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利害关系
❶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中“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修订后,2013.1.1.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是: 当事人对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专裁定不服的,可以属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❷ 民事诉讼法当中起诉的条件与原告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人包括哪些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版关系的公民、权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❸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可以向负责执行的法院提出异议,举例说明违法的执行行为
《民事诉讼法》第225条规定: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法条链接:《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1、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行为异议:
(一)认为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违法,妨碍其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受偿的;
(二)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措施违法,妨碍其参与公平竞价的;
(三)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变卖或者以物抵债措施违法,侵害其对执行标的的优先购买权的;
(四)认为人民法院要求协助执行的事项超出其协助范围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
(五)认为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人民法院违法执行行为侵害的。
2、第七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过程中或者执行保全、先予执行裁定过程中的下列行为违法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进行审查:
(一)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以物抵债、暂缓执行、中止执行、终结执行等执行措施;
(二)执行的期间、顺序等应当遵守的法定程序;
(三)人民法院作出的侵害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被执行人以债权消灭、丧失强制执行效力等执行依据生效之后的实体事由提出排除执行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进行审查。
除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外,被执行人以执行依据生效之前的实体事由提出排除执行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依法申请再审或者通过其他程序解决。
❹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 ◇ 代温世
您好: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依据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正确理解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理解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具有权利义务性关系,二是具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权利义务性关系是指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有民事上的法律关系,而该法律关系又与发生争议的法律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法院对后一法律关系的裁判,直接影响到前一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果该方当事人败诉,第三人就可能负有某种法律上的责任。
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是指两个法律关系的客体及内容具有一致性或前后两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虽不一致,但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法院直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义务或享有权利。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有别于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仅意味着在情感上、经济上或声誉上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从法律上来讲,并不必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如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侵害人因侵权行为被判赔偿,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情感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此种影响仅为事实上的利害关系,不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只能是侵害人本人,而非其家庭成员。
“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实际上就是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实体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被滥用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此,笔者对判断何谓“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提出一点浅见。
一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民事法律上的牵连。这一点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已有的法律关系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牵连。其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牵连是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牵连,而非一般事实上的牵连、感情上的牵连或者其他非法律上的牵连。其三,这种法律上的牵连是民事法律上的牵连。在民事诉讼中一并审理具有非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显然是不适当的。
二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的法律关系直接影响了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在本诉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当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从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固然由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则是由于第三人与该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这也正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同本诉当事人之间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前提。相反的,如果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的法律关系相对本诉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而言,处于受影响地位,在后一法律关系因争议而致诉讼的情况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基本上处于权利者的地位,无论本诉争议的结果如何,他皆可要求其相对方向其履行义务,亦可放弃对权利的行使,因而相对于本案的处理结果无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完全不必参加本诉,更不应被通知并被强迫参加到本诉中去。
三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依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而定。也就是说在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时,其权利、义务是并不确定的,他仅仅是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但是否承担则因案件处理结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法院对于本诉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处理,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承担责任有一种预决的意义。本诉案件处理结果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无法律上的利害及其内容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是“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真正含义。
❺ 民事诉讼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是
统合《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大体上可将民事诉讼中的“利害关系人”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通常诉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通常诉讼程序乃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步骤、次序或方法。该程序中的当事人与讼争案件的实体法律关系(利害关系)密切相关,如《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当事人对诉争案件当事人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见,通常诉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密切。
其二,非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非讼程序即指审理非讼案件[2]所适用的程序,其目的在于形成、确认一定的私法秩序。因非讼案件大多不具有争讼性,故《民事诉讼法》没有以“直接利害关系”来限定非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如《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166条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失踪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其三,执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执行程序的目的固然在于依法强制实现生效判决所载明的权利义务,但是,执行程序中也不能忽视对债权人及其他权利人的及时救济,以恢复、维护一定的司法秩序。故《民事诉讼法》第202条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5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❻ 新民事诉讼法 第十五章 宣告死亡 中 的利害关系人是否还像旧法一样存在顺序和排他效力
申请宣告死亡是有顺序限制的,第一顺位申请人不申请的话,第二、第三顺位申请人是不能申请的。下落不明证明文件应该由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出具,否则法院可能不会受理。
❼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内容是什么
我国《民事来诉讼法》第二百二十自五条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❽ 民事诉讼中回避的利害关系人包括哪些
民事诉来讼法
第四十四源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❾ 中国新民事诉讼法案外人,利害关系人怎么解释
利害关系人是指与抄当事人之间存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人,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属关系,以及其他与当事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如债权人、债务人、证明人等。还可能包括同事、朋友、雇主或雇员、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等。
案外人好说,案外人就是和案件没有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