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机关与行政法组织

行政机关与行政法组织

发布时间: 2021-12-20 01:58:41

行政法的主体都是行政机关吗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所以不都是

②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区别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区别:

1、所属关系,即范围不同

行政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组成部分,一般表现为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办公机构和办事机构,一般不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除非获得了法律,法规规章的特别授权,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然只能以其所带代表的机关名义进行行政行为。

而行政机关是一定行政机构的整体,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独立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2、概念不同

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它是国家按照宪法和相关组织法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3、按照管辖范围不同

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又可分为若干层次。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等,指导所属各部门、下级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活动。

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行政机关的管辖权和活动地域,国家行政机关又分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2)行政机关与行政法组织扩展阅读:

行政机关是按照国家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代表国家依法行使行政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关资格的取得,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其成立获法定机关批准;

2、已由组织法确定了职责权限;

3、有法定行政编制并按编制配备了人员;

4、有独立的行政经费;

5、有办公地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

6、通过公开的方式宣告成立。

行政机关要获得行政执法权,还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规定。

行政机关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1、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2、按照行政机关的工作权限不同,可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

3、按照行政管理活动的环节划分,可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与监督机关等。

4、按照行业和产品不同,可分为各种不同的专门行政机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_行政机关

网络_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③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急问

虽然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有关联,但二者存在着本质区别。这些区别右以概括为三个“并非所有”:
第一,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某个组织可能是行政机关,但它并不一定就是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中的办公厅、研究室、机关事务管理局之类的内设机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仅负责管理、协调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并不对外行使职权,因此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本题B项和C项之类的内设机构也属于行政机关,可以对外实施行政行为,但它们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所隶属行政机关的名义,所以,也不是行政主体。

第二,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历年考试命题热点之一。把握这一特征关键在于分清行政机关的行为的性质。见例题:

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双重身份。它既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从事行政活动,如制定法规、做出处罚等;也可以是民事主体的身份从事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也右能因为其行为违法而受到另一行政机关处罚,在此其法律地位不是行政主体而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如行政机关在不同的活动早,具有不同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则。而行政法所关注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身份及其在行政活动中的规则。

第三,并不是所有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都是行政机关。先看例题:

非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也可以享有行政职权,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是以行政权力的享有者身份出现的,所以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行政权力并非为行政机关所独占,国家也将一部分行政职权授予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也会因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取得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地位。

对于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以上三点区别,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在行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时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有些组织并非行政机关也右因法定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此三点区别实质上为人们甄别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提供了三条标准。

④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有什么区别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

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行政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它只是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相应关系的双方。

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两个有着相互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

行政主体虽然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但它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在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中又占有主导地位。

其次,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均可构成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可能在一种或两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

此外,行政主体,特别是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主体具有相对恒定性。尽管行政机关有时也会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

行政机关均是以行政法主体的身份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则常常以民法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或以其他身份参与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主体,往往将行政主体的研究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4)行政机关与行政法组织扩展阅读: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特征

行政主体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个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在中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确立意义

编辑

依法行政的需要

行政管理活动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管理时,有可能损害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而且还要求其必须承担因其行为所引起的相应法律后果。承担法律后果就必须明确主体。主体不明确,必然权限不清、职责不明,

因而也无法承担责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对复杂多样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主体资格的确定。

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

如果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则其行为便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也不能引起所希望的法律后果的产生,并且可能导致该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因此,确定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是否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标准之一就是确立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和组织的行为就不是行政行为,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

行政诉讼是以具体行政行为为诉讼标的的诉讼活动。

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行政活动是由公务员具体实施的,但公务员并不直接承担其行政职务的履行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因为公务员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行政职务关系,其履行职务所引发的法律后果应归属于他所代表的国家。

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有行政主体存在,由行政主体把众多的先后不一的公务员的行为统一、连续起来,并承担由各个公务员的行为所引发的法律后果。

⑤ 简述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的区别

行政法主体是抄行政法上袭享有权利(权力)义务(职责)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个部分,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如某些有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之间的外延是不一样的,行政法主体范围最广,包含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又包含了行政机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

⑥ 行政法的主体包括哪些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行政主体就是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比如行政机关
行政法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这是同一个概念。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与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就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同一概念,行政主体是不同概念。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是什么?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权利活动和非权利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这种关系既应包括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包括因行政活动产生或引发的救济或监督关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组成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
2、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3、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4、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
5、行政法律关系的程序性
四、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五、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关系构成了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行政管理关系;第二类是行政法制监督关系;第三类是行政救济关系;第四类是内部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 (权力活动与非权力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即应包括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与之间的行政法的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包括因行政活动而产生或引发的救济或监督关系。
综上,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主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行政主体虽然主要是行政单位,但除了行政单位之外,行政单位下属的一些机构也是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关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和普通民众相比,当然行政机关占有绝对的优势,行政法律关系的实施,基础还是在反腐倡廉和立法监督上。

⑦ 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与相对人、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之间等概念的关系

通俗理解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就是行政诉讼的双方,几个关系互相联系,缺一不专可,都属在微妙变化。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另一种认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监督主体。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包括政府以及有关功能部门。

最后就是,在行政机关依法成立时就拥有相应行政职权并同时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组织的职权行政主体不同。

⑧ 行政组织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是一个概念吗

1、行政组织法
2、行政救济法3、
行政行为法
是从理论上对行政法的一种理性分类。行政组织法是对行政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内部组织权力的规定。
行政救济法则是对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的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的救济(复议和诉讼)。
行政行为法则是度行政组织的行为的规定(可以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三者的逻辑关心是:
权能的设置--权能的运用--权能违法的救济。
当前我国在行政组织法方面还很欠缺
导致行政机关的职权不明确
问题很大。
所以说
行政组织法的核心应该是
关于行政机关的职权。。。。

⑨ 行政法能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主要有哪些

中国,行政主体包括来国家行政机关和源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体说来,那些行政机关、机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我们把它分为中央机关与机构、地方机关与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与个人三类来分析:

1. 中央机关与机构主要有六类:

a.国务院;

b.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部委行署;

c.国务院直属单位和特设机构

d.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

e.授权的内设机构,原则上内设机构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些内设机构经过法律法规特别授权而享有了一定的行政职权,考试中常见的有专利评审委员会,它是知识产权局的内设机构,商标评审委员会是工商局的内设机构,公安部下属的公安消防局,公安交管局以及公安边防局是公安部的内设机构。

f.授权的议事协调机构

⑩ 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概括: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
一、行政的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两层含义:(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2、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三、行政法关系概念和分类
(一)行政法关系:指经过行政法(实体、程序)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主要有两类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人)。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行政法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一)行政主体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特殊主体,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行政相对方也是行政法上权力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另一主体。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第一、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二、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义务,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少权利,承担较多义务。

热点内容
公司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发布:2025-09-14 18:47:22 浏览:637
民法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5-09-14 18:34:48 浏览:557
刑法案撤案 发布:2025-09-14 18:27:44 浏览:596
民商法考试案例 发布:2025-09-14 18:08:54 浏览:177
在劳动合同法第九条 发布:2025-09-14 18:06:47 浏览:177
法官法的重要法条 发布:2025-09-14 18:05:04 浏览:321
刺字的刑法 发布:2025-09-14 18:03:37 浏览:706
传统道德的内涵 发布:2025-09-14 18:03:27 浏览:62
郑州法院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4 17:53:12 浏览:476
民商法不足 发布:2025-09-14 17:53:09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