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有关农民工仲裁的规定
1. 劳动法对劳动仲裁不予受理范围有哪些
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根据本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回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答,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只负责审理法定的劳动争议案件,如果双方争议的事项不属于上述规定中的内容,不是劳动争议,则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不予受理。
2. 申请劳动仲裁都依据哪些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5、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
2013-01-29 (0/26)
6、最高院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2013-01-22 (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修正法条
2013-01-10 (0/21)
8、工伤鉴定程序
2012-10-12 (0/34)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退休人员被判刑后有关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
2012-10-05 (0/6)
10、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2012-04-02 (0/10)
11、工伤保险条例
2011-12-20 (0/23)
12、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2011-11-26 (0/11)
13、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2011-11-22 (0/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2011-11-15 (0/19)
15、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2011-11-10 (0/17)
16、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
2011-11-10 (0/9)
17、女职工保护条例
18、国务院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
19、带薪年休假制度
20、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等等。
3. 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条例
二、建立防欠长效机制
会议确定,一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剩余的无分歧欠款分类、逐项制定清偿计划,新发现的瞒报、漏报等欠款纳入台账一并办理,对欠款额度较大的拖欠主体要挂牌督办。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清欠工作负总责,对无法完成清欠任务的市县要统筹制定解决方案。大型国有企业要对下辖企业统筹采取措施,确保完成清欠任务。
二是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建立清欠与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协调联动机制。以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清欠资金优先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今后各类项目建设都要留足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资金并按合同及时发放,尤其是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农民工工资。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条例》明确了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和部门三方的责任:用人单位要通过银行转账或者现金形式支付工资,不得以实物或者有价证券等其他形式替代;地方政府应负属地责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责;部门负监管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程建设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发改、财政、公安等部门依职责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
三是强化约束惩戒。对零清偿、进度慢的要通报和处罚。对瞒报漏报、恶意拖欠等要加大查处问责力度,情节恶劣的要公开曝光。对未完成清欠的地方,要对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市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降低公务出行标准、严控津补贴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四是督促国有企业强化及时还款约束,防止霸王条款、打白条等行为,将应付账款控制和清欠纳入内部考核。未经被拖欠单位同意,不得以商业汇票等非货币资金形式支付拖欠账款,变相延长拖欠时间。
五是出台实施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相关法规。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过程结算,加大保函替代施工单位保证金推广力度。各级政府要真正过紧日子,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对政府投资项目,没有明确资金来源的一律不得审批,查处无预算上项目、未批先建、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违规行为。
过程结算
施工过程结算是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承包双方依据施工合同,对约定结算周期(时间或进度节点)内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索赔等)开展工程价款计算、调整、确认及支付等的活动。
三、、加大保函替代保证金力度
工程担保保函能够释放数以千亿计的现金保证金,为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相当动力。提升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样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工程担保公司、保险机构都可作为工程担保保证人开展工程担保业务。其中,推行工程保证保险不但可以依托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责任风险,而且其保险费用与现金保证金、担保保函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不占用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可以大大降低建筑业企业的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 请问什么叫仲裁(关于劳动法方面的)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版裁决。在我国,劳动权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5. 关于劳动法和劳动仲裁
劳动法中的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办法。以下根据《劳动法》具体说明。
一、法律规定
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第八十条 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第八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三、仲裁结果的执行
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第八十三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 劳动法对农民工有哪些条款
看问题内容,主要想问《劳动法》针对于农民工,有哪些条款适用(包含正常与回违规)!
现在答国家针对劳动者正在使用的主要有两类法律《劳动合同法》《劳动法》
只要隶属关系属于劳动关系(不管是不是农民工),都是适用于这两款法律!由于法律法条较多可以自行搜索下载、查询!
如果对不明白的细节条款可以追问。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7. 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劳动法》都有什么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7)劳动法有关农民工仲裁的规定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带着对农民工的真挚情感,扎实做好治欠保支工作,强化欠薪违法惩戒,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各地区各部门要有清晰认识,切实保障好农民工工资支付,是党中央的要求,是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农民工拿不到血汗钱,向政府部门求助,相关方面如果置之不理、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如前述通报中描述的,农民工多次在东城区人力社保局劳动监察投诉窗口举报或了解处置情况,并多次讨薪。
“相关部门工作进展缓慢,未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问题解决”,这就不是小问题了。如此这般,寒了农民工的心,破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8. 劳动法对农民工有什么规定
1、《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工时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版过八小时、平均权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2、《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规定,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此外,由于工作性质及生产经营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标准工作时间的,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9. 农民工劳动法
我国没有为农民工知制定专门劳动法规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回都适用于劳动法。答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无法协商解决的,劳动者应当收集证据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第七十八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