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是谁主张谁举证吗

行政法是谁主张谁举证吗

发布时间: 2022-01-28 00:01:46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里的举证责任名词解释是什么

举证责任,是指在诉讼中应该由谁来担负提出证据,并用证据来证明事实的责任。因此,举证责任也叫证明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第三人负有举证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应当提出证据加以证明。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在刑事自诉案件中,自诉人有举证责任。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行政案件中,被告有举证责任。

(1)行政法是谁主张谁举证吗扩展阅读

举证责任包括两层含义,即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前者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提出证据予以证明的责任,也称行为责任;后者是指如果案件事实真伪不明,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也称结果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能举证将导致其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请求或抗辩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第2款规定“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⑵ 简述民事案件程序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刑法及刑事诉讼法,民法及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三大部门法组成。审理民商事案件,主要的法律依据是民法、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民法是实体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的法律,是处理具体民商事案件的裁判依据;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就是裁判具体案件应遵循的步骤和规则。西方有句谚语“正义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看得见的方式指的就是程序和步骤。我们追求实体公正的同时也要注重程序公正,程序法就相当于分蛋糕的规则。如一个蛋糕人人都想多分点,要怎么分配才会公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切蛋糕的人不能先拿切好的蛋糕,先拿切好蛋糕的人不切蛋糕。这样切蛋糕的人就会为了不被别人多拿蛋糕,在切蛋糕时,就会尽可能的把蛋糕切得均匀。这样的方式分蛋糕,切蛋糕的人和先拿蛋糕的人都会无话可说。切蛋糕的方式,就相当于程序规则。有了程序规则,实体公平就有了保障,实体问题的处理就会相对公平。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是被动审案,遵循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只有当事人告到了法院,法院才能审理。而且告什么审什么,既不能超越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范围,也不能遗漏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否则就是违法办案。很多人认为,产生了纠纷,只要告到法院,法院就能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对法院审判工作性质不了解。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的,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除非双方当事人自愿,法院可用非诉讼的方式处理纠纷。诉讼方式,只能按照法律规定方式处理。
审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事案件在不能完全查清案件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法律事实进行裁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高度的盖然性进行裁判;而刑事案件对案件事实的要求较高,必须达到客观真实才能进行裁判。民事案件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举证不力或者举不出证据,负有举证责任的人就得承担不利的后果。
为何要这样规定呢?因为法官不是当事人,也没有参与事情的经过,是事后断案,完全要依靠证据确认案件事实。民事案件在法院审理的全部案件中占近80%,如果每件案件都要靠法官去调查,而且要求做到100%的事实清楚,既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有的案件即使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也无法查清楚。这样一来案子会越积越多,严重影响办案效率,使案件长期久拖不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正所谓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举一个简单的列子。有一个当事人拿了一张欠条来法院起诉,内容是“某某差货款5万元”。在欠条旁边注明“还欠款3万元”是“还(huan)欠款3万元”还是“还(hai)欠款3万元”分不清,因“还(huan)”和“还(hai)”字是个多音多意字。“还”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含义,而且意义相距甚远。而案件当事人,只会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解释。此案原告对欠条上注明的内容解释为,“被告欠其货款5万元,出具了一份欠条,后来还(huan)了2万元,还(hai)欠3万元,”;被告则解释为,“欠款5万元没有错,其已还(huan)了3万元,还(hai)欠2万元”。虽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案件事实,但很难通过一般途径去查明。法院一旦受理了案件,不管多难办,多么复杂,都必须对受理的案件作出裁判。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要如何审理这个案件?这就得根据《民诉法》第六四条第一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规定,应用证据规则、专业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自己的职业良知来判断谁的解释更符合常理、更可信来确认案件事实,就是我们说的高度盖然性,也就是法律事实,即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使案件事实无法查清,也可以进行裁判。因为是当事人自己不注意造成,只能由其自己承担不利的后果。民诉法为何要规定谁主张谁举证,是基于民事案件的性质和特点,由于当事人自己不注意保留证据,导致案件事实难于查清,是法院民事案件久拖不结,越积越多的根本原因。自己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证据,要公权利为其担责、买单,对整个社会是不公平合理的,亦是不应倡导的。国家立法机关在权衡利弊后,对民事案件作出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目的就是要社会公众养成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谁主张谁举证制度的设立,在处理个案中,由于当事人不能充分有效举证,某些事实不能查清,法院作出的裁判可能会造成对某个当事人不公平,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公平的,因这项法律制度是要求整个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一定要养成保留相关证据的习惯,一旦发生纠纷,就能用证据、简单的办法证明案件事实,及时处理纠纷,减少了很多繁琐复杂的问题,节约了时间和诉讼成本。这个规定,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不是对某一个人的要求,所以说是公平的。只要当事人能提交有效证据,就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平等保护。这是减少纠纷,防止纠纷产生的最好措施。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法律的这个规定的意义并不了解,也不理解,总觉得自己在理,就一定能胜官司,特别是案件当事人,往往只会从自己的利益方面考虑,不愿从法律为何要这样规定的意义去考虑,不接受败诉的结果,甚至很多社会公众也不能理解法律为何要这样规定的意义,导致大量的缠讼,申诉,上访和社会公众对法院裁判的指责。这说明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还没有被当事人和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和接受,还没有被社会公众把法律当作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有效武器。

⑶ 聊聊行政法和举证方面的事

1、如果要抗争,别的不要管,只等行政处罚出来再说。
2、接到行政处罚通知书后回,立即申请行政复议。答
3、如果对复议决定仍然不服,立即将复议决定机关告到法院。
4、行政机关要负举证责任,你不用承担举证责任。
5、如果行政机关举证不能,或适用法律错误,或处罚程序违法,就要承担败诉后果。

⑷ 谁举张谁举证属于我国行政法特有原则

谁主张,谁举证,这就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举证规则。不是行政诉讼法的举证原则,行政诉讼举证一般由被告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证明责任。

⑸ 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

(一)关于行政法概念的几种观点

由于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人们对行政的涵义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对行政法的理解也就必然多种多样。因此,关于行政法的概念的表述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在对行政法概念的众多表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法是规定主权行使限度与行使方式的法。

(2)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特定行政内容的法。

(3)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权力的法。

(4)行政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法。

(5)行政法是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6)行政法是执行机关适用的法。

(二)行政法的涵义

对行政法可作如下表述: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表述包括以下两层涵义:

1、行政法是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是法的-个独立部门

(三)行政法的特征

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其他普通部门法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1、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技术性较强。

(2)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命令、服从性。

(3)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易于变动。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律规范数量繁多,表现形式多样,没有统一完整的法 典。

(3)行政法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相互交织,往往共存于同一 法律文件之中。

(四)行政法调整对象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任何-个部门法律,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一般是行政机关)在实施国家行政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即国家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关系是社会关系,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它的个性是通过它的特征反映出来的。行政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从主体上看,在行政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即必有一方是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机关或得到授权的其他组织。否则,就不属于行政关系。

第二,从内容上看,行政关系的内容都与国家行政权力直接有关。或者说,国家行政权是行政关系的核心。行政关系共实就是国家行政权实施所引起的关系。

第三,从内容处分上看,当事人对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不能自由处分。

第四,从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上看,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享有很大的优益权。行政主体的这种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行政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大多取决于行政主体的单方行为,无须以双方协商一致为产生前提。(2为保证行政关系的实现,行政主体可以对相对人采取直接的强制措施,如行政强制执行,而相对人不具有这种手段。(3)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权过程中享有不少行政特权,而这是相对人所没有的。

第五,从解决争议的方式上看,行政主体有处理行政争议的权力这与民事关系明显不同。在民事关系中,争议双方当事人,无论那--方都无权单方处理纠纷,只能求助于第三者来解决。而行政关系不同,虽然行政主体是争议的-方当事人,但它有单方处理的权力;即使有的争议需法院作最终裁决,但行政主体也往往有先置处理权。就是说,行政关系的特征允许行政主体在-定范围内"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五)现代行政法本质上是平衡法

行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行政法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拥有国家权力,是管理者;其相对一方则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拥有国家权力,是被管理者。这就决定了行政法的本质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行政法主体双方地位的不同规定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行政法发展到今天,一方面,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有效地控制了行政专横,保障了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要求适当扩大行政权、约束公民权。因此,适应这一社会趋势,现代行政法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跳出了"管理法"或"控权法"的窠臼,向着"平衡法"的方向发展。其特征是行政权既受到控制,又受到保障;公民权既受到保护,又受到约束;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平衡。

与现代行政法实质上是平衡法相适应,现代行政法存在的理论基础应是"平衡论",即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关系中,二者的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而这一平衡是通过立法、执法和救济三个动态环节来不断调整和实现的。立法是公平分配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过程;执法是着重保障行政权,要求公民服从的过程,但也应掺入民主与公正的机制与因素;救济是着重保障公民权、审查行政行为的过程,但也应注意维护行政权的合法行使,防止公民权滥用。上述立法--执法--救济的整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在权利义务关系上既对立又统一、既冲突又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正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在执法和救济两个具体环节上的差异性和不对等性,保证了其在行政法总体状态上的对等性和平衡性;也正是这种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在发展规律,构成了现代行政法发展的动力和现代行政法学研究的核心。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重要行政法律的颁布,充分证明"平衡论''的思想确实贯穿于我国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上述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内容之中。

平衡理论的主要内涵。平衡论最基本的主张是:现代行政法的目的、功能以及整个制度设置应该是平衡行政权与公民权以及相应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社会多元利益。它包括两方面的意涵:一是立法上权利义务的公平配置;二是以利益衡量方法贯穿于整个行政法的解释与适用过程。根据平衡论的观点: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是行政法所调整的一对基本矛盾。在总体上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对于实现行政机关与公民义务的平衡,两者各自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乃至各方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综合体现)的平衡,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意义。

1、行政法的价值导向:平衡论认为,涉入行政法领域的社会多元利益、价值都应当得到尊重和协调。主张在价值冲突中诉诸中庸、平和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2、行政法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平衡理论认为,行政法学应当转移以法院或行政机关为中心的视角,直接以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关系切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强调行政权与公民权的配置,而以立法控制或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宪政视野下的制度性保障。

3、行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平衡论主张,从调整对象的角度界定,行政法的概念应当表述为,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4、行政法关系:平衡理论认为,行政法和民法一样,均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并且两者调整的状态都应当是一种平等、平衡关系。平衡理论认为,无论在哪个具体的行政法关系中,行政法的权利义务结构都是不对等的,但这种不对等是必要的。

5、行政法治原则:平衡理论认为,权力和权利既然是法律授予的,就应当得到同等保护,都需要激励;同时,权利和权力一样,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因此应当同等地受到法律的制约。

6、行政程序法 平衡论认为行政程序法的功能在于通过规范行政行为的空间和时间的表现形式,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因而其规范应主要限定为行政机关的义务性规范,将更多的程序性权利机制赋予行政相对方。在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上,主张协调、兼顾公正与效率,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

7、行政法体系 平衡论倡导在行政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建立一种"行政权--公民权"之间的协调模式,认为行政法律制度应当分为两大类: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的制度和抑制行政权违法行使、滥用的制度。

⑹ 民事案件的裁判能否以行政法为判案依据

一、民事案件的裁判抄能可以行政法为判案依据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七十条规定,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者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

⑺ 行政法为什么要确立被告来负责举证

一般认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应当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这就意味着,如果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被诉的行政行为合法,则无须原告证明其行为违法,也无须所谓法院依职权不能查明其行为合法的证据,就应当径行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这是因为:
1、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要求具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的一个最基本规则是先取证后裁决,即行政机关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充分收集证据,然后根据事实,对照法律作出裁决,而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行政行为。因此,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后被诉至法院时,应当能够有充分的事实材料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是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基础。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动地位,其实施行为时,无须征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同意。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则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为了体现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就应当要求被告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应当承担败诉的后果,而不能要求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告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对原告不利。事实上,由于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这种不同地位,原告将无法或者很难收集到证据,即使收集到,也可能难以保全。在这种情况下,当原告不能举证证明自己主张时,由原告承担败诉后果,是有失公允的。
3、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比原告要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原告几乎没有举证能力,有的案件的证据需要一定的知识、技术手段、资料乃至于设备才能取得,而这些又往往是原告所不具备的。如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染的程度多大,某项独创是否获得发明专利,药品管理中伪劣药品的认定,等等,这些都是原告无法收集、保全的,因而要求原告举证是超出其承受能力的。
我国《行政诉讼法》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充分体现了行政诉讼目的。首先,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从而防止其实施违法行为和滥用职权;其次,有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当被告不能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法院又不能放弃审判时,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防止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遵守不法行政行为的伤害。

⑻ 谁质疑谁举证规定

您好,谁主张谁举证是一种为了方便非法律人士理解而采用的举证责任的通俗说法。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自己给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例如:A主张B借了自己的手机不归还,那么A需要自己拿出B借手机不归还的证据,B如果主张自己已经归还手机,B也应当拿出已经归还的证据。与谁主张谁举证相反的规定就是一般运用在行政法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一、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几个含义
1、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都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2、第三人都对自己的主张是否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分情况而定。当无独立请
求的第三人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如果无独立请求的第三人因为判决涉及应承担实体义务时提出主张时,有举证责任;当附随一方当事人时,对双方当事人的主张不负举证责任。
3、诉讼代表人对其所代表的一方的主张有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二、但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而不是谁主张谁收集。这些情形主要包括:
1、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
2、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需要证据,自行收集。对于什么是审理案件的需要,我国法律也做了明确规定,只有两种情形才属于审理案件需要:
1)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2)涉及与实体争议无关例如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事项。
3、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
4、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有矛盾,导致无法查明真相,认定证据的真实性时。
只有以上四种情形下,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其他情形下都是有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收集。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

⑼ 行政法(专)

1.D2.D3.A4.C5.D6.B7.C8.D9.D10.A。第三个好像有点问题,不太符合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

热点内容
法院调查取证时间 发布:2025-08-25 18:45:09 浏览:723
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 发布:2025-08-25 18:27:38 浏览:523
法院会计工作 发布:2025-08-25 18:22:54 浏览:300
20年经济法教材 发布:2025-08-25 18:21:24 浏览:746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发布:2025-08-25 18:11:51 浏览:995
中国道德状况 发布:2025-08-25 18:11:40 浏览:890
法治的logo 发布:2025-08-25 18:04:58 浏览:19
李惠律师 发布:2025-08-25 17:58:04 浏览:44
化妆品生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25 17:53:30 浏览:767
合同法387条 发布:2025-08-25 17:46:09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