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途径介入分析基因编辑婴儿
❶ 行政法的案例分析题 求大神解答
?答:1)上述处罚中,对包某作出2万元的罚款和吊销执照的决定,需要告知包某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即经过听证程序作出,除非包某放弃听证。因为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决定前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2)①若对市文化局与公安局联合作出的扣押行为和罚款2万元的处罚决定不服,应向两机关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因此,此时的复议机关为A市人民政府。②若对东区工商局作出的"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不服,可以向其所属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因此,此时的复议机关可以是东区人民政府,也可是A市工商局。 ③若对洼里派出所受委托作出的行政拘留不服,应当以市公安局或东区人民政府为复议机关。因为对受委托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以委托的政府工作部门所属的政府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为复议机关。(3)包某若不服行政拘留决定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法律规定了复议前置条件。若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作出复议决定,或虽然作出了复议决定但包某不服的,包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参考答案】
(1)能。因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县卫生防疫站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并承担法律结果,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
(2)不应。因为卫生防疫站的行为是规避法律的违法所为,行政权是国家权力,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处分。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申请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❷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助
我认为属于行政诉讼范围。《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条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中,城建局是行政机关,城建局企业处撤销厂长职务的行为应该属于行政行为,而且也不存在行政诉讼排除受理的范围,所以本案应该可以进入行政诉讼。至于谁有原告资格,《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2条,“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所以从理论上讲,该厂的每个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都是有诉权的。
❸ 行政法案例分析
具体解析如下: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的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可见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一般为2年,本案中万达公司在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供虚假验资报告发生在1997年5月,而工商局直到2001年7月才发现该违法行为,因已过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时效,工商局此时再就该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A项正确。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本案中工商局于2002年4月作出撤消万达公司变更登记,恢复变更前的状态的决定,本身并非行政处罚,更不属于罚款,因此针对本案,由于万达公司的虚假验资行为已过追究时效,工商局只能撤消其变更登记这才是正确的行政行为。所以B项错误至于2004年6月工商局又就同一问题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也违法了追究时效的规定,同时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确定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即使工商局先前的行政处罚有误,也应经过法定程序先行撤消,再作出新的行政处罚。而不能用另一个行政处罚进行默认的补充和修改。因此C项错误关于D项,应当分清违法行为处于继续状态与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继续状态的区别。万达公司凭一份虚假验资报告取得变更登记后该违法行为即已结束,并不存在持续问题万达公司连续4年通过年检。只是说明其1997年5月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持续状态,如前所述万达公司的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并且没有持续状态,工商局并不能对其作出处罚,只能撤消原变更登记而对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行政处罚法仅规定处罚违法行为,并不处罚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D项错误。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❹ 行政法案例分析 急急急
属于无权处分,农场没有行政权力,不能做出行政处罚。
❺ 08行政法案例分析题
治安拘留,现在没有了,原来专指公安机关实施的行政拘留,现<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专法>范畴属,不再有治安拘留的提法!即 公安机关做出的治安处罚的名称是错误的,要处罚的话 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拘留裁决权,做出行政拘留10的决定!但仅仅因闯红灯而处罚10天有点过重,其次因与处罚人员发生冲突,处罚人员可能从在滥用职权的可能!所以当事人不服的话,可以在接到处罚判决书之日起60日内可以行政复议!
❻ 行政法案例及案例分析 1500字
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山东日照中院判决韩帮峰与圣公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发布时间:2009-09-25 08:30:48裁判要旨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 ■案情 山东省日照市圣公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圣公公司”)分4次向农行日照市东港区支行借款50万元,第一笔20万元期限自1997年1月8日至同年12月8日,第二笔10万元自1997年2月27至同年12月27日,第三笔10万元自1997年5月30日至1998年11月30日,第四笔10万元自1997年9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 第一、第二笔借款到期后,双方协商展期至1998年11月8日。东港支行于1998年12月10日对上述两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8年11月30日,对第三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9年11月20日,对第四笔借款进行了催收。2001年4月21日、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东港支行三次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公证借款催收通知书。2002年12月,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5年12月,农行岚山支行(由东港支行岚山办事处变更)与第三人韩帮峰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50万元债权转让给韩帮峰。2006年2月,岚山支行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 因圣公公司未还款,债权人韩帮峰起诉至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要求圣公公司偿还借款50万元。圣公公司辩称,被诉主体已不存在,且原告的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应驳回诉讼请求。 ■裁判 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东港支行与圣公公司签订的四份借款合同均合法有效,圣公公司应按借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岚山支行将债权转让给韩帮峰并履行了通知义务,该转让行为有效。在债权转让前,原债权人均在两年内进行了催收,未超过诉讼时效。圣公公司系被吊销营业执照,仍具备法人资格,应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借款50万元。 圣公公司不服,提出上诉,请求驳回韩帮峰的诉讼请求。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前三笔借款到期后,债权人的催收行为均已超过两年诉讼时效。第四笔借款于1999年3月28日到期,债权人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4月21日进行了催收,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办理注销工商登记手续,此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债权人于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向圣公公司送达催收通知书,说明其有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因该公司无人签收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应当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2006年2月,岚山支行及韩帮峰将债权转让通知送至圣公公司法定代表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自此时至韩帮峰起诉,该笔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遂判决:撤销(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民事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第四笔借款10万元;驳回韩帮峰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诉讼时效制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而加速社会经济流转,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便捷、高效;另一目的是保护义务人,考虑历时很长的请求权所产生的举证困难的问题,因此赋予义务人以时效抗辩,允许其在法定期间之后可以拒绝履行。 应当看到,后一立法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权利人怠于行使自己权利的基础上,从而以时效制度来促进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本案中,韩帮峰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到圣公公司住所地进行债权催收,足以表明其并未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对债权人2003年4月15日和2004年4月28日送达的催收通知书,因无人签收该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该公司这一事实,韩帮峰既无过失,也非故意,其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故二审法院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第四笔借款应予偿还。 本案案号为:(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2008)日商终字第77号 案例编写人: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宝华 李 红
❼ 行政法的案例分析 帮帮忙呀
1,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2、驳回起诉,行政诉讼只能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❽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解答,尽快求速,急~~
1、萤石矿非某省卫生行政部门派出机构或职能机构,不具有行政处罚权,为不合法的行政主体。其只有监督的权利和反映的权限,不能对直接对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2、江河县公安局治安科是江河县公安局的内设职能机构,为行政主体,可以自己的名义对李某作出治安罚款。
3、受骗而购买了变质香肠的公民张成根据定义非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为区内某食品店店主李立。
❾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进来!!!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专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属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2)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❿ 如何用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及思考修改的部分
虽然,人类在面临一些目前仍然难以攻克的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有效的进行治疗,这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在此之后,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论与应用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完善,效率和打靶准确率都不断提升,由此,基因编辑技术在诸多领域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在生物基础研究领域、遗传改造领域、基因治疗领域等,都能看到基因编辑技术产生出的巨大作用。
各方面实验数据表明,CRISPR/Cas9技术拥有超越其他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最主要的一点就是CRISPR/Cas9技术能够在活细胞中“编辑”任何基因,并且这种“编辑”效果显著,方法便捷,这使得基因定位与基因精准修改变成可简单实现的事情。
也会带来因其应用的不确定性的问题,而导致的各方面的诸多风险,其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包括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侵权损害的问题应当如何追究责任,谁该承担主要责任等在法律里都没有明确针对该技术作出应对。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新的实验结论、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出现,、新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无法解决很多先出现的问题,无法适应新的实际情况,虽然该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采用,但是人体和胚胎等领域还是面临许多技术伦理问题。当然,除去技术本身所面临的技术伦理问题以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现有法律对这项领域的法律规制的环境下的合法性问题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和关注的。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运用基因技术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人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广泛的在人类生活领域应用将会给很多家庭、甚至全社会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社会问题。然而,在胚胎基因编辑领域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就会改变父母与子女间原本自然存在的代际生命基因传递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进而达到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目的,以达成真正的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的道德目标。,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科学技术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正因如此,现代社会也应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应该受到约束与控制,对于生命科学技术来说更是如此,就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基础造成不可想象的毁灭性破坏。由于法律的制定与颁布是有滞后性的,我国现有的关于基因科技方面的法律是无法适用于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的,虽然《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等办法条例的颁布让基因领域的部分问题有法可依,但是当我们深入挖掘基因编辑技术背后的问题,比如人权保护等问题时,我国现有的法律就显得的还十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