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季度绩效考核的周期
Ⅰ 绩效考核周期多长才合理
首先,不同企业里有着不同类型的工作方式,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部门回之间也有着不同答的工作方式。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流程型工作,一种是项目型工作。流程型工作是指按部就班、有工作依据和输出标准的工作类型,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岗位都属于流程型工作;项目型工作是指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且工作依据和输入标准不同的工作类型,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公司/项目部、大型基建/公用事业,都属于项目型的组织、项目型的工作,包括管理咨询公司也是如此,企业里的研发部门从事的也都是项目型的工作。
对于流程型的工作,绩效考核周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月度、季度、半年度,也有年度,但通常是月度+季度+年度这种混合式,并且对同一职位序列中不同职位等级的员工,采取的考核周期也不同。通常做法是:绩效考核的周期跨度通常与职位等级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项目型的工作,由于其工作周期不是按自然月/季/年来走的,而是按照整个项目的周期行进,所以可以将项目的总周期作为一个大的考核周期,然后在整个项目期间内设置若干个小的节点(里程碑),将跨度过大的项目周期分解成有若干个里程碑意义的小节点,以强化过程控制效果。
Ⅱ 绩效考核周期的不同绩效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周期一般而言可以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和年度回考核。另外,根据企业行业答的不同,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按旬考核、按周考核和按项目结点考核。 年度考核一般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对所有的员工而言,年度考核是对一年工作的检查和校验。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所有员工经营业绩完成情况的考核,还经常包含有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能力态度的考核。所以对员工而言,年度考核一般是一个相对综合相对全面的考核。这样的考核配合日常的月考、季考,从过程到结果都可以起到比较完善的监控。当然,年度考核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核的工作量问题,年度考核经常会和最后一个月的月度考核、第四季度的季度考核在同一时间段进行,不少员工都发现有大量的大同小异的表要填,这几乎一定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度。
Ⅲ 如何设定绩效考核周期
根据层级的不同,考核周期设定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采用年度KPI考评的方式、中、基层管理者采用年度+季度考评,基层员工由直接上级进行月度考评。当然,还要根据公司自身的绩效管理工具和管理需求,比如有些公司有述职的要求,有些公司有素质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这些都属于绩效考评的工具,述职和素质能力评价周期一般为年度;有些公司普通员工的考核周期也是季度,这些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适合公司自身需求即可。
Ⅳ 季度绩效和月度绩效对员工的影响
社保缴纳基数是前一年度的月均工资,无论是月度发放还是季度发放,都属于应得回的收入,计算社保和公积金缴答纳基数时,应包含在内计算。
如果是季度发,很明显发放的周期延长了,比如按自然季度推算,第四季度(10月-12月)的绩效如果是在次月发放,那也就是要等转年的1月发,就不会包含在基数的计算范畴了,基数可能会比之前略降低。
至于绩效考核其他方面,季度的好与不好,其实还是要看公司实际出台的绩效政策,是否负激励比较多,设定的任务完成起来是否有难度等等。就不好一概而论了
Ⅳ 绩效考核平时合格,我们单位是每季度考核一次,4个季度都是合格的,但
首先你要搞清楚当初设定绩效考核的相关文件是怎么定义的:
1、你的绩效考核专KPI(岗位关键性指标)设定是否合理?属
2、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是怎么规定的?
3、是否有设定团队考核末位淘汰制?
4、时都在本年度的工作中出现大的失误?
5、本年度工作中是否有岗位调动?
6、如果排除以上可能的话,那就是你的上司故意刁难你
7、如果排除第6条,那就有可能是你上司的上司要求他这样做,他也没办法的,
8、如果都不是以上原因,那就直接去问你的领导,看有没有合理的解释?
9、如果一切无果,那就请加入我的团队吧。跟着这样的领导也没啥混的。
Ⅵ 劳动法职工绩效规定
劳动合同法》虽然没有直接对绩效管理作出规定,但由于绩效考核的结果会影响到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解雇等人事决策,这些决策又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所以,《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接触的规定必然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产生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绩效不佳的员工处理上。绩效管理应该实现奖优罚劣、盘活人力资源的目的。奖优一般不会出现法律风险,但罚劣尤其是对不合格的员工进行惩处,在《劳动合同法》下,将遇到很多障碍。在以往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绩效考核结果不佳的员工,企业往往单方面采取调整岗位甚至解雇的方式,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种方式已经不能行得通。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变更合同予以严格的限制,要求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才可以变更合同、并且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对合同解雇也严格限制,只有在法定情形下才能解除终止合同。这种规定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免受企业的随意调岗调薪,保证劳动合同的平稳履行,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但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对企业的绩效管理(尤其体现在考核结果的应用环节)也产生一定的限制。《劳动合同法》严格限制企业变更合同的规定中存在唯一一个例外,即在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企业享有了单方变更劳动合同乃至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这实际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岗位调整--必须有理有据
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会单方面采取调整岗位的做法。将一个表现不好的员工调整到一个更合适的岗位。在这种岗位调整中常常会同时调整劳动报酬。许多企业为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和经营需要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这种做法在原有的法律环境下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将受到严格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岗位的调整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变更。变更劳动合同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当事人双方的协商一致。任何一方当事人不与对方协商、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现实中,劳动合同的变更大多由企业提出,企业应当纠正“企业掌握合同变更的自主权”这一错误的合同变更理念,不能单方面强制地变更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只允许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用人单位可以变更劳动合同,重新安排劳动者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解雇--必须是正当的,而且是有充足理由的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这一规定,以不能胜任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负举证责任。也就是说,解除劳动合同由企业负举证责任,所以企业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需要举证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负有三次举证义务。这同样要求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
来源佛山律师网页链接
另外,《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应当约定劳动报酬,这一规定迫使企业必须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而且一旦约定,企业不能自行调整,但人力资源管理又需要保证企业在薪资上的自主权,为了在法律规定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保持平衡,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必然会加大绩效加薪、浮动薪酬和长期.
Ⅶ 新劳动合同法关于绩效考评的规定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虽然没有直接对绩效管理作出规定,但由于绩效考核的结果会影响到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解雇等人事决策,这些决策又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所以,《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接触的规定必然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产生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绩效不佳的员工处理上。绩效管理应该实现奖优罚劣、盘活人力资源的目的。奖优一般不会出现法律风险,但罚劣尤其是对不合格的员工进行惩处,在《劳动合同法》下,将遇到很多障碍。在以往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绩效考核结果不佳的员工,企业往往单方面采取调整岗位甚至解雇的方式,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种方式已经不能行得通。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变更合同予以严格的限制,要求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才可以变更合同、并且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对合同解雇也严格限制,只有在法定情形下才能解除终止合同。这种规定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免受企业的随意调岗调薪,保证劳动合同的平稳履行,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但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对企业的绩效管理(尤其体现在考核结果的应用环节)也产生一定的限制。《劳动合同法》严格限制企业变更合同的规定中存在唯一一个例外,即在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企业享有了单方变更劳动合同乃至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这实际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岗位调整--必须有理有据
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会单方面采取调整岗位的做法。将一个表现不好的员工调整到一个更合适的岗位。在这种岗位调整中常常会同时调整劳动报酬。许多企业为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和经营需要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这种做法在原有的法律环境下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将受到严格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岗位的调整涉及到劳动合同的变更。变更劳动合同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当事人双方的协商一致。任何一方当事人不与对方协商、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现实中,劳动合同的变更大多由企业提出,企业应当纠正“企业掌握合同变更的自主权”这一错误的合同变更理念,不能单方面强制地变更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只允许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用人单位可以变更劳动合同,重新安排劳动者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
解雇--必须是正当的,而且是有充足理由的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这一规定,以不能胜任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负举证责任。也就是说,解除劳动合同由企业负举证责任,所以企业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需要举证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负有三次举证义务。这同样要求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
另外,《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应当约定劳动报酬,这一规定迫使企业必须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而且一旦约定,企业不能自行调整,但人力资源管理又需要保证企业在薪资上的自主权,为了在法律规定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保持平衡,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必然会加大绩效加薪、浮动薪酬和长期.
Ⅷ 如果员工转正后一个季度只有两个月,季度绩效考核该怎么协调
有三种情况:一、你也说了“年度的考核标准也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改回变!”,通常公司都答是比较小气的,他可以把该极度绩效考核忽略不计;二、如果该员工做事积极上进、公司是可以酌情考虑给他/她记该季度绩效考核的;三:考虑公司制度问题,可以把这两个月的先累计起来,暂时不给其计算季度绩效考核,直到有特殊情况(请假、辞职等)处理。
Ⅸ 绩效考核周期选择考虑因素有哪些
1、行业或考核任务属性:个别行业工作任务输出具有周期性特征,应根据其行业运转或任务推进的周期性来设置对应的考核周期,如:软件开发、建筑设计等企业,即可按照其项目周期及其关键节点,设置对应的考核节点和考核周期;
2、管理基础:企业已有管理基础的差异,对考核周期选择也有影响,如,企业管理基础较好,主导绩效考核专业部门技术能力水平过硬、人员绩效文化普及性好、绩效数据积累和获取可实现性好,则可以根据公司管理需要,设置间隔较短的考核周期,反之,则应考虑拉长考核周期,以保障绩效考核有效执行;
3、考核工具特性:不同的考核工具,其适应的考核周期也不同,比如,以考核明确、定量的短期工作成果为目的的绩效考核卡,可以根据其考核岗位工作特性,设置相对较短的月度、季度考核周期,而以考评工作态度、素质能力变化为目的的360测评等绩效评价工具,因被测特质相对稳定,则更宜设置相对较长的考核周期,比如年度考评;
4、文化传统:在导入绩效考核的初期,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绩效考核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比如,在从来没有实行过考核、差异化评价的企业里开始导入绩效考核,起步阶段其考核周期不宜设置过短,被考核人熟悉和接受考核工作要求,需要有个渐进的过程;
5、被考核群体职位层级特征:企业基、中、高层岗位因其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呈现周期等差异,其考核周期常也有所差异,通常,越高层级的岗位其工作对象和目标任务越复杂,工作成果呈现周期也相对更长,对应的,其考核周期设置也会更长。
Ⅹ 单位绩效考核是每季度一次,年底领导再总的打一次,我4个季度都是合格,但年底领导却给我打了不合格,单
就可以辞职走人了是不是?看运气,看能力,看掌控力了。做销售肯定有绩效考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