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思维六部行政法是
①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历代行政法规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用法律作为管理行政机构和官吏的一种手段。历代都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机构设置、职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规。中国古代虽然把各种律令混合制订在一起,但唐以后也有单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适应奴隶制的需要,随着权力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行政法制。商代,“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但是,夏、商时期对政府机构的管理基本是以习惯法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时期的《周礼》(亦称《周官》)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考工记》6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秦汉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加强了对政府机构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关于职官建制、任免、铨选、考核之法;《内吏杂律》是关于京官政务之法规;《行书律》是有关公文规定的法规;《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关经济、手工业的行政管理法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显示了统一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汉代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职官法,尚书台六曹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六部制度的基础。汉代对各种机构的员额和职权都有明确规定。如对皇帝的诏令必须忠实执行;官吏泄漏机密者,要免职;官吏受贿或保管官府财物自盗者,定罪后仍再犯者,要处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发展是在隋、唐。隋、唐将晋代就正式列为国家法律的“违制”律改为“职制”。它是对各级官吏违反编制及失职行为的处分规定。唐代编纂的《唐六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规范、官吏的编制、职责权限以及对官吏选拔、考核、奖罚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发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发展的结晶。唐以后,宋代有官修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为例,仿《唐六典》,它与前代有别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它集历代行政法之大成,对行政法典法规的制定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与《清会典》。“会典”之名始于明代,即典章会要之意。《明会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记载有关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待。万历《御制重修明会典序》中说:“辑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鸿纲细目,灿然具备。”《清会典》记载了清代开国至光绪各级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它采用以官为典,以职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员都得以会典来执法。正如《续修大清会典序》中所说:“会典所载,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审判机关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机关兼行审判权,审判权受皇权左右,成为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先秦秦以前没有专设司法机关,只是设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军事长官又是司法长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设置掌握狱讼的最高法官,秦称“廷尉”,齐称“大理”,楚称“廷理”。
秦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作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难案件。秦地方无专门的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兼行审判权,可自行处理一般案件。
汉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称大理)为最高司法长官,地方司法机关与秦基本相同。汉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尚书台设立后,其中的三公曹(西汉时)、二千石曹(东汉时),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权,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职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汉制,又有所发展。中央司法机关一般仍称廷尉。北齐沿称大理寺,机构日趋扩大。这一时期的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机构合而为一,司法权由郡太守、州刺史和县令等各级行政长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审理、判决朝廷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司法行政,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案件。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亦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唐朝时,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作“三司推事”。隋唐时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宋代司法机关不断扩大,职权分散。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宫中增设审刑院,掌审议大理寺上报的案件。宋神宗时,取消审刑院,其职权划归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和县两级行政机关兼理。
辽代司法体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设有世袭决狱官,由军事首领夷离堇兼理司法。契丹国建立后,于太祖神册五年(920年)置夷离毕院,以夷离毕为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专掌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行政与司法事务。辽太宗以后,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调、车马之事”,专掌汉族地区行政与司法事务。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为两个系统。
辽圣宗时期,开始任用汉人执掌司法,试图缩小契丹与汉人司法制度的差异,消除民族隔阂。
金代初期没有专门司法机构,各级军政长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后,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汉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机构,其官员分别由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担任,并设译史充当翻译,以解决断案中语言不通的问题。地方仍沿袭宋制,由行政机关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设提刑司,作为中央的司法派出机构,执掌司法事务。
元代统一全国后,于中央设刑部、御史台,并将大理寺改为大宗正府。泰定帝时,将审判权分别归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审理。元代州县兼掌司法,路则在总管府下设立推官,专理刑狱。
明清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司法权更趋集中、完善。于中央设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分典刑狱。都察院掌纠察,刑部主审讯,大理寺主掌复核,成为专司驳议的慎刑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三司会审”,清称“九卿会审”,标志着皇帝对司法权的严格控制。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亦握有广泛的司法权。清代专门设立了承审满人诉讼的司法机构,并将司法管辖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理藩院专设理刑司,负责对少数民族案件的审判。
② 古代六部和九寺是啥关系
我国从隋唐时期开创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兵。(虽各个时期名称略有不同,但大体职能不变)
三省六部制,发端于隋朝,形成定制,则是在唐朝。唐朝虽然在六部之下设了二十四司作为中央行政中枢机构,但另有所谓的九寺五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九寺五监:独立中央职能部门,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多,实际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九寺基本由秦汉九卿发展而来
《唐六典》是唐代的行政法典,其中对九寺五监在国家机构中的法律地位就作了明确规定:是中央政府的办事机关。九寺五监机构十分庞大,卿、监以下至供膳、驾车者,定员总计多达11312人。而整个尚书省的定员编制,总计才只有1292人。
九寺五监的组织机构和职掌范围大体如下:
太常寺:掌管庙乐效祀社稷之事。下设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署,定员1177人。长官为太常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太常丞二人,正五品下。
光禄寺:负责总理朝会、祭享等典仪中膳羞供设,下设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定员2777人。长官为光禄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光禄丞二人,从六品上。
鸿胪寺:掌外交之仪与凶丧之仪,下设典客、司仪二署,定员 225人。长官为鸿胪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鸿胪丞一人,从六品上。
卫尉寺:掌国家武库、器械、文物,下设武库、武器、守官三署,定员为1694人。长官为卫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卫尉丞二人,从六品上。
宗正寺:掌皇族事务,下领陵台、崇玄二署,定员为44人。长官为宗正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宗正丞二人,从六品上。
太仆寺:掌管厩、牧、车、舆之事,下领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定员为2439人。长官有太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太仆丞四人,从六品上。
大理寺:是中央司法部门,掌审判刑罚之事,凡犯至流死,皆详而质之,申报刑部。定员为285人。长官有大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大理丞六人,从六品上
司农寺:掌仓库、苑囿、屯田等事,下设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定编为2086人。长官有司农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司农丞六人,从六品上。
太府寺:掌财货与贸易等事,总领京师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定编为304人。长官有太府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太府悉四人,从六品上
③ 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什么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麻,烦设;置,下最-佳.
④ 在我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分别是指什么具体怎么区分
一、表达意思不同
1、广义法律:指中国法律的整体,即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专保证实施属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狭义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宪法在内。
二、内容不同
1、广义法律: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习惯、规范、制度等,它包括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和规范形态的法律文化。
2、狭义法律:包括人们对法的性质、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的看法、评价以及人们在法律实践中的思维模式。
(4)我国现行思维六部行政法是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立法法》所赋予的立法权力和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因此,它主要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某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自治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⑤ 有没有知道温州事业单位笔试考试综合基础知识中行政法备考攻略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法律知识一直在《综合基础知识》科目中占有20分以上的比重,从历年的真题统计和总结出,主要考查民法和行政法的知识点较多,而大多数考生反映,行政法的知识是难点,尤其是在复习行政诉讼的知识点时不知从何入手,对其中的很多知识点不易理解,不易掌握。下面,就《综合基础知识》常考的行政诉讼这一知识,下面结合一些真题,给考生提供相应的备考策略。
一、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据此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等司法活动的总和,是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不同点:
1.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属外部监督,而行政复议属内部监督。
2.原则上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即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时才可以审查其合理性。
【例题单选】 我国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的主要形式是( )。
A. 对行政行为的违宪审查 B. 对行政行为是否有效率进行监督
C. 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D. 对行政人员是否违纪进行监督
本题考查考生对行政诉讼的理解。本题题干问到我国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的形式,前面概念中已经给大家强调,行政诉讼是通过法院去解决行政争议问题的活动,而这点正是和本题相符合,因此,C选项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是本题的正确选项。A选项中的我国对行政行为的违宪审查,审查主体属于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无此权力,故A不符合题意,另外,对行政行为是否有效率、行政人员是否违纪进行监督也非审判机关的权力,故B、D错。
二、行政诉讼受案的范围
《行政诉讼法》第ll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①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②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③认为法律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④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⑤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后者不予答复的。
⑥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⑦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⑧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上述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 只审查合法性问题
排除:国家行为案件 ②抽象行政行为; ③内部行政行为;④法律规定行政终局裁决
⑤刑事侦查行为 ⑥调解、仲裁行为;⑦行政指导行为;
【例题多选】在下列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的起诉有( )。
A.李某诉行政监察机关对其作出的撤职处分的决定
B.王某诉县政府运用专项资金扩建办公大楼的决定
C.张某的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但提出了正当理由的
D.张某诉劳动行政部门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
本题考查考生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解,A选项李某是公务员身份,而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是不受理内部行为的,因此排除A;B选项王某与县政府运用专项资金建大楼,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利益上的侵犯,因此人民法院也不会受理;C选项提到张某提出了正当理由的,可以受理;D选项中劳动行政部分对张某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张某不服,可以申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故本题答案AB是不受理的情况。
总结:考生要从理解、逻辑思维和做真题这三个方面去备考行政法内容,不能一味地盲目记忆,不求甚解。对于要求考生记忆的知识点,一定要理解着记忆准确到位,不可贪图量多而忽视质量。另外,考生要多思考,多总结,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决胜考试。
http://wenzhou.huatu.com/
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⑥ 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么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内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容。 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
⑦ 行政法李佳哪个机构的
行政法李佳是北京方圆众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
李佳,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2011年加入众合教育,担任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行政法学方法论与体系的构造与变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信任型法治政府——一个法社会学阐释》。
授课特点:
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专注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讲课气势磅礴,妙语连珠,独创法考“行政法逆向解题思维”,根据知识的类型综合运用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表格记忆法、字钩记忆法等多种科学记忆手段,将复杂而抽象的行政法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攻克行政法难关。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 -李佳
以上内容参考 方圆众合教育-李佳
⑧ 法考刑法难还是民法难
1.民法
民法科目体系庞杂,内容较多,难度较高,但民法也贴近生活,入门容易。从2017年民法考题来看,民法考察趋向基础,更加重视对实证法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对于比较法和较深理论不涉及。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复习过程中重视基础,对基本概念区分要清晰。比如撤销与解除,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违约与缔约过失等。
民法最好掌握请求权分析方法,具体有时间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张永兵博士的民法书,掌握各个请求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案例题分析很有帮助。民法的思维是意思自治的思维,也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因此,在考试中,对于干预的也就是合同无效的要慎重选择。
在民法复习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题最好做三遍以上,其实遍数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真正弄懂,真正能把每一个选项吃透而不是凭借感觉去猜题,那是没有入门的表现。
2.刑法
刑法有着非常精妙的体系构建,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我们应尽量掌握两阶层的理论,两阶层理论确实对于分析问题有帮助。对于共同犯罪、财产犯罪、因果关系、正当防卫、不作为犯罪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刑法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学会老师所教授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我们的体系。对于分则第三章和第六章尤其是第六章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普通罪名(关于那些是一般罪名那些是重点罪名,官方大纲上会有标注,老师书上也会注明),不用太在意,那些罪名这么多年很少考到。
刑法卷四现在会考察学说争议,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理论界有几种学说,每个都要求答出来。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不要太担心,每年考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比如偶然防卫、事前故意、死者占有等。在复习过程中,对于重点问题掌握学说争议就可以了。
刑法我觉得两个思维可以掌握,一个是两阶层的客观违法和主观有责的理论。比如因果关系是客观层面的,就与主观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被害人特殊体质的,虽然主观可能没有过失,但不影响客观层面因果关系的认定。
3.民诉
民诉相对于刑诉来讲内容比较少,而且理解性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证明责任、执行异议与再审第三人撤销权之诉的关系、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有独三与无独三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性,而且需要民法知识支撑。
民诉有很多相对的概念,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以偏概全式的命题陷阱。比如第三人分为有独三和无独三,题目说第三人无权上诉,错。只有不承担义务的无独三无权上诉。
2016年司法考试民诉科目一反常态,理论性较强的科目考的不是特别多,直接法条的内容不少。这也就提醒我们,在三大诉讼法中,我们要理论与法条并重,每年命题重点和特点不一样,大家可以做近两年真题对比。
民诉2012年修改后的真题价值较大,要认真做三遍以上。
4.刑诉
刑诉学科在司法考试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分值大,地位高。在我看来,刑诉科目是司法考试最为重要的科目,没有之一。因为刑诉科目不同于民法刑法,离生活比较近,凭朴素价值观还能做一做,刑诉如果复习不到位很有可能考试会崩盘。
二是内容庞杂,随着公安部规定列入司考大纲,列入司考大纲的法条达到2000多条,包括刑诉法典、高法解释、高检规则、公安部规定、六机关规定及一系列司法解释。
三是理论性不如民法刑法强,对法条考察比重大。尽管近几年对理论部分考察逐渐重视,然而刑诉法没有民法刑法那么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对现行实证法的考察。这三个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刑诉过程中,必须重视起来,对知识点把握详细一些,否则很难通过司法考试。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科目特点同刑诉类似,非常繁杂。大家可以按照主体法、行为法、救济法这条主线,去建构体系。另外,行政法思维是限权思维,既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考场上如果拿不准就按照这个猜吧。
行政法出论述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对于基本原则这一块最好还是背诵一些语言可以用在论述题上。
6.商经
商经科目法条较多,除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之外其他的虽然不能完全放弃但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一个法考一分而且那么多想完全把握基本不可能,而且商经这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
经济法部门尤其如此,不论怎么复习考场上总有几个题是你没见过的,大家不要太在意,不会影响大局。经济法的思维是保障思维,保障弱者的思维,拿不准的就按这个吧。
商法现在案例题考察比较深入,已经超脱于法条的规定,进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争议层面。目前主流的老师很难做到这一点。
如果有兴趣的话推荐郑远民老师,他的书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和前沿理论,时间不够的话对于里面长段案例案情介绍可以省略直接看老师写的分析。当然如果没时间对商法没兴趣可以忽略。商法案例18分,按法条答也可以得个基本分。
7.理论法
理论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学、法理学、法制史、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五部分构成。要背详细一点,卷四考的比较细了。职业道德跟着这部分也不是特别好把握,要学会理解把握各个主体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有个宏观概念,对做真题很有帮助。
法制史这部分最好也不要放弃,因为这部分内容其实不多好得分,万一最后决定过与不过的可能就这几个题,6分真的不少了也。
法理部分难度较小,对基本法理概念有个了解就行。宪法部分非常繁琐,但宪法是卷一分数高度的重要决定者,特别能拉开差距,不复习的话很难得到分,所以宪法部分一定重视。国家机构基本权利两部分最为重要。
理论法部分分值非常高,总值达到110分左右。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述科目真题的重要性就没有民法刑法那么大了,相对来说做些模拟题就有些必要了,可以帮你把握一些考点。
8.三国法
三国法部分国公琐碎,国经重视理解,国私最主要的就是背过《涉外关系法律适用法》。
三国法每年难度不大,是司法考试得分率最高的科目了,模拟题我也没怎么做只做了真题,毕竟三国分数不多了真题也差不多够用了。一定要重视三国,三国虽然分少,但确实是司考中得分率最高的,我今年三国部分就拿了满分。
三国离我们生活比较远,比较专业,也许对于很多同学来讲有些晦涩,但踏下心来学得个高分没问题。
⑨ 我国现行的法律已共有多少部
我国建国以来一共颁布过892部法律 其中现行有效的是243部 根据这些法律的调整范版围不同,我国现行法权律可以分为九大部门法: 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 每一部单行法律和相关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归到这几个大的法律部门当中,比如说,宪法部门,就包括了宪法,立法法,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诉讼法部门就包括了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