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如何在三大诉讼法中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如何在三大诉讼法中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3-08 14:23:11

A.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适用法律平等原则。

(4)诉讼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原则

(5)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监督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一律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必须公开。

(7)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8)合议制度。

(9)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三、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5)辩护制度。

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而进行论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下列1一2人作为其辩护人:①律师;②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6)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法定强制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种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l)调解原则。

调解是解决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调解。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即调解的进行,应当是在双方当事人愿意调解的基础上,调解程序应当合法,调解的协议也应合法。若调解未能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不应久调不决。

(2)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依法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3)支持起诉原则。

支持起诉是指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支持起诉的限于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纠纷。

(4)辩论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辩论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案件实质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限于辩论阶段。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方便。人民法院应当重视辩论的作用,未在法庭L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5)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的范围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财产保全分为诉讼前保全和诉讼中保全。

诉讼前保全要求具备以下条件:①发生了财产权益争议;③利害关系人申请并提供担保;③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诉讼中保全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案件具有财产给付内容;②存在着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将来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能性。

财产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冻结、变卖、限制支取到期应得收益、限制实现到期债权等。

(6)先予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②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③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二是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7)诉讼费用。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实行“由败诉方负担”的原则,此外,依据不同的情况,还存在按比例负担、人民法院决定负担、原告负担、协商负担、自行负担、申请人负担、被申请人负担等情形。

3.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2)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且根据“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禁止被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B. 试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

答: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在现代诉讼制度下,证据裁判原则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在诉讼证明中,事实问题的裁判应当依据证据,这是证据裁判的基本含义。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此应区分裁判意义上的事实问题和证明意义上的事实问题。证据裁判原则要求对待证事实的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因此,在现代证据法学中,通说认为,事实裁判者不得以自己所亲知的具体事实径行作为裁判的根据。
第二、裁判所依据的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
裁判必须依据证据。然而,这里说的证据只能是法律视野中的证据。显然,一项材料,即使对裁判非常有价值,如果没有进入法律的视野,在司法裁判中依然毫无作用和意义。因此,在诉讼证明中,我们所谈论的证据永远是法律规范下的、已近进入程序的证据。在现代诉讼制度下,无论对于证据的证明能力是依据法律规则作出判断还是任由法官裁量,证据裁判原则所依据的证据必然是实质上具有证明能力的证据。
第三,裁判所依据的必须是进过法庭调查的证据。
这是证据裁判原则对裁判者认识方式的要求。证据裁判原则的核心是裁判者对事实认识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然而,从可能性上看,裁判者对证据的认识可能有多种方式。由于不同的认识方式直接影响着裁判者认识的准确程度,在现代诉讼制度下,讨论证据裁判原则不得不涉及其必然包含的认识方式问题。
现代诉讼制度下,证据裁判原则要求裁判者对证据的认识必须以法庭为时空条件,以证据调查为其认识方式。在约束对象上,证据裁判原则是对裁判者的要求。根据该项原则,裁判者对事实的认识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将法官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法庭的证据调查,我们就有了评判法官认识活动的可能性。而且,从外观上更容易让人相信法官的认识来自证据而不是其他途径。因此,在现代证据理论中,一项普遍的要求是,没有经过法庭调查的证据不得作为裁判的依据,即使该项证据确实具有证明价值。

C. 如何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基本内容:
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
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
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

D. 什么是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的一般规则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纵未直接规定“证据裁判原则”,实际上也要求当事人和法官应当根据证据来证明或认定案件事实。

比如,《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63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并且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64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否则为再审的理由(第66条、第179条);“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为再审的理由(第179条和第187条)等。

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规定“证据裁判原则”的,比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 21号)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E. 如何把握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是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1条规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据此,我国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证据裁判规则。对于证据裁判原则,应当从原则的要素和例外两个方面把握。具体分析如下:

【证据裁判原则的要素】

  1. 认定案件事实只能以证据为根据

    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只能以证据为根据,不能依赖于各种非理性的神明启示或无根据的猜测。只有那些得到证据证明的事实,才应被视为真实存在的事实。凡是没有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则一律应被视为不存在或不曾发生过的事实。法官无论是凭经验和常识,还是根据理性判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都不能认定任何事实的成立。

  2. 认定案件事实只能以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为根据

    根据该原则,认定案件事实只能以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为根据。所谓证据的法律资格,又称为证据的合法性或证据能力,是指法律对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所提出的法律要求。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证明力和证据能力,才能转化为定案的根据。那些不具备法律资格的证据,包括在取证主体、取证手段或者法庭调查方式方面出现问题的证据,法院都不能将其作为定案的根据,只能排除在法庭之外。

  3. 证据只有经过法庭调查程序才能成为裁判的根据

    证据的法律资格属于证据法对证据所提出的静态要求。但从动态上看,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庭调查程序,经手法庭上的举证、质证,并得到最终的查证属实,才能转化为定案的根据

【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

证据裁判原则主要是针对犯罪事实的认定所适用的基本原则。而在犯罪事实的认定之外,法院还可能对量刑事实和程序事实作出认定。对这两个问题的认定就并非严格按照证据裁判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推定制度的确立是证据裁判原则罪典型的例外。推定作为一种替代证明的方法,它是一种根据“基础事实”直接认定“推定事实”成立的事实认定方法。是一种直接推导的过程,对于推定事实无需有任何证据加以证明。当然,推定制度作为证据裁判罪典型的例外,它的适用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

综上,证据裁判原则主要从要素和例外两个方面去把握。

F. 》规定了哪些证据法基本原则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针对刑事审判的具体情况,在第六十一条至第六十三条规定了证据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即证据裁判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法庭质证原则。

G. 证据裁判原则的主要内容

法律分析: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其基本内容:

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

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

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H. 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如下:
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
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
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四十六条 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
审判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
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XXX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第六十九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I. 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于诉讼酣福丰凰莶好奉瞳斧困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基本内容 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 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 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

热点内容
和经济法有关的书薄 发布:2025-08-15 15:34:13 浏览:494
法律硕士法学招生院校 发布:2025-08-15 15:33:39 浏览:698
物权法规定的质权的有 发布:2025-08-15 15:29:20 浏览:559
关于辞退违纪员工的劳动法 发布:2025-08-15 15:22:30 浏览:236
法律硕士论文摘要 发布:2025-08-15 15:15:31 浏览:650
幼儿道德案例 发布:2025-08-15 14:51:54 浏览:13
刑法的案例评析 发布:2025-08-15 14:50:29 浏览:526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发布:2025-08-15 14:46:44 浏览:719
法院警车高速 发布:2025-08-15 14:44:58 浏览:544
平定法院 发布:2025-08-15 14:34:57 浏览: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