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用来调整

劳动法用来调整

发布时间: 2022-01-28 04:37:49

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多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内称用人单位),与劳动容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其他】

  1.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2. 办理用工手续与签订劳动合同

  3. 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及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4. 劳动合同的条款

  5. 劳动合同试用期

  6. 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

  7. 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8. 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9.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的情形

  10. 经济性裁员

  11. 非因劳动者过错或同意,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2.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13. 合同期满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并应续延至相应情形消失时终止的情形

  14.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15. 经济补偿的计算办法

  16. 非全日制用工

  17. 劳务派遣

② 劳动法调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但并非所有社会劳动关系均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一般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其特征是: 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释放其脑力和体力的劳动能力以从事物质创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务。在我国劳动者包括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是指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在我国用人单位包括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不包括自然人。 2.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职业劳动、集体劳动、工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非个人劳动、农业劳动和家庭劳动关系。 所谓实现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参加到某一用人单位中去劳动,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工作条件相结合,强调劳动过程,就是强调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过程,从而与物物交换的实现过程相区别。一般来说,物物交换的关系属于民法的范畴,与劳动过程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不受劳动法调整。在我国,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产生于职业劳动、集体劳动和工业劳动过程中,非单位的个人雇佣关系和农业劳动关系、家庭成员的共同劳动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 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财产关系的属性。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就是将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用人单位支配,因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属性。这一属性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使用、管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人身,关系到其健康和生命,关系到其劳动能力、劳动人格、尊严的维护,关系到其工资等物质权利的保护;这种人身属性也决定了劳动者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并应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按照劳动力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劳动。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是指劳动者有偿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由此缔结的社会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性质。而无偿、义务、慈善性劳动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这种财产关系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有一定区别。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主体之间因交换物化了的劳动(劳动成果)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而劳动法调整的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从属关系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通过现代契约形式——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当事人在建立变更或终止劳动关系时,依照平等、自愿、协商原则进行,因而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不具有惩罚性、强制性。但由于双方力量的不平等,劳动关系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一般而言,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同时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劳动关系一经确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身份、组织和经济上的从属关系,用人单位控制和管理劳动者,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③ 适用《劳动法》调整的用人单位有哪些

适用劳动法的用人单位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回组织、社会团体。

法律依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要调整的对象是

一、劳动关系。这个就不用怎么解释了,大家都懂。不过要排除公务员跟事业单位编制的人。
二、其他跟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工会方面、社会保险方面、劳动仲裁方面、劳动行政执法方面等

⑤ 劳动法调整哪些社会关系

我国《劳动法》抄调整袭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可以知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包括: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其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②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⑥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

一、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对劳动关系应理解为:人们劳动过程中,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而同时也发生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均有劳动法调整,有些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由其他法调整,如民法 中的承揽关系等等。由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和劳动有着直接关系,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和实质。
二.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何特点
因此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劳动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
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 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⑦ 论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关系①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②劳动关系的特点:a.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b.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③劳动关系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①劳动行政关系,是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行政职能而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其他劳动关系相关人发生的社会关系。②社会保险关系,一是基于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办理和费用的缴纳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等行为而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③劳动市场服务关系,是指劳动市场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由于为劳动关系的运行提供社会服务而发生社会关系。④劳动团体关系,是指工会组织或雇主团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⑤劳动争议处理关系,是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劳动争议参加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代表人、以及第三人)之间就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⑧ 如何理解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①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
② 劳动关系的特点:a.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b.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③ 劳动关系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① 劳动行政关系,是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行政职能而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其他劳动关系相关人发生的社会关系。
② 社会保险关系,一是基于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
办理和费用的缴纳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等行为而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
③ 劳动市场服务关系,是指劳动市场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由于为劳动关系的运行提供社会服务而发生社会关系。
④ 劳动团体关系,是指工会组织或雇主团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⑤ 劳动争议处理关系,是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劳动争议参加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代表人、 以及第三人)之间就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⑨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指什么,有何特点

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版)之间,为实现劳动过权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特点: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要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

⑩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什么

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对象。除此之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其他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称为劳动关系的附属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团体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1)劳动行政关系。主要指劳动行政部门、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因职工的招收、录用、调配、培训等方面发生的关系,如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卫生部门等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监督、检查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而产生的关系,以及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与用人单位及职工劳动者之间因执行社会保险制度而发生的关系。
(2)劳动服务关系。如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在为劳动力的配置与流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如用人单位团体与劳动者团体之间,劳动者天体与其成员或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团体与其成员或劳动者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或维护劳动关系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4)劳动争议处理关系。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由于协调处理和审理劳动争议而产生的关系。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热点内容
法院调查取证时间 发布:2025-08-25 18:45:09 浏览:723
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 发布:2025-08-25 18:27:38 浏览:523
法院会计工作 发布:2025-08-25 18:22:54 浏览:300
20年经济法教材 发布:2025-08-25 18:21:24 浏览:746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发布:2025-08-25 18:11:51 浏览:995
中国道德状况 发布:2025-08-25 18:11:40 浏览:890
法治的logo 发布:2025-08-25 18:04:58 浏览:19
李惠律师 发布:2025-08-25 17:58:04 浏览:44
化妆品生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25 17:53:30 浏览:767
合同法387条 发布:2025-08-25 17:46:09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