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32条
❶ 如何完善行政诉讼法
第一,修正行政诉讼法之理念。行政诉讼法应充分体现人权保障理念,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作为行政诉讼的主要目的更为适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证行政诉讼定纠止纷作用的发挥。现行行政诉讼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范围过窄,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二是对原告资格规定过于严格,一般只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直接指向的相对人,不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三是对相对人的诉权保护不够,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条件。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应将公民一方拥有的诉权,特别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诉权解释为基本人权,把保护人权作为主要诉讼目的,从法治角度强调诉讼权是人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程序上为保护人权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行政诉讼真正成为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二,拓宽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渠道。一是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二是延长原告起诉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审判方式。一是引入调解机制。确立被诉行政行为“违法推定”原则,即起诉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全面确立司法最终救济原则。
第五,建立公益诉讼等特别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审判环境。行政诉讼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在行政诉讼制度领域,因为,行政诉讼制度,最急需独立审判,同时也最容易形成独立审判的格局。而且,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留了一个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设立特别法院,像军事法院、海事法院、运输法院等特别的法院系统。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国外的经验可循,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都设有行政法院。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如果设立独立的行政法院有较大障碍的话,至少应该明确规定以一级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应当提级审判。
❷ 行政诉讼法案例
行政诉讼是个人、抄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有效方法。
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定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及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法,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❸ 能否举例说明一下行政诉讼法的六项特殊原则
特定主管原则是人民法院只主管法律规定管辖的一那一部分行政案件。内 被告负举证容责任原则《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应当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当被提不出证据来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法院又无法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时,由被告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❹ 行政诉讼法32条中庭审材料包括什么
第三十二条代理诉讼的律师,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有权向有版关组织和权公民调查,收集与本案有关的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
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❺ 关于行政诉讼法律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是B,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主要解决的是对于行政机关的行内政行为撤销,因容此,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倒置的,由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详细法律规定见于《行政诉讼法》。
❻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法条内容: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内政行为的证据和所容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释义:本条是对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规定。提供证据的责任简称为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如果不能提供证据,则可能导致在诉讼中败诉。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和被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基于行政机关的单方面的行为。行政机关作出某种具体行政行为,一要有事实根据,二要有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诉讼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理所当然的应由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有责任提供为什么作出该项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另外,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看,主要也是根据行政机关提供的各种材料审查其行为是否合法。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仅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而且应对提供的材料加以证明。被告提供的证据如果不足以证明其行政行为是合法时,则有败诉的可能。
❼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2条律师可以查询被告人的个人信息吗
有立案通知书就可以,我是律师
❽ 行政诉讼法考试问题。
一、如不合法,复议机关有权处理的,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的,七日内依法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处理
三、 1、国家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内部行为
4、行政终局裁决行为
5、刑事司法行为(即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7、不具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论述:
1、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只审查合法性,一般不审查合理性。因为行政权和审判权是两种国家权力。行政权的行驶需广泛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因长期处理行政事务而具有专门经验,能审时度势做出恰如其分的决定,因此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应代替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当然,也有例外,对于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法院可就其进行审查。此外,当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为限)时,法院可将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变更为适当行政行为。
2、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被诉的行政主体一方承担。其主要理论和实践依据如下:
1、由被告方负举证责任,有利于保护原告一方的诉权。行政相对人难以了解行政管理的具体依据和有关专业知识,让原告证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显然无法胜任也不合理,会使原告在诉讼中得不到实质性的保护。
2、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的举证优势。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做出的行政行为具有单方性,举证能力比原告强。
3、有利于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无论 原告是否能提供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被告都要提供证据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因此也促使被告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