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42条
『壹』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1条和第42条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1条和第42条如下:
(1)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版行政行为时,未告权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2)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贰』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四十二条 是什么意思本人不太了解
这一条包含了两段规则:
1、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从知道时起计算时效,这点应该很好理解。很多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都是不知道……的,从知道时起算。就像民法规定2年的诉讼时效就是从“知道”时起算。这是为了保障未被告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相对人的诉权的行使,就不多解释了。
2、关于不动产的,从具体行政行为作出起20年,一般的从作出起5年,为最长诉讼时效,类似民法中从法律行为成立起20年的最长时效。给权利界定一个最长期限,过了这个期限法院就不保护了,一是促使相对人赶快行使权利,二是一旦拖延时间过长,事实不易认定了,或者认定与否意义已经不大了。
也就是说,诉讼时效是从知道行政行为内容时起算,但是如果你知道内容的时候已经超过最长时效了,那么也丧失了胜诉权。如果知道的太晚,比如关于一个不动产的行政行为,第19年11月才知道它的内容,那么诉讼时效也就只有最后1个月了。
另外,本条和第41条也有一定的关联。诉权和起诉期限是程序法意义上的权利,和实体上的胜诉权不一样,所以规则也不同,不要记混了。前者的起算也是从“知道”时算,这是共同的规则。但它带来的最长时效只有2年,而且是从实体权利的形成即得知行政行为内容时起算。可见程序权利是依附于实体权利的。而前面那一段涉及到的最长时效从作出行政行为时起算,可以看作是实体权利依附于基础事实的发生。
以上不是非常正规的表述,而是比较通俗的分析,希望对你的理解有用。
『叁』 行政诉讼法41条42条怎样理解
第四十一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专政行为侵犯其合法属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的主体要有关、被告要明确、管辖要正确
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法院7日内给消息,可以上诉
这不就是字面意思吗,有啥理解的??
『肆』 《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2条与第41条相冲突
没有冲突。41条规定的是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之后的起诉期限;42条规定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行政行为情况之下的最长起诉期限,如果当事人在5年或20年内不知道行政行为的,则无论在此期限之后其是否知道了行政行为都没有诉权。
『伍』 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2条规定的时间 5年和20年是否除斥期间
错,法条用的是起诉期限,不能随便套用民法。
但具体来说类似诉讼时效,不是除斥期,非因单方意思表示即发生法律效力
『陆』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中的第40条、41条、42条,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是:
40条规定的是起诉时间延长 的法定情形;
41条规定的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版立案条件和要求权;
42条规定的是对人民法院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的救济手段。
联系是:
尽量在40条规定的时间内到法院起诉,起诉的实质条件符合41条之规定,法院才会受理。如果法院做出不予受理裁定,原告可以通过上诉进行救济。
『柒』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1条42条怎么理解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总共才27条……
『捌』 行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的释义
你好,根据大律师网 里面的法律知识内容有关行政诉讼法第42条的内容解专释如下:
第四属十二条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释义:本条是对人民法院审查起诉的决定以及原告对不予受理的裁定可以上诉的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根据本法关于受案范围、起诉条件、起诉期间等规定进行审查,凡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如果基本符合受理条件,只是某个项目不清楚、不符合要求或者有其他欠缺的,应当告知原告予以补正。如果原告能够在指定期限内补正,法院应当立案受理。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原告逾期又不补正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不予受理。这样规定与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有点不同:民事诉讼中原告起诉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适用。
『玖』 行政诉讼法的第四十二条申请保全证据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就是申请保全证据以免证据被毁灭失等情况
参考资料:
诉讼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采取的调查收集和固定保护等措施。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案件的关键。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固定和保管,既是保障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一种补充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取得证据的一种必要方式,目的在于确保案件事实得以澄清,保证人民法院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裁判。
证据保全具有以下特征:
(1)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证据保全的申请应当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规定,申请保全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2)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只能是人民法院。这和行政程序中的证据保全不同。如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证据保全。
(3)目的在于防止证据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这和财产保全不同,财产保全目的是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采取的强制保全措施。证据灭失是指证据不复存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证人因年迈或者疾病可能去世的,对其证言进行保全;二是案件涉及某些鲜活或者容易变质的食品或者其他物品,对这些物证进行保全。证据以后难以取得是指,证据虽然不至于灭失,但失去时机,将会导致证据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如证人即将长期居留国外或者对污染水的水质必须马上取样等。
(4)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应当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证据保全包括依申请的证据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职权的证据保全两种。
(1)依申请的证据保全。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参加人包括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们的诉讼代理人等。需要注意的是,被告虽然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在有的情况下,证据保全会给被保全人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者损失,所谓提供相应的担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断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担保时要考虑证据的实际价值、存在状况、保全难度、灭失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确定。例如,如果申请保全的证据属于书证、证人证言等,无须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保全的证据涉及他人的重大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如珠宝、字画等,则须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2)依职权的证据保全。这是指无须经诉讼参加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即可主动采取保全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保全证据的,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证据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