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的缺陷
⑴ 民事诉讼法中 一般地域管辖 ,依照被告户籍确定应该管辖的法院~~优点和缺点
确定被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辖权,是因为大部分案件的争议发生在被告住所地版,原告起诉出于主动权地位,假如确定在原告住所地法院,原告恶作剧起诉千里之外的被告,不论被告认不认识原告,其都要来原告住所地法院应诉,这就造成了被告的权利无法保障,造成了诉讼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起诉本身就应当是再三考虑后作出的决定,此时应当给原告加一点诉讼成本的压力。
⑵ 求保险纠纷中,保险公司利用保险法的缺陷或不完善,而胜诉的案例~~~
学生劝架被划伤保险公司拒赔 保险卡不“保来源: 分类:保险常识 更新时间:2009-04-06 21:11:35 浏览次数:24大专生小张在一次劝架时被人捅伤大腿,落下了残疾。家长持着他的“学生保险卡”要求某财险公司赔偿,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免责条款有规定:依法应有第三人赔偿的费用,本公司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昨日下午,武侯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劝架被划伤 保险公司拒赔
2007年9月22日晚,罪犯吴元(已判刑)在犀浦镇一咖啡屋玩耍时,看见前女友和一名男子拥抱在一起。吴元用刀将男子右腿、脸部划伤。男子的同学小张上前劝阻,也被对方用刀划伤大腿。经法医及司法鉴定中心评定,小张伤残等级为9级。他的医疗费用花了83835.92元。2008年9月9日,小张依据入学时购买的学生平安保险合同,要求某财险公司支付残疾保险金4千元及医疗保险金6万元,但对方出具《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申明对此案例免责。
保险卡不“保险” 家属起诉
财险公司理赔员称,保险合同第4条“责任免除”14款规定:“被保险人支出的医疗、医药费用中依法应有第三人承担的部分,本公司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换句话说,小张的医疗费应该由吴元承担,财险公司没有责任。
拿着儿子的“学生保险卡”,张先生夫妇气愤地说,“买了保险得不到赔偿,那买来干什么!”随后张先生将该财险公司告上了法院。
被告代理人:误会,该赔
“是应该赔的,但吴元必须作为第3人出庭。”昨日下午开庭前,财险公司代理人张弛对记者说。张弛是被告公司法律事务科工作人员,他认为,双方之所以闹上法庭,是公司理赔员对保险条款法律认识不够造成的误会。他说,财险公司给付赔偿后,会行使“代为追偿权”,要求吴元向财险公司做出赔偿。
“你的要求根本与《保险法》相违背!”庭审中,原告代理律师陈飞吉驳斥了被告代理人的要求。陈律师说,按《保险法》68条规定,财险公司即使做出了赔偿,也没有“代为追偿权”,要求吴元作为第3人出庭的要求是不合法的。
庭审最后,被告代理人同意赔偿。原被告双方都表示,愿意在一周内就具体赔偿金额做出调解。
焦点争执
免责条款与《保险法》相违背
为何财险公司出售给学生的平安保险上,会出现与《保险法》68条相抵触的免责条款呢?被告代理人张弛就此解释,所有免责条款都是保监会明文规定的,财险公司无权私自改动。
如果类似小张这样的案例再出现,被保险人能否顺利拿到赔偿呢?“这我不敢保证。”张弛称,每位理赔员对法律条款的认识都不一样,难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原告代理律师则认为,财险公司免责条款明显与法律条款相违背。
焦点法规
《保险法》68条: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第三者行为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保险事故,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
⑶ 产品质量法中,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是2年。但关于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是10年期限
产品质量法中,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是2年。但关于要求专赔偿的请属求权是10年期限。也就是说在商品造成的损害的两年内进行起诉要求赔偿;而十年是是除斥期间,也就是指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里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3)诉讼法的缺陷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⑷ 食品质量法规定产品缺陷的诉讼时效为几年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回益受到损害时起答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⑸ 司法鉴定人员的回避制度的缺陷
作为具有相当专门知识的司法鉴定工作,在我国其为处理各种案件提供线索、收集证据、审查核实证据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诉讼当事人与参与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各类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工作的增多,难度的增大,对司法鉴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司法鉴定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显得滞后,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对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中的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决定》的实施对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制度建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是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向最终完善迈进的重要一步。
一、《决定》前我国司法鉴定的运行机制问题。
我国司法鉴定的运行机制不太顺畅。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鉴定启动的冲突
关于谁有权启动鉴定程序的问题,在我国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程序法中有关的原则规定,鉴定的启动权主要还是掌握在公、检、法三机关司法人员手中。即鉴定程序的启动依赖于司法人员的职权行为。尤其案件进人审判程序后对相关技术问题是否进行司法鉴定,取决于法官的认知。虽然当事人可以提出申请,但没有决定权。这就在一定程序上剥夺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违背了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中立地位的原则。由此引出的后果就是司法公正目标难以实现。当然根据<<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及司法部颁布的《司法监定通则(试行)》,这一状况在一些省市有些改观,一些司法鉴定机构在受理司法机关、仲裁机构鉴定委托的同时,也受理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的鉴定委托,但多数是在进人审判阶段之前。不言而喻。这种合法权益在相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公、检、法都有权决定进行司法鉴定,就常常会导致各机关分头鉴定,相互冲突,一个刑事案件可能会产生多份鉴定结论,有的是一致的,有的却不一致,甚至结论截然相反,导致许多不好的结果。
因此,应该统一鉴定决定权的行使,对鉴定决定权纷乱的情况进行整合,在诉讼中应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鉴定决定权,公安和检察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令。对于诉讼外或诉讼前的鉴定委托,可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最终为一个目的,即得出一份标准而不致冲突的结论
(二)鉴定标准的竞合
说道标准,鉴定标准就是鉴定结论的根本保证,是衡量鉴定结论正确与否的尺度。我国由国家发布的标准很少,鉴定标准大部分是部门制定的,未经过立法程序,不具有法规性质。例如,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普通伤害案件的人体伤残程度的鉴定标准,因此在普通伤害案件的人体伤残等级鉴定时,鉴定人常常随意适用各种鉴定标准,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由于诸多标准适用范围不同,宽严不一,有的还存在相互冲突,造成鉴定秩序和鉴定结论十分混乱,使诉讼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常常发生争议。《决定》需对此作出相应规定。
所以,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如下几点:①符合法律的规范;②要有利于统一鉴定人的鉴定尺度,避免随意裁量; ③有利于非专业人员理解标准原义,防止发生歧义;④有利于其他行业借鉴;⑤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和交流,等。
(三)鉴定对象的不确定
鉴定对象是鉴定结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鉴定结论是一类独立的法定证据,而作为产生鉴定结论物质基础和依据的鉴定对象,只有得到法律认可,鉴定结论来源才具有合法性。我国尚未用法律形式具体确定,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专门性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鉴定规则中只对鉴定对象作了几大专业的限定,而无具体规定。这样使鉴定的范围过窄或过宽,实践中难以操作和把握。如我国刑法、刑事讼法修改后,原属检察机关管辖的涉及财会业务的经济犯罪的司法会计鉴定,公安机关因无此鉴定门类而无力承担,许多地方出现了这类案件无人问津的情况,影响了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应当用法律形式固定鉴定对象,这样才能使鉴定结论的来源具有合法性,才能经得起法庭辩论。另外,法律上确认鉴定对象时,须对其以统一标准(上述)进行科学分类。我们需要考虑司法鉴定工作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科学的,需要以其确定性、合法性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所以绝对不能模糊。而《决定》第十七条具体规定了三类司法鉴定的对象: 即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和声像资料鉴定,就解决了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的范围不明确,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和重复性的问题。
(四)我国司法鉴定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例:
《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二款对刑事案件中人身伤害的重新鉴定作出了明文规定,即:“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一规定旨在解决重新鉴定中的疑难争议问题,但是该条文自身却存在缺陷,它容易混淆医学鉴定和法医学鉴定。医学鉴定是指临床医疗诊断方面的鉴定,而法医学鉴定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法律上有关问题的一门科学,包括勘验现尝检验活体、尸体、物证、毒物以及审查其他有关医学方面的材料,为侦查、审判案件提供记据材料。两者混淆,不分你我,在实践中法医和临床医师也会混而不清。而目前我国各个有关的医院中都不设法医,所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人身伤情重新鉴定右客观上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各有关的医院都配备专职法医,将使得医院结构庞大而复杂。这是不现实的。
因此,需要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纠正立法偏差,将鉴定问题纳人《刑事诉讼法》“总则”的“证据”章中,以避免司法实践中引起歧义,同时在法理上也更加严谨。《决定》从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到鉴定人资格,到鉴定机构独立,到鉴定人责任,再到鉴定对象等多方面作了规定,就是对司法鉴定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中规定的法医类鉴定,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物鉴定。就明确了法医学鉴定的类容,将其与医学鉴定区分开来,补充和完善了《刑事诉讼法》对这一规定的不足。
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各种证据各有什么缺点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
1 物证
2 书证
3 证人证言
4 被害人陈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回解
6 鉴定结论
7 勘验、检查笔录
8 视听答资料
缺点:
1 客观性较强,一般不能够直接的认定案件事实的真相
2 属于事先制定好,需要经过人的主观分析才能够作为证据使用。
3 受证人主观影响较大。
4 ~~~~~~
⑺ 新刑事诉讼法中辩护权的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虽然总体上进一步体现了人权保障理念,但对于辩护律师的执业回保障仍存在诸多答不足,下面简单谈谈体会。
新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辩护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辩护人是律师的,应当及时通知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所属的律师协会。” 该规定将原来的“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改成“辩护人或者其他任何人”,这意味着司法活动中的检察官、法官同样应担此责任,但为何只明确指出辩护人?有律师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明确规定律师的豁免权,这才符合刑事诉讼活动健康、长远发展的需要。
⑻ 民事诉讼法的不足,缺陷,以及如何完善
汗。老师讲课的时候听一下嘛,把他批判的某些地方拓展一下,联系一下就是很好的论文阿。写论文自己写的最实在。
⑼ 在法国进行民事诉讼有什么优缺点
你好
可以参考一下
1、法国法院制度的最大特色是采用司法法院与行政法院分立的双轨法院体制。司法法院的种类很多,例如有大审法院、小审法院、商事法院、劳动法院、社会保障法院等等。不同法院所管辖案件的范围不同。
2、法国的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只是与英美国家不同,在诉讼中法官不是完全消极的,而是赋予其一些职权,不是由当事人自己推动着诉讼进程,法官在这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3、法国在证据方面采用的是书证优先主义。只有当通过书证不能查清案情时,才可以对其他证据进行调查。所以法国的鉴定制度很发达。这一制度,对他们的辩论程序也有很大影响。辩论中律师和法官都倾向于书面辩论而不是注重口头辩论,这与许多国家有很大差别。
4、大审法院采用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在上诉法院还采用律师二元代理制度。既在事前程序中与辩论程序中的律师不一样。
5、审前程序与辩论程序分立.审前程序要达到适合判决的程度,这样可以节省诉讼费用!
6、有特殊的紧急程序。相当于我国的先于执行。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在此程序中,贯彻对审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参与。
7、执行中有执行法官制度和收集债务人相关情报的制度。执行法官负责解决执行中的纠纷而具体的执行行为由执行官执行;对于债务人的情报,当执行官无法收集时,可以请求检察官收集。
8、法国起诉费用是免除的,有国库支付。胜诉者对于自己支付的律师费,可以通过诉讼要求败诉方承担
祝生活愉快
⑽ 因产品缺陷受到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有多长
因产品缺陷受到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2年。
因产品缺陷造内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容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 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定有效期限。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请求权予以保护;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请求权不予保护。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受到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受害人应当自知道自己受到损害之日起二年内,向责任者要求赔偿。
超过二年期间的,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将不能受到法院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