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仲裁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仲裁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2-03-09 02:22:29

①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区别>简单说,抓重点的讲

民事来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自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啦!呵呵
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 1、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2、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② 仲裁规则与仲裁法之间的关系

一、制定机构不同

仲裁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而仲裁规则由仲裁机构或其所属商会制定的专门适用于该机构的规则,或者是国际组织制定的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仲裁程序规则。

二、适用方法和范围不同

仲裁规则具有契约性,因而是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规则。当事人可以选择某一特定机构或者国际组织的仲裁规则,也可以选择适用其他的仲裁规则,包括他们自行约定的规则。换言之,只有当事人约定适用某一特定的仲裁规则,该规则才能约束相关当事人,当事人在选择适用某一特定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时,也可以对该即将适用的规则通过约定的方法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修订。

对于特定常设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规则,仅适用于在该机构仲裁的仲裁案件。而国家仲裁法的适用不同于仲裁规则,它不是由当事人选择适用的,而是适用于在颁布仲裁法的国家境内进行的一切仲裁活动。例如,在中国内地进行的仲裁活动,应当理所当然地适用中国内地的仲裁法。

三、规范仲裁解决争议的程度不同

仲裁规则所规范的是仲裁庭、仲裁机构与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始于当事人就其争议提出仲裁,终于仲裁裁决的作出。仲裁法虽然也规定了仲裁程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审理和仲裁裁决的作出。此外,仲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国家法院对仲裁所实施的司法监督,包括法院对仲裁协议和仲裁庭的管辖权、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的监督,包括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撤销仲裁裁决和拒绝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条件和程序。

四、法律效力不同

仲裁规则对相关当事人的效力相当于契约的关系,即当事人选择适用了某一特定仲裁规则,该仲裁规则才能对他们适用。而国家仲裁法对在该国家进行的仲裁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无需当事人或者仲裁庭对此作出选择。如果当事人的约定或者仲裁规则的规定与应当适用的仲裁法律规则发生冲突时,仲裁规则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不能对抗法律规定。

例如,关于仲裁程序中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规定,许多仲裁规则都规定了仲裁庭由做出对争议标的物采取保全措施的决定,但是根据相关国家的法律,比如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仲裁机构、仲裁庭都没有此项权利,只有财产所在地法院才有权作出保全措施的决定。

因此,尽管外国仲裁机构或者仲裁庭根据所适用的仲裁规则有权作出此决定,但这样的规定显然与我国国内法相抵触,仲裁庭由此做出的决定很难得到我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在仲裁案件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一般案件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属涉外仲裁案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因此在我国,仲裁机构也无权就临时性的保全措施发布命令,而只能将当事人申请保全财产或证据的请求,提交对此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联合国贸法会在对其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7条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2006年4月26日以商法行政函(2006)26号的方式,对此条文的修改提出了如下意见:目前的草案对《示范法》第17条“仲裁庭命令采取临时性措施的权力”的规定作出了很大程度的扩充。“临时措施”与“初步命令”类似于中国法律上的“保全措施”,包括财产保全措施和证据保全措施。

我国《仲裁法》第28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第46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也就是说,中国法律并没有赋予仲裁庭作出有关保全措施的权力,也未赋予仲裁庭命令采取临时措施和初步命令的权力,因此现有案文与中国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不符,我国法院缺乏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措施、初步命令的法律依据。

因此,即便其他一些采用《示范法》的国家承认与执行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决定,如果此项决定在我国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决定则不能得到我国法院的执行,因为我国法律并没有赋予仲裁庭对争议项下的财产作出临时性保全措施裁定的权力。

③ 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之间的区别

仲裁是协议制度,无协议不仲裁,而民事诉讼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诉条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终局,民诉是二审终审,
两者是或裁或审,管辖相互排斥

④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

仲裁是一种倾向于协商的 法律解决手段。更体现了人性和谐的一面。 诉讼是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解决争议的手段,

⑤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如下:
1.民事诉讼是保证仲裁裁决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与民事诉讼在法律渊源上具有联系性。反映了两种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决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执行程序来实现。
4.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⑥ 仲裁和民事诉讼的区别

仲裁和诉讼的本质来目的自是相同的,都是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方式,但是却有着诸多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以下:1、仲裁与诉讼的本质不同。诉讼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法庭居中审判,带有强制色彩,而仲裁则是私权利处分的体现;2、案件受理范围不同。仲裁仅受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范围要比诉讼范围狭窄;3、审级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而诉讼是两审制终审,还可以申请再审;4、公开程度不同。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仲裁的规定

此种情况来应当属于仲裁协议无源效(你们约定的仲裁委员会不存在,因此可以认为你们的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如果你们在此种情况下达不成补充协议的可以认定这个仲裁协议无效),你们可以重新议定仲裁协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有关规定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十八条 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第五条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第十六条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⑧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

民事诉讼和仲裁制度是诉讼和仲裁的法律程序,两者所属部门不同,职责范围不同。如果当事人双方已经达成仲裁协议,另一方又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将不会受理。如果双方协议不成无效时,法院将接受处理,裁定或审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十六条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热点内容
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责任6 发布:2025-08-15 13:16:33 浏览:371
古代人的立法 发布:2025-08-15 13:11:31 浏览:163
适航管理条例23部 发布:2025-08-15 13:10:43 浏览:392
经济法民主原则 发布:2025-08-15 13:00:40 浏览:159
泰州弘泰律师 发布:2025-08-15 12:48:36 浏览:751
软件公司的法律环境 发布:2025-08-15 12:34:09 浏览:228
阐述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5 12:29:11 浏览:347
广元昭化区法院 发布:2025-08-15 12:13:48 浏览:89
推进法治国税建设 发布:2025-08-15 12:12:25 浏览:812
治安条立法 发布:2025-08-15 11:58:06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