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可以审查行政法规吗

行政诉讼可以审查行政法规吗

发布时间: 2021-12-20 00:44:14

Ⅰ 行政复议可以对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一并提出审查,行政诉讼可以吗

(一)从抽象行政行为的性质来说,由于它是针对非特定对象作出的,具有层次多、范围广、反复性等特征,所以抽象行政行为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一旦违法,将会给众多人造成损失。但是,现行行政复议制度规定的申请复议的范围是具体行政行为,明确排除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审查,公民权益受到损害,不能通过行政复议获得救济。而根据行政诉讼法法院也无权审查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只能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因此,对抽象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从相对人这一方没有一个启动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是必要的。(二)社会现状来看,目前抽象行政行为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如规范性文件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地方受利益驱动,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抢权力,争利益,乱发文件,违法规定审批、发证、罚款、征收、摊派、收费、处罚、以权谋私等侵犯公民利益的问题非常严重,导致管理失控,群众反映强烈。公民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既然抽象行政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那就应当给公民一个权利救济的途径,即将抽象性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是必要的。(三)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关系来说,也应将抽象性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二者作为对行政救济的途径,在宗旨和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为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是,它们不是同一制度的重复,二者有个分工和协作问题。行政诉讼作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一种监督形式,它受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传统和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行政法规和规章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可以不予适用。人民法院没有撤消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广度和深度都受限制。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上的救济制度,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因此,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法的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Ⅱ 行政诉讼的审判依据(法律依据)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时,不应一概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无任何依据

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我国立法工作的相对滞后,及政府的积极行政理念,在客观上使有些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有时也没有可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行政规章,而是直接依据行政主体自身制定的多数表现为“红头文件”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依据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旦被诉至法院,行政机关在提交证据和依据时,又往往将这些以“红头文件”表现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事实证据而不是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交。实践中,如果法院直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39]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认为被告没有提交法律依据,从而认定被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判决行政机关承担败诉责任的话,其结果必然是行政机关败诉率很高。即使有些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实体处理是正确的,行政机关也很可能承担败诉责任。这种情形,既不能有效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也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脱离了我国社会转型和立法相对滞后的现状。根据最高法院《纪要》的要求,对待此种情况,法院除了应尽释明义务外,不应不经审查就直接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依据。因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时,不应一概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任何依据,而应在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再作定夺。

Ⅲ 行政诉讼只针对起诉内容进行审查吗

审查的内容主要是起诉的一般条件,时间条件和程序条件除此之外人民法院还要查明下列情况:

1、被告人是否重复起诉。重复起诉的情形一是起诉人已经撤诉或者经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但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向法院起诉;二是起诉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起诉人又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诉。重复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诉讼的标的是否为生效裁判效力所羁束。即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再其他生效的行政判决中被确认,如果被确认,当事人再对此起诉的人民法院不应受理。

3、起诉状是否符合形式要求。行政诉讼起诉书应以书面形式,起诉状应载明起诉人、被告的有关情况,诉讼请求、起诉事由等内容。

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首先,从合法性审查原则的适用主体上说,其主体是人民法院,具体由内设的行政审判庭承办。行政审判的组织形式无独任制,只有合议制一种形式。

其次,从审查的方式来看,人民法院应适用开庭审理的方式,这里的开庭与书面审理相对应。开庭可以是公开的开庭,也可以是依法不公开的开庭审理。

第三,从审查的范围和广度上看,法院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与之对应的抽象行政行为。人民法院无权对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予以立案和撤销。

第四,从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深度或程度上说,是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问题,不审查具体行政行这的合理与否的问题。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划分的基础是法律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即根据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所作的划分。基本内容为:具体行政行为既要在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违背法律的精神的前提下,又要公正、适当、合乎情理。这两者的关系为,合法性是合理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行政行为若已不合法,合理性就被其所吸收,只有在行政行为合法的大前提下,才会存在合理性的问题。一般而言,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产生于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场合,即法律往往只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幅度,此时,行政机关在此范围内自主决定轻重而实施行政行为不存在合法与否的问题,只产生合理、公正与否的问题。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不能对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的行政行为(合理性)进行干预,不能代替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以保障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进行管理。

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指法院主要在合法性层次上审查、监督行政行为,即便是偏轻偏重,也要予以维持,不得判决变更。如对某公民诉请法院减少行政罚款,法院首先要用合法与否的五个标准审查,都符合时才审查适当性,除非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畸轻畸重外应以维持。论及此问题时有人总将“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作为审查合理性的依据,但实则不然,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也是可以撤销的,这足以说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已经达到违法的程度。相反,支持不审查合理性的立法例倒很充分,《行诉法解释》第56条第(二)项规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意即只要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即便有不合理之处法院也无权审查,而只能采用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的作法。

最后,审查的标准问题是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核心问题。具体行政行为为合法、违法的标准,是《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一、二项确立的。五项标准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即为合法,法院应予判决维持。五项标准中只要有其中之一不符合即为违法,法院就可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这五项标准是:一是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二是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错误;三是否违反法定程序;四是否超越职权;五是否滥用职权;六是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其中第二、三、四项需要法官适用单行实体法律、法规来加以审查判断。而第一项对主要证据不足的具体行政行为即为违法的认定标准是《行政诉讼法》本身确立的,第五项的滥用职权也是《行政诉讼法》把原属合理性层次的问题提升到合法性的高度加以规定的。所以,合法性审查的“法”,首先是指《行政诉讼法》,适用《行政诉讼法》,其次指若干单行行政性法律、法规和参照的规章及司法解释。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五项标准是衡量行政机关积极的、作为的行政行为的标准。对行政机关消极不作为认定违法的标准是,行政机关对法定职责该履行而不履行或拖延履行。

Ⅳ 关于行政诉讼法中关于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

1、C公安部门关于采取限制人生自由的强制措施的有关规章 ,不能作为版依据,只能作为参考,
2、行政诉权讼法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3、本题依据D项,参考C项。

Ⅳ 行政诉讼可以附带审查法律吗

只能附带审查规范性文件,比如政府文件,通知之类的!!。。详情进法律/群:#4捌捌#6柒零#4贰柒(不要#)

Ⅵ 困惑:行政诉讼法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但却没有“违法”这一种判决,为什么

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前者是各级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条例、文件等,后者是指行政机关具体执行的活动。对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无权审查,行政诉讼的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例如某工商局对某单位做出的罚款2千元的具体决定),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因此,抽象行政行为本身就是“立法”,不可能“违法”。您所指的行政行为“违法”,只能是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当,或者有违相关规章制度,行政机关内部有行政隶属关系,上下级之间可以通过复议等途径审查其合乎规定性,但法院、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不能直接判决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Ⅶ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行政诉讼法适用于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
①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案件是当事人控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案件。
②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
③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④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Ⅷ 行政诉讼的主要审查对象是

行政诉讼的主要审查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审查的内容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适当性。具体含义是: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决定等抽象行政行为。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对行政主体运用自由裁量权过程中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与适当,原则上不予审查。 (3)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标准,主要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即主要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和法规是否错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是否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4)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参照行政规章。

Ⅸ 新行政诉讼法第53条,为什么诉讼过程中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不包含规章

你理解的很对,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查规章的权利。由于国版务院各部、委的规章,行政效权力及于全国范围。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行政效力只及于其所辖的地域。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案件中,所参照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不一致的或者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时候,应当中止诉讼的进行,逐级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国务院作出的解释或者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当作为审判的依据。

热点内容
公司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发布:2025-09-14 18:47:22 浏览:637
民法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5-09-14 18:34:48 浏览:557
刑法案撤案 发布:2025-09-14 18:27:44 浏览:596
民商法考试案例 发布:2025-09-14 18:08:54 浏览:177
在劳动合同法第九条 发布:2025-09-14 18:06:47 浏览:177
法官法的重要法条 发布:2025-09-14 18:05:04 浏览:321
刺字的刑法 发布:2025-09-14 18:03:37 浏览:706
传统道德的内涵 发布:2025-09-14 18:03:27 浏览:62
郑州法院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4 17:53:12 浏览:476
民商法不足 发布:2025-09-14 17:53:09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