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解释

行政法的解释

发布时间: 2020-12-21 02:55:11

㈠ 名词解释 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抄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或行政法治原则。就是说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的规定,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得享有法外特权,越权行为是无效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应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司法解释是行政法的渊源。

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都是行政法专的渊源。出现解释的原因属就在于法律条文用语本身的不确定以及出现新的情况等等。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关于行政行为(无论抽象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作出的解释说明都是行政法的渊源。

法律渊源,是指那些具有发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发的外在表现形式。

行政法法律渊源包括两类:

第一类是形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等)、国家条约和惯例、行政规范性文件等。

第二类是实质渊源,包括判例、惯例、学说、行政法一般原则等。

所以从我国来讲一般认为判例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但理论上判例是行政法的实质渊源。

(2)行政法的解释扩展阅读:

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可分为: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可分为:

(1)法律解释;(2)其他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惯例

㈢ 名词解释“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 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
发生的由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法
律关系的一种。同其他法律关系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受其委
托和授权的机关、团体或个人,即必须有代表国家从事行
政管理的当事人。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法人之间
以及公民、法人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不可能产生行政法
律关系。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行政机
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外国
有关机关之间可以依法产生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法
律关系中的当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
政法律关系中,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一方,其地位优
于对方当事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行政法律
关系的产生一般只要具有这方面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的
单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可能由社
会团体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发生。(2)某些行政法律关
系的消灭也往往因国家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即确定。
(3)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增设或限制、剥夺对方当事人
的某项权利,也可以增设或豁免对方当事人的义务,而对
方当事人不能这样做。(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其权
利和义务等都是由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事先规
定的,行政机关和其他当事人都不能自由选择。(四)行政
法律关系中的违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机关承担责任,有
时还要对受害的公民负责。只有同时具备以上特点的社
会关系,才是行政法律关系。

㈣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政监察法、审计法、行政复内议法百、行政诉讼法、国容家赔偿法等。
1、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不是别的社会关系。
4、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度。

㈤ 解释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行政行为(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职权,进行行政管理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为中,在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与履行等诸方面,行政主体均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就无法实现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5) 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行政主体所追求的是国际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则应该有偿的,这就是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

㈥ 下列关于行政法规解释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国务院各部门法制机构请求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国务院法制机构专可以研究答复。没有条文规定属国务院部门可以解释行政法规。

最高院怎么能解释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呢?这个是常识问题,不需要理由吧?最高院在行政案件中如果发现不知该如何适用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问题,应当中止行政案件的审理,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裁决。

对具体应用行政法规的问题,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请求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研究答复。不是各级政府。

㈦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立法解释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解释的主体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解释的主体是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我国法律解释制度分为立法解释和具体应用解释两种,(应用解释包括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1954、1978、1982年宪法和2000年立法法均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根据立法法第四十二条,最高立法机关关于法律问题的解释是完整的、当然的立法解释。
除此之外,还并存由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组成的“具体应用解释”;虽然立法法没有明确肯定这种制度,但也没有明令废止支撑这种制度的有关法律文件,如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等。具体应用解释的主体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其中,由“两高”对于在审判、检察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行使司法解释职能。因此,立法与司法乃至与之相适应的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区别,无论在字面还是法理依据上均是很明显的。不时出现的高级传媒的失误,从另一个方面实证了普法工作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行政解释 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的含义、适用、具体执行等所作的说明。它包括行政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如何具体运用所作的解释,称为执行解释;还包括行政机关对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含义和适用所作的解释,称为制定解释。

㈧ 行政法规的解释有权主体有哪些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六章 行政法规解释
第三十一条 行政法规条文版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权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
国务院法制机构研究拟订行政法规解释草案,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公布或者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
行政法规的解释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向国务院提出行政法规解释要求。
第三十三条 对属于行政工作中具体应用行政法规的问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法制机构请求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研究答复;其中涉及重大问题的,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同意后答复。
由此可见,有权对行政法规进行解释的只有国务院和国务院法制机构。

热点内容
司考刑法韩友谊 发布:2025-05-11 13:07:54 浏览:149
工地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1 13:01:00 浏览:615
海格埃洛魔法学徒 发布:2025-05-11 12:57:03 浏览:228
经济法对金融关系 发布:2025-05-11 12:55:59 浏览:215
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 发布:2025-05-11 12:43:33 浏览:828
死后司法 发布:2025-05-11 12:33:20 浏览:755
合同法没有签订日期 发布:2025-05-11 12:26:13 浏览:137
经济法消费者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论文 发布:2025-05-11 12:25:57 浏览:296
遵义市法院在哪 发布:2025-05-11 12:20:59 浏览:58
民法意义上的人 发布:2025-05-11 12:20:58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