中国法律适用,是由国内的《涉外经济法》或《合同法》而非公约来调整双方当事人的合同。即使诉讼是在法国,即一个没有提出这种保留条款的缔约国,为了说明第1条第1款b项,中国不是一个缔约国。但是,如国缔约国没有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则公约可以通过国际私法规则得以间接适用。例如:当事人甲的营业所在缔约国a而当事人乙的营业所不在缔约国内,a国没有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合同中也没有法律适用条款,如果仲裁庭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决定适用a国法律,则应适用公约而非a国的国内法。
3、 公约没有给“销售合同”下定义,因此,它在用于某些种类的交易时就会产生问题。已知的问题
包括“寄售”,即买方可以把任何卖不掉的货物退还;易货贸易或对销贸易,用这种方式把货物兑换成其他货物而不是货币;租赁合同,规定一方将其财产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另一方,而收取预定租费的合同。
寄售合同属于委托销售,由于买方没有买断货物,因而货物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买卖关系,公约不适用。
关于易货贸易能否适用公约,则有很大争议。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声明是否将其纳入公约的调整范围,以避免争议。
至于租赁合同,由于租赁期间出租方转让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公约不适用。即使是融资租赁合同,承租方在租赁期届满时有优先购买租赁物的权利,也不能掩盖在这种交易中将货物让于他人使用的因数是最重要的这一事实。而且,不管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上都发展了一套区别于货物买卖制度的租赁规则。例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便制定有“国际融资租赁公约”(1988年5月28日)。
此外,关于特许权合同。一般来说,此种合同本身不适用公约的规定,因为此种合同通常并不将货物买卖义务规定为合同的中心,而其中心问题是权利的转让。但是,依据此种合同所进行的货物买卖则属于公约的适用范围。
4、 公约没有给“货物”下定义,而是以排除法,从反面确定公约的货物销售范围。公约第2条分别
按买方购买货物的目的(a项)、货物交易的方式(b、c、d项)、货物自身的性质(e、f项)做出了排除。从公约制定的历史可以看出,公约立法者希望对“货物”作更广泛、更有弹性的解释,以适应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5、 公约第三条排除了两种类型的货物销售合同,即第1款的“但书”和第2款的内容,但其用语过
于含糊。第1款中的“大部分”(substantial part)如何判断?是以材料的数量还是以材料的价值来确定呢?有学者认为,确定供应材料的多少一般应以材料的价值来确定。笔者亦同意此种观点。至于多少属于大部分难以预计,应根据具体案件进行衡量,而不应僵硬的坚持以某一个百分比(如50%)为标准。
第2款排除的是供货方的绝大部分义务在于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如技术知识产权)的混合合同(mixed contract)。“绝大部分义务”(preponderant part of obligations),指的是提供义务的经济价值占整个合同的绝大部分,如果服务部分的价值超过合同总价的50%,公约不适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的卖方为满足客户特殊需要提供经过改制的软件产品,则卖方的主要义务是提供服务,不应由公约调整。但想使公约调整混合合同,除满足上述一个条件外,还须使得供应货物、提供劳务的义务必须同规定在一个合同中,而且两者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不可分割。公约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合同的可分割性的问题,一个合同是否可分割,应由合同适用的国内法解决。秘书处评论公约草案第3条亦表明了这种观点。
6、关于第4条(a)项与第9条第1款规定的关系问题。
公约第4条规定公约不适用于任何惯例的效力,而第9条第1款确认了当事人同意的贸易惯例有约束
力,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第9条的规定实际上不受第4条规定的影响。第4条(a)项的含义是公约不负责解决贸易惯例的法律效力问题。惯例的法律效力留待合同适用的国内法去处理,如同合同的效力由国内法而非公约决定一样。如果惯例不违反国内法的强制性法律规则以及该国的公共政策,它们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否则当事人即使选择了惯例也无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代替公约或相应的国内法的规定。而第9条体现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的精神,一项惯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当事人同意采用。由此可见,这两条规定同时存在并不矛盾,调整的是不同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惯例对合同是否有约束力,首先要看当事人是否将其引入自己的合同之中;其次,要看该惯例与合同所适用的某个国内法是否抵触,是否被该国内法承认。实际上,使用惯例的最大障碍是它在法律上的性质以及各国法院依据本国法对同一惯例所形成的不同解释。
7、 公约第5条规定:“本公约不适用于卖方对于货物对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伤害责任。”这一条将
公约的调整范围与产品责任法、侵权法区别开来。但公约并未排除缺陷产品给买方造成的财产损失问题,而很多国家的产品责任法也调整财产损失的赔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适用相应的国内产品责任法,还是应适用公约呢?公约第7条第1款,“在解释本公约时,应考虑到本公约的国际性质和促进其适用的统一”,可见应该适用公约,否则会损害公约的统一法的功能。此外,如果买方根据国内的产品责任法或侵权法,可能负有沉重的举证责任(如证明卖方有过错),而适用公约则减少了买方的这种举证责任(无须证明卖方有过错)。
8、 公约第6条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使本来可以由公约调整的合同关系不适用公约,相反的问题是,
当事人能否通过协议使不符合公约条件的合同关系适用公约?这就是所谓的参加公约(opting in cisg)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对于公约第2条(a)项、第4条(a、b)项以及第五条所规定的事项,因为会涉及到有关国家的强制性法律,所以当事人不能通过共同约定来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否则会造成约定无效的后果。至于当事人明确排除第2条(d、e、f)项或第3条的规定,使上述条款中规定的销售适用于合同的管辖,在不违反公共政策、强制性国内法的前提下,似乎应该准许。如果交易与缔约国无关,并且不符合第1条第1款b项规定的情况,此时当事人之间约定适用公约,可能要遭到那些要求交易与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有“合理联系”的国家的反对。再假如只有合同一方在缔约国内,双方约定适用公约,能否得到允许?笔者认为,由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不违反强行性国内法的前提下,已为多数国家所承认,因而这种情况下公约可被允许约定适用。在我国的实践中,内地公司企业与香港、澳门的公司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也被视为涉外经济合同,那公约是否可以适用呢?有仲裁裁决表明,这种情况下,公约不能自动予以适用。虽然香港、澳门属于中国,但根据公约第93条,我国政府并未声明公约可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因而,香港、澳门的公司企业与营业地位于公约其他缔约国的公司企业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不适用公约。但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用公约,则会被允许。
⑹ 高分求助几道国际经济法论述题!
武汉大学199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法 编号2118
一、简述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主要原则,并谈谈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的积极意义(20
分)
二、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来说,在要约与承诺方面,英美法与大陆法间有哪些主
要不同?《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对这些分岐之处采取何种态度?(20分)
三、结合中国实践,论述关于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20分)
四、美国证券法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管理有哪些主要规定?你认为哪些规定可以为我国证券
立法所借鉴?(20分)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跨国公司
2、限制性商业行为
3、外汇及外汇管理
4、关联企业
5、提单
武汉大学199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知识 编号
(一)宪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违宪审查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多数选举制
二、判断与说明(每小题3分,共9分)
1、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公民的义务必须履行
2、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中央军委属于党领导国家军事力量的机关
3、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向人民负责,人民有权直接罢免他们
三、简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的关系
(五)、法理学部分
一、问答(每小题8分,共16分)
1、法律意识对法制建设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认识“天赋人权”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二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9分)
略
(六)民法学部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5分)
略
二、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为意思表示。
2、抵押权的设定,是以债权的成立为前提。
3、未经注册的商标, 不能公开使用,并不受法律保护。
4、丧偶的儿媳或女婿对公婆或岳父尽了赡养义务的视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5、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一般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三、简述(每题5分,共15分)
1、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
2、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区别
3、遗赠抚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
(十二)民事诉讼法学部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3分,共9分)
1、督促程序
2、公示催告程序
3、司法协助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题8分,共16分)
1、现行民诉法第49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问:“其它组织”是指哪些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与原《民事诉讼法(试行)》相比,现行民诉法在清偿顺序的规定上有何变化?这种变
化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武汉大学199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法 编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Free Carrier.....(named place)
2.Anti-Dumping law
3.Negative Pledge clause
4.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
5.Calvo Clause
6.Dicensing agreement(这里看不清,不知打错了没有)
二、简述(每题10分,共20分)
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与特征。
2、国际票据的各类及票据行为的特征。
三、论述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35分)
四、案例分析(25分)
甲国公司与乙国公司订立一项大豆买卖合同,由甲国公司以FOB甲国港口条件向乙国公司运
交1000袋一等大豆。当乙国公司收货发现其中300袋大豆是三等品,另有300袋在海运途中
被海水毁坏。因乙国公司急需这批大豆,接受了货物,并立即将货物的不良状况通知了甲
国公司。假定合同规定适用《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请根据该公约的规定,分析乙
国公司是否有权宣布合同无效?是否有权要求甲国公司对有缺陷的300袋大豆及在海运途中
受损害的300袋大豆进行损害赔偿?损害应如何计算?
武汉大学199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知识 编号
宪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违宪审查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
3、言论免遭权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略
三、简述我国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基本内容。(6分)
法理学部分
一、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法律与道德都有强制性
2、法律与政策都具有国家意志性
3、劳动教养是一种法律制裁
4、凡是法律文件都有规范性
5、把法律归结为自然理性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二、问答(共20分)
1、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有哪些作用?(7分)
2、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7分)
3、法律意识包括哪些内容?(6分)
民法学部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5分)
略
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8分)
略
三、简答(每小题3分,共12分)
1、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件有哪些?
2、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
3、信托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征?
4、“公平责任”与“无过错责任”有何区别?
民事诉讼法部分
一、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系(5分)
二、什么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它有何特点?(5分)
三、简述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和意义(5分)
四、什么是起诉、上诉和申请再审?(5分)
五、简述民事司法豁免权原则。(5分)
武汉大学199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法 编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Concession Agreement
2.stand-by LIC
3.Method of Tax Credit
4.Foreign Bonds
5.Cross License
二、说明《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分类上的特点。(20分)
三、论述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的形态及其内容。(25分)
四、评述《巴塞尔协议》,兼论我国有关银行立法与巴塞尔体制的协调。(30分)
武汉大学199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知识 编号
宪法学部分
一、概念分析(第一题10分,第2、3、4,题各5分,共25分)
1、国家制度
2、经济制度
3、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国家机构及其组织活动原则
民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财产法律关系
2、地上权
3、 孳息
4、除斥期间
5、社团法人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物权?为什么说物权是一种“对世权”?
2、什么是共有?共有与公有有何区别?
3、什么是诉讼时效?简要说明诉讼时效的法律特征。
法理学部分
一、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7分)
二、法治有哪些优越性?(7分)
三、试述国家与法的关系(11分)
民事诉讼法部分
一、辨析下列名词(13分)
1、同等原则.对待原则(4分)
2、公开审理.开放审查(4分)
3、申诉.申请再审(5分)
二、简答题(共12分)
1、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哪些案件应依特别程序进行审理?(5分)
2、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为何取消了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贷款的优先受偿权?(7分)
97年试题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法理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3分,共30分)
1.法制规则
2.民法法系
3.法的制定
4.特别法
5,法律溯及力
6,权利能力
7.法律事实
8.法律制裁
9.法定解释
10.法律监督
二、简答(共30分)
1.为什么说“国家是法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8分)。
2.如何理解我国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原则? (10分)
3.什么是法的适用?它有哪些特点? (12分)
三、论述(共40分) ‘
1.论法的国家意志性。 (15分)
2.论法治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25分)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宪法学试题
一、 概念辨析(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
2.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与行使准则
3. 国家制度与国家机构
4. 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
二、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论我国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2. 论宪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
3. 论宪法的法律形式。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刑法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刑法的时间效力
2. 犯罪的故意
3. 惯犯
4. 伪证罪
5. 玩忽职守罪
二、 问答(每小题7分,共35分)
1. 犯罪不作为成立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同异何在?
3. 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的区别有哪些?
5. 侵占啡与贪污啡的区别是什么?
三、 论述(第1不题13分,第2小题12分,共25分)
1. 被告人李某,男,17岁,无业。
李某曾因打架斗殴被拘留过两次。某日,李去看晚场电影,怕被动,借了一把三棱刀带在身上。电影散场后,死者邹某(19岁,与被告人素不相识)正在拦劫一女青年调逗,被告人上前劝阻,女青年趁机脱险。邹认为李阻挠的自已的“好事”而恼怒,一把将李揪住,持刀向李连刺两刀均被躲过。在邹向李刺第三刀的时候,李向邹还刺一刀,刺中邹的腹部,邹的同伙张某某、崔某某、王某某一拥而上殴打李,李又刺张某某腿上一刀后逃跑,崔某某紧紧追来,李又刺崔某某一刀后继续逃跑,最后被王某某等人追上,王某某等人将李按倒在地是扎了四刀,李也刺了王某某两刀。邹某某、张某某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崔某某受重伤,王某某受轻伤,被告人受轻伤经治痊愈。
问:对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其理由是什么?
2. 被告人陈大,男,20岁,农民。
1993年5月29日下午5时许,被告人和同村农民陈二、冯某、杨某联合脱大麦粒,当为陈二家脱第二遍麦粒时,被告人拿起铁叉叉麦草,一铁叉戳在躲藏在麦草堆里捉迷藏的12岁女孩李某右太阳穴上,被告人发觉女孩倒地一声不响以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此时,被告人为了逃避责任,非但没有及时从李某身上取铁叉,送医院抢救,反而佯装不知。直到陈二去拿铁叉时才发现,后送乡卫生院抢救。李某因伤势过重,贻误了抢救时机,于当晚8时死亡。
问:被告人陈大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商法学试题
一、 简答(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民事主体的本质条件。
2. 法律行为的要件。
3. 动产的善意取得。
4. 遗嘱的概念与特征。
5. 侵权责任的抗辨事由。
二、 论述(共50分)
1. 物权与债权的比较。(20分)
2. 试论我国民法的法典化。(30分)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经济法学试题
一、 概念比较(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经济义务、经济法责任
2. 本票、汇票
3. 偷税、避税
4. 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
5. 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
二、简答(第1至3题每小题10分,第4小题12分,共42分)
1. 何谓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有哪些特征?
2. 举例说明法的要素。
3. 略述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法定条件。
4. 简析公司与合伙区别。
三、论述(共33分)
1. 试述外商资企业立法的现状与走向。(17分)
2. 谈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弛名商标的法律保护。(16分)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 回避
2. 拘传
3. 裁定
4. 抗诉
5. 执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试述公诉案代理的概念的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的权利。
2. 试述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3. 试述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
4. 什么是法院审理?它包括哪些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论犯罪嫌疑人。
2. 论取免予起诉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意义。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国际经济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5分)
1. EXW 2. Order B/L 3. pari passu covenant 4. GSP 5 .H股
二、简答(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如何理解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买卖双方风险的分担采用了哪些原则?
3. 外国债券与欧洲债券的区别何在?
三、论述(30分)
结合国际通行实践,论述国民待遇在投资领域的适用范围问题,兼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的意义。
武汉大学1997硕士入学综合考试试题
说明:本题共14个部分,每个部分25分,考生必须根据自己报考的专业,按招生专业目录中各专业规定的四个部分答题,未按规定的四个部分所答的题无效。
宪法学部分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事后审查 2。人民民主专政 3。村民委员会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无产阶级宪法学者根据列宁主义原理把宪法分为( )。
2.决定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二、即( )。
3.义务是指( )。
4.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是( )。
三、判断说明(每小题3分,共6分)
1. 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 在我国,选民或者代表三人以上联名即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四、 简答题(6分)
1982年宪法为什么要恢复设置国家主席?
中国法制史部分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律、令、格、式、敕(隋唐)
2. 《春秋决事比》
3. 商法(清末商法的名称及公布或草成时间)
4. 不睦
5. 五刑(夏、商、周)(按顺序写)
二、简述题(共10分)
1. 简述明代的会审制度。(4分)
2. 简述唐代的定罪量刑原则。(6分)
中国法律思想史部分
一、 简述下列各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礼禁未然,刑禁已然”说。
2. 简述沈家本的法律主张。
3. 简述韩非法、术、势的思想。
4. 简述“大德小刑”论。
5. 简述“中体西用”法律观。
国际法部分
一、 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5分,共15分)
1.二元论 2。战争罪 3。引渡与庇护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
法理学部分
一、 区别下列概念(每小题4分,共8分)
1. 普通法学、普通法、根本法
2. 法律效力、法的溯及力、法律实效
二、简答题(共17分)
1.简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及其与西方“法律面前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区别。(10分)
3. 简述我国审判机关的法律监督内容。(7分)
民法学部分
一、 辩析题(第小题5分,共20分)
1.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
2.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3. 定金与预付款
4. 人格权与身份权
二、案例分析(5分)
甲(其妻已亡)有二子A、B,A、B均已结婚,且A有一女,B有一儿一女。1991年3月1日,甲立一公证遗嘱,该遗嘱规定其遗产归B继承。1992年5月4日,B因车祸而亡,1992年5月5日甲因过度悲伤突发脑溢血而死。试问如何处理本案的遗产继承问题?
刑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第小题3分,共15分)
1.犯罪构成 2。正当防卫 3。牵连犯
4.交通肇事罪 5。绑架勒索罪
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什么区别?
2. 强奸妇女罪的构成特点是什么?
行政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行政处罚 2。代执行 3。授权行政主体 4。行政法规
二、简答题(6分)
对被撤销行政行为已发生的法律效果如何处理?
三、选择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1至3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7分)
1. 对某省人民政府所作行政处罚决定不服而引起复议案件,由( )。
A.该省人民政府管辖 B.国务院管辖
C.国务院法制局管辖 D.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管辖
2.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可由( )。
A.上级行政主体撤销 B.国家权力机关撤销
C.行政复议机关依职权撤销 D.人民法院撤销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
A.双方主体都可抛弃自己的权利
B.双方主体都可转让自己的权利
C.行政主体不得抛弃、转让自己的权利
D.相对人不得任意转让自己的权力,但可抛弃某些权利
4.复议机关在复议中发现申请人有两个违法行炎,而被申请人只认定了其中一个,应作出下列何项复议决定( )。
A.撤销已作的行政处罚决定
B.撤销已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C.维持已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责令被申请人补正
D.维持已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并直接作出对漏罚行为的处罚决定
5. 某公安交通管理局所作的禁止未装载货物卡车驶经长江大桥的规定,属于( )。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政行为 D.需告知的行政行为
6.合法的行政行为( )。
A.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都具有法律效力
B.对相对人具有法律效力,对行政主体不具有法律效力
C.对相对人具有全部法律效力,对行政主体具有法律效力
D.对相对人具有绝对的法律效力,对行政主体只具有相对法律效力
7.行政赔偿纠纷可通过( )。
A.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B.行政诉讼程序解决
C.法院中国家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程序解决
D.协议程序解决
行政诉讼法部分
一、 填空题(每小题11分,共5分)
1.制定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2.行政机关被撤销的( )是被告。
2. 世界各国诉讼制度对受案范围的确定方式有( )。
4.居住在A区的公民因吸毒被B区公安局送C县强制戒毒,该公民不服,可向( )人民法院起诉。
5.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原告撤诉,原告仍拒不到庭,人民法院可以( )。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简单行政案件,可由审判员独任审判。( )
2.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
3. 外国人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可以委托我国律师代理、也可以委托其他公民代理诉讼。( )
4. 行政诉讼中听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权利的有效期限。( )
5. 人民法院行政招待的对象可以包括被执行人的人身,如对行政拘留的执行。(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对被告的特殊规定。
2.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审理后如何作出判决。
3.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遇有规章与法律、法规不一致或规章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民事诉讼法学部分
一、 辨析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5分)
1.期间 期日 2。和解 调解
3.裁决 裁定 4。履行 执行
5.抗诉 申诉
经济法学部分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经济职权 2。票据权利 3。弛名商标 4。套汇
二、简答题(共13分)
1. 简要说明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法律特征。(4分)
2. 1994年我国税法改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分)
3.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有哪些?(4分)
婚姻家庭法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准血亲 2。亲等 3。亲权 4。分别财产制 5。准正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请在题后的( )内打“√”,错误的请在( )内打“×”,每题2分,共10分)。
1.离婚后,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
2.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二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的,应当认定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
3.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出资经营,但经营收用于婚后家庭的日常生活,所欠债务也应认定为夫妻的共同债务。( )
4.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过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有拒付抚养费的权利。( )
5.依照我是《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应由收养人与送养人订立书面协议,并办理收养公证,否则,收养无效。( )
三、案例分析(5分)
王甲(男)1992年1月与张乙(女)结婚,1993年1月王甲赴美留学,为资助王甲出国,张乙向朋友借款5万元。1994年2月,张乙的姐姐病重,不久去世。为操办后事,张乙又欠债2万元,为完成姐姐的嘱托,张乙将姐姐的儿子收为养子,取名王丙。1995年1月,王甲回国,知道上述情况,向法院起诉离婚,张乙在去法院应诉途中被车撞伤(肇事者赔款1.5元元),后经法院调解,双方均同意离婚,但在财产分割和债务承担问题上各持已见。经法院查明,王甲婚前创作的五幅油画作品,在出国前夕,将其中的3幅卖给了一家宾馆,得款6万元,家中还有剩余2幅未卖出。请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1. 张乙欠下的两笔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什么?
2. 张乙因交通事故所得的赔款和王甲的油画作品及收益是否应纳入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为什么?
3. 张乙的收养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国际私法部分
一、判断(下列例题,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7分)
1.在处理涉外民事争议时,识别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主要起着限制外国法适用的作用。( )
2.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定居国法律。”( )
3.国际私法与国际私法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4.准国际私法包括区际私法、人际私法和时际私法三种。( )
5.冲突规范之所以是间接规范,是因为必须把它和它所指定的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6.对于遗产的法定继承,凡主张适用遗产所在地法的,称为“同一制”。( )
7.根据“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任何国家都不能借助公共秩序保留来排除国际条约的适用。(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8分)
1.外国法院说 2 法律规避 3 光船租船合同 4 仲裁协议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10分)
1. 简述法人国籍的确定标准。
2. 简述仲裁协议的基本内容。
刑事诉讼法学部分
试述下列名词概念(每小题5分,共25分)
1.刑事诉讼 2 诉讼参与人 3 裁定 4 法庭审理 5 抗诉
武汉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法 编号
(有人说是97年的,放在这吧,大家自已辨别,有知是怎么回事的告说我一下,谢。)
一、简答(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国际法的渊源?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2、简述外层空间的法律制度
3、中国国籍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4、举例说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基本特征
5、职业领事与名誉领事有何区别?
二、论述(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评现代条约法的保留制度
2、论联合国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3、试述领海与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的区别。
98年试题
1998年
一、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经济法、经济法的宗旨
2. 公司核准成立主义和登记准则主义
3. 国家信用与国债
4. 征税依据的几种学说
5.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管理——协作经济法论的主要观点。
2. 简述企业法律形态及其类别。
3. 简述我国发展房地产业的条件及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中有关城市规划的规定。
4. 简述反垄断法的原则。
三、论述题(共35分)
1. 试述中央银行法的主要内容。(15分)
2. 试述宏观调控法的和市场规制法分别地或相联系地对象的调整。(20分)
武汉大学法学院1999年试题
(是99年还是01年不是很确定,多数是99年的.)
考试科目:法理学 编号:17B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人权
2.法的价值
3.法的渊源
4.法律推理
二、简答题(每题17分,共51分)
1.法的要素有哪些?
2.法治有哪些优越性?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法有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33分)
试述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考试科目:国际法 编号:17Q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国家继承 2.联合国宪章 3.世界贸易组织法 4.人权的国际保护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外交人员的特权和豁免。
3.国际法的渊源。
4.条约与第三国。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2.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考试科目:国际关系史 编号:17R
一、名词和术语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三十年战争(17世纪)
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
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
维也纳和会(1815年)
罗迦诺公约(1925年)
开罗会议(1943年)
不结盟运动
赫尔辛基宣言(1975年)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何谓“雅尔塔体系”?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联合国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考试科目:国际环境资源法 编号:17O
一、翻译并解释:(任选五题,每题4分,共20分.多选的,只按答题顺序计前五题的得分,余下的不再计分。)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3、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4、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5、 Common
⑺ 国际经济法中要约和承诺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发出要求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要约人表示无条件接受的意思表示。
⑻ 民法典中的要约也国际经济法中的要约有什么区别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⑼ 国际经济法 承诺逾期到达效力争议的案例,请教高手指导!
1,该买卖合同已经成立。
涉及到逾期承诺的效力问题。对于承诺的生效时间,原则上,回根据“公约答”18条采到达主义,但对于逾期的承诺,“公约”21条2款规定:“如果载有逾期承诺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它是在如传递正常则能及时送达要约人的情况下寄发的,则此项逾期承诺具有承诺的效力,除非要约人毫不迟延的用口头或书面通知受要约人,他认为其要约已因迟延承诺而失效”。
在本案中,B公司的承诺如非邮寄原因,完全可在要约有效期内到达,而且A公司在11月5日收到该逾期承诺后,未作任何信件答复,即该承诺有效,合同成立。
2,该要约于10月15日生效,因此有效期截止于10月30日
一个一个字敲的,可能表述不太好。。。
⑽ 国际经济法要约有效期起算时间
要约是到达生效的。
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发出要求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