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行政法印度
1. 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的
16世纪末,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逐步扩大对印度的侵略。法国殖民者于1664年成立法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展开角逐。最后,英国凭借军事和商业优势,逐步在印度取得统治地位。自17世纪30年代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侵占马德拉斯、孟买、加尔各答,建立受英国控制的三个辖区。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开始加紧对印度的军事占领和直接掠夺。1757年,英军占领孟加拉,1761年取代法国在孟加拉的统治。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对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税收权和民事审判权。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决定由国会委任总督,全权管理所谓英属印度全部领土,并逐步接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权力。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印度领地行政法”,英国殖民者用法制形式确认对印度的统治。从此,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 印度被哪个国家统治过
英国。
时间1600--1775
英国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夺(1600~1757) 中世纪末西方国家热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计想到印度发财致富。发现好望角(1488)和绕过好望角直达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们收购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姜、肉桂、豆蔻)在西方销售,获得厚利。但葡萄牙国弱民贫,只能占领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内地,不能成为殖民主义强国。继之而起的是荷兰。荷兰商人垄断了香料贸易,抬高了产地收购价格,降低了西方的销售价格。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英荷两国商人剑拔弩张,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到了1623年,英荷才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后,1689年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3 个管区形成。1651年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胡格利通商(见彩图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后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买下3个村子的包税权,实际上等于买下3个村子的领土,其中的一个村子就是加尔各答。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就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其中清除法国势力和培植亲英势力是主要因素。加尔各答原是偏僻荒村,从18世纪初起,商业开始繁荣。当地商人和钱商都大发横财,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亲英势力。这股势力的存在为英国取得孟加拉政权创造了条件。普拉西战役(1757)开创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书称之为“双层统治”。当时,统治者是一伙强盗,人民深受痛苦。从 1772年起情况有所改变,但“双层统治”的格局却持续很久。过去,东印度公司要从英国拨款来印度购买货物运往国外销售。自从1765年以来,他们就用孟加拉的税收购买印度货物,运销国外,牟取厚利。但英国政府每年迫使东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万英镑。当时英国殖民势力霸占市场,盛行强制买卖,生产者往往被迫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因此英国大量收购印度货物并没有刺激印度的工业生产。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英国工业资本家不遗余力地迫使东印度公司增加英国工业品的出口。他们认为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是英国工业发展的障碍。从1793年起,英国工业资本家对东印度公司及其商业特权发动猛烈攻击。 自从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英国新贵族海陆军军官为帝国扩张领土立下了□马功劳,新贵族资本家在东印度公司的名义下积聚了大量财富并且集中了巨大权力。自从工业资本取得优势以来,新贵族在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和财富就逐步被转移到代表英国资产阶级总体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东印度公司在伦敦和印度的事务,使政府取得对英属印度的政治指导权。178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领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权。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以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所以,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也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在55年内(1763~ 1818)英国在印度直接进行过30次兼并土地的战争。在52 年内(1766~1818)英国与印度地方政权签定过23次割地条约。它在50年内(1765~1815)解决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印度绝大多数的据点。 最有成效的兼并方法是同土邦缔结“补贴金联盟条约”。这是利用盟国的经费供养英国军队。它把精兵驻扎在盟国要地,控制它的防务和外交。巨额的“补贴金”往往超过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财政破产,割地抵债。 1798年英国同海德拉巴签定第一个“补贴金联盟条约”,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国人训练的军队,每年出24万多英镑给英国人并由后者训练6个营的军队,要英国保证它不受马拉特势力的侵扰。
1818年6月,马拉特势力覆灭。拉贾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岛的一些首脑都承认了英国的主权。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还有过两起兼并高潮。第一批被兼并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两霸的角逐遍及亚洲。19世纪的战争大多是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争夺殖民地。英国惯于利用印度的人力财力对邻国进行战争。除前一时期侵略尼泊尔战争(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战争如两次侵略缅甸战争(见英缅战争)、第一次侵略阿富□战争(见阿富□抗英战争)以及侵华鸦片战争(1840)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经过对锡克教徒两次战争(1845~1846,1848~ 1849)占据了旁遮普以后,英国殖民地疆域就达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线。
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它们的被兼并,与英国的纺织工业有关系。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 19世纪30、40年代印度大兴铁路,50年代电报畅通。英国自信实力已经强大,可以不再依靠旧势力的协助,用自己的力量单独地统治印度。在这个时期英国用“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有萨塔拉(1848)、那格浦尔(1853) 和詹西(1854)。
最后阶段的兼并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正式结束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也结束了东印度公司。1858年颁布的英国女王诏书开辟了一个新的统治方式。
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断强化。《帝国立法参事会的法案》规定,印度由英王通过印度事务大臣进行管理。印度事务大臣接管了原属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及印度事务管理局的全部职权。印度事务大臣是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有一个顾问性质的印度委员会协助印度事务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员会的人员不超过15人,不少于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务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职(或居住)10年。
3. 在行政法中,对象适用于外国人吗有些迷茫了。。。
1.我国行政法实复行属地管制辖原则为主、其他原则为辅的方法,行政行为相对人包含外国人和外国组织。
2.除享有外交豁免权者以外交途径解决的违反行政法规定的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外,在依法追责时若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发生冲突应优先适用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声明予以保留的条款以除外)。
3.有关规定散见于《著作权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等行政法渊源中。
4.一般对涉外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定在程序方面相对而言更加严格。
4. 一国法院不适用外国刑法、行政法和税法等公法为什么几乎是各国一致的立场
都是公法,关涉国家主权
1,对内最高权,即国家对它领土内的一切人版(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权外)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2,对外独立权,即国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3,自卫权,即国家为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必备的条件,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确认的一条基本原则。丧失主权,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主权和领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根据主权对属于它的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反过来,主权也必须有领土才能存在和行使。
5. 英国宪法(全文) 中国行政法(全文) 推荐:法律大全的网趾
英国系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宪政制度,其实宪法与宪政都是起源於英国,迄今七百余年历史,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特徵。
英国宪法是渐次生长的,而不是一时制定的、其中成文法的部分包括;1215年的大宪章(Magna Carta),1259年的人民协定(Agreement of the People),1295年的禁徵赋税条例(De Tallagio non Concendo),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The Petition of right),政府约法(The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689年的权利法典(The Bill of right),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The Act of Settlement),1706年的苏格兰联合法(Act of Settlement),1911年及1928年的国会法(The Parliament Act),1914年的国家防卫法(Defense of the Rralm Acts),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1925年高等法院法(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1928年的男女选举权平等法(The equale franchise act),1931年的西敏寺年的西敏条例(Statute of Westminster),1936年的国王禅位法(the Abdication act),1937年的摄政法(The Regency),1947年的印度独立法(Indian Independence Act),1963年的贵族法(Peerage Act),1972年的国家豁免法,1972年的欧洲共同体法(European Community Act)等,但是这些法律均未曾附以宪法的名称,且其地位亦与其他普通法律相同。
现附几个重要文件的地址,希望对你有帮助:
1215年的大宪章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8821161626142160024864.html
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50162738461421600211248.html
1689年的权利法典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12904856261421600217632.html
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8367152726142160027600.html(我们大陆一直认为是1676年)
1931年的西敏寺年的西敏条例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271931846142160023952.html
1936年的国王禅位法
http://www.chinalawe.com/news/2006/1/ma446580714216002243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
http://www.zixishi.cn/sikao/book.php?id=4183
中国法律法规资讯网http://www.86148.com/chinafa/
6. 中外行政法历史发展的比较
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比较中外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应该首先了解各自的发展历史,这是前提所在,然后再分别对中国行政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在中国产生于民国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条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诉讼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编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质,行政审判权不属于普通法院,而属于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行政诉讼法》,1945年4月16日又颁布了《行政法院组织法》,这两个法律规定,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分立,专门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它规定行政诉讼有三个步骤,当事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提出诉愿和再诉愿,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二、新中国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行政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行政法的初创阶段(1949-1956年)。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初创阶段,没有制定系统的行政法体系,甚至对行政法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与破坏阶段(1957-1977年)。这一时期由于反右运动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坏殆尽。
3、行政法的恢复阶段(1978-1988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82宪法开始,行政法进入了恢复阶段。许多领域的行政法律规范相继制定,初步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行政案件,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行政诉讼制度诞生的。
4、行政法的发展阶段(1989年-)。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具有重大意义,确立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机制,给公民的合法权利以切实的保障,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来,行政机关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朝着“法治国”的目标艰难而稳步地前进着。
三、外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现在人们使用行政法这一概念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大陆法系的行政法产生较早,体系完善、理论发达。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有两个法院系统,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两种法律规则,即公法和私法。法国行政法和德国行政法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是由于大陆法系各国的历史不同,在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上也存在差异。
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普通法院在审理各种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时,适用同一体系的法律规则。
1、英国行政法
在英国没有明确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所以早期的英国没有明确的行政法概念。作为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是17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产物。
2、美国行政法
美国行政法受英国行政法的影响产生较晚,美国行政法的产生是同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相联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际贸易委员会被认为是美国行政法的开始。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行政法迅速发展,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国行政法上划时代的法律,该法以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为基础,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历史发展比较
外国行政法主要分为两大法系行政法,即为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
1、中国行政法与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
虽然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中国行政法相对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特别是法国、德国的而言,起步较晚。从产生开始,中国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德国行政法的影响。
2、中国行政法与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
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中国行政法研究则起步较早,重视程度也较高。中国现代意义的行政法产生于民国初期,而英美法系国家直到19世纪后半叶,其
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并逐步建立了理论体系。在英国,作为一门科学,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美国行政法的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从当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外行政法日趋融合。两大法系互采之长,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围向广义演进,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实体法,既包括内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过去上诉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审理,现在,上诉法院专设了行政庭,审理行政案件。大陆法系行政法已经突破公法的范围,在一些行政领域适用私法,在法德等国,行政私法已成为流行词,公私法的界限日渐模糊。
参考文献: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编行政法学》,谭宗泽,重庆出版社,2001年。
7. 有哪些行政法
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回、民族、宗答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属于行政法范畴的法律有很多,如《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立法法》、《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人民警察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
8. 外国法制史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第一编 古代法律制度
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律
第一节 楔形文字法律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度、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摩奴法典》的结构、基本内容和影响
第三章 古代希腊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希腊法律的特点
第二节 雅典宪法
第四章 古罗马法律制度
第一节 罗马法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罗马法的影响
第二编中世纪法律制度
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基本制度
第六章 法兰西王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兰西王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法兰西玉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章 英吉利王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英吉利玉国法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英吉利王国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八章 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城市法和商法
第一节 罗马法
第二节 城市法和商法
第九章 教会法
第一节 教会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教会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教会法的作用与影响
第十章 中世纪伊斯兰法
第一节 伊斯兰法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伊斯兰法的渊源和特点
第三节 伊斯兰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编近代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英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节 英国法律的基本特点与英国法系的形成
第三节 英国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十二章 美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法律制度 形成和发展及其与英国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宪法
第三节 美国法律的基本特点
第十三章 法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国革命后法律的发展
第二节 宪法和行政法
第三节 法国民法典
第四节 法国民法典
第五节 诉讼法典
第十四章 德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德国统一后法律的发展
第二节 1871年帝国宪法
第三节 1900年帝国民法典
第四节 1871年德国刑法典
第十五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德国宪法
第三节 日本民法典
第四节 日本刑法典
第五节 日本诉讼法典
第四编现代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六章 英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英国法律发展趋势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财产法
第四节 契约法和侵权行为法
第五节 家庭法和继承法
第六节 商法、社会立法和经济法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七章 美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美国法律制度的一般变化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商法和经济法
第四节 刑法
第十八章 法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宪法的发展
第二节 民法、经济法和社会立法
第三节 刑法的发展和1985年刑事诉讼法典
第十九章 德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魏玛宪法
第二节 法西斯专政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变化与改革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法的变化和经济法的发展
第四节 刑法的变化
第五节 司法制度
第二十一章 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苏联宪法
第三节 苏联民事立法
第四节 苏联刑事立法
第五节 苏联司法制度
绪 言
一、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对象和范围
1、外国法制史是以外国历史上各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包括法律发展史和法律制度史两方面的内容。
2、确定科学范围的原则。
3、外国法制史同其他相邻学科一一外国经济史、外国政治法律思想史和外国部门法史等的关系。
二、外国法制史的时期划分
1、时期划分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不同法律类型和法律制度的特征进行划分。
2、外国法制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古代法律制度;
中世纪法律制度;
近代法律制度;
现代法律制度。
三、外国法制史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1、外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们综合基础学科。
2、研究、学习外国法制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认识法律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为掌握法学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批判继承外国优秀法律的历史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弄清来龙去脉,更好地了解当代主要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四、外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
针对外国法制史同其他法学课程不同的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
2、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3、要循序渐进,注意弄懂难点,掌握重点,兼顾一般。
4、要初步具备世界史知识和主要部门法学知识。
9. 英国对于印度殖民地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发展单一产业,鼓励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