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① 市场失灵与现代经济法产生是什么关系
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原因,市场失灵学说就是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现代经济追求的市场自由竞争,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生产规模发展壮大,垄断出现,导致市场不能在自主调节,也就是市场失灵。这时候要想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有外部的力量对其干预,这个力量就是经济法。
经济法的产生是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长期以来都被以“市场失灵说”简单概括,但在政府干预的过程中政府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失灵”的问题,法律作为维权和控权的工具,也应该对容易扩张的政府权力进 行合理的规范。因此,经济法产生于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并 需要同时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关系。
(1)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扩展阅读
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1、市场不完全
市场不完全主要是指市场容易形成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的情形。市场效率的获得有赖于竞争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的程度,市场依赖竞争得以繁荣,然而竞争具有否定自身的倾向,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进而减损市场效率,抑制竞争。市场不完全是竞争法产生的主要原因。
2、市场不普遍:市场不普遍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的缺位。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凡是价格机制不存在或被扭曲之处,就是是市场的不普遍之处,此时就需要国家制定法律对价格实行必要的价格调节甚至直接的价格干预。市场不普遍是价格法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1.经济法产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经济管理模式所产生的市场秩序失衡,从而要求国家公共权力的介入以维护公共利益、稳定市场秩序、促进效率与公平。 2.由于经济法是国家利用其公权力对市场经济主体以及运行的调控、管理、监督、引导,所以经济法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为国家相关主管机关,另一方为经营者(包括市场被管理主体和中介组织,其中中介组织又同时具有市场主管机关授权的监管职能和接受管理的义务)。它们之间是调控和被调控、监督和被监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是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关系。 3.由于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有宏观和微观两的领域(例:相关经济法对经营者不正当竞争方面的管理就是微观方面的管理;而相关经济法对市场运行的管理便是宏观方面的管理),所以经济法可具体分为: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国有参与法律关系;涉外管制法律关系;市场监管法律关系。 4.由于经济法所调整的上述对象和范围不同于其它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所以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尽管法律从整体上来说是用来维护和平衡效率与公平这两大价值,但作为经济法这一独立法律部门有其所侧重的追求价值,即经济法总体上追求的价值是:可持续的社会整体效益。 6.由追求价值便引出了经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经济民主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公正原则。 7.结合综上所述,故经济法的概念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其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修正市场运行的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另外,有关经济法之性质的争论,即公法、私法抑或公私混合法,本人认为已无现实意义,皆因当今行政权力之扩张于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本位法律观念的回归,所以,本人认为于现实中再讨论这一性质问题已毫无意义。) 楼主,此问题实在太大,以上仅为概括叙述,并加之一些个人观点,所以不详之处欢迎指教。不胜感激!
③ 试分析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财富分配不均
④ 经济法是怎样产生的,其社会根源,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原因
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