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解释533条
1. 刑事诉讼法解释第46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四百六十四条对分案起诉至同一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可以由同一个审判组织审理;不宜由同一个审判组织审理的,可以分别由少年法庭、刑事审判庭审理。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由不同人民法院或者不同审判组织分别审理的,有关人民法院或者审判组织应当互相了解共同犯罪被告人的审判情况,注意全案的量刑平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2)刑事诉讼法解释533条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其他法条
第五十四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第五十五条对非法证据的纠正
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
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条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证明
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
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第五十八条非法证据的处理
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3. 关于《刑事诉讼法解释》265条
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反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人对自诉人与本案事实有回联系的犯罪行为提出反控答诉。反诉同自诉是两个独立的诉讼,反诉案件与自诉案件是两个独立的案件。因此刑事诉讼法规定“反诉适用自诉的规定”。由于我国在审判程序上是二审终审制,二审一旦允许反诉,则因为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这就相当于剥夺了当事人对反诉之裁判的上诉权,变成了一审终审。
4.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433条
第四百三十来三条暂予监外执行自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执行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后十五日内,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
(一)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执行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收监执行决定书,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5. 刑事诉讼法法条辨析 第50和54条一起
刑事诉讼法法条辨析:第50和54条比较,50条规定的是对司法工作人员收集证据的要求,54条是对取版得的证据排权除性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6. 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二百二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第二内百二十二条 法庭审理容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应当提供证人的姓名、证据的存放地点,说明拟证明的案件事实,要求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理由。法庭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同意,并宣布延期审理;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并继续审理。
延期审理的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理期限。
人民法院同意重新鉴定申请的,应当及时委托鉴定,并将鉴定意见告知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7. 关于法院能否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的几点思考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在部分案件的定性上存有分歧是十分正常的,而法院有无权力直接改变公诉机关的指控也时有争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第2项规定:“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该条规定直接赋予了法院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的权力,结束了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但是笔者却认为,法院无权直接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 一、现行法律允许法院直接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缺乏合理性和正当性 控审分离是现代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现代诉讼文明、民主、科学的重要标志。控审分离原则也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层含义:(1)控告和审判职能分离,由不同机关行使;(2)审判以起诉为前提,未经起诉的案件,法院不得径行判决;(3)审判受起诉范围限制,不得及于起诉之外的人和事。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体系表现为控、辩、审三方各司其职,控、辩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通过证明来发现案件真相,而法院居中裁判,确认已经证明的案件真实。三者的职能分工,不可随意超越。控审分离原则通过控、审之间的制衡来遏制司法擅断,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以确保司法公正。如果允许法院直接改变检察院的指控罪名,不加限制,就是审判职能侵犯公诉职能,违背了控审分离的现代诉讼基本原则,破坏了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体系的平衡。 辩论原则是现代诉讼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纠问式诉讼模式进行了改革,吸收了国外刑事诉讼的先进合理元素,基本确立了对抗制的诉讼模式。对抗制诉讼模式,强调控、辩双方主动性,确保控、辩双方在各自举证的基础上充分争论和被告人得到充分辩护,保障刑事诉讼公正性,以维护刑事诉讼体系的平衡。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为保障裁判的公正性,需要突出辩护权的有效设置和强化被告方的辩护能力,使其能够有效的抗辩指控。法院直接改变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在程序上没有给控、辩双方(尤其是辩方,在法院将轻罪改变为重罪的情况下)提供攻击与防御的机会,而具有明显的突袭性。这种缺乏公正程序保障的“突袭性裁判”,违背了现代诉讼的辩论原则,无法保证裁判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理应受到禁止。 二、现行法律允许法院直接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侵害了被告人的诸多诉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第2项的规定没有注意到在法院改变检察院指控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重罪改变为轻罪,另一种是轻罪改变为重罪。这两种情况对法院和检察院而言可能没有什么差别,但在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却有天壤之别。如果说是法院在案件开庭审理后,将重罪改变为轻罪,法院改变检察院指控本身就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不需要再告知控辩双方根据新的罪名重新开庭进行控辩,法院可以直接改变罪名,作出有罪判决。如果说是法院在案件开庭审理后,将轻罪改变为重罪,则剥夺了被告人和其辩护人就重罪辩解的权利,直接侵害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对被告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一)侵犯了被告人的知悉控告与审理罪名的权利。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有权及时获知被指控和审理的罪名和理由,这是被告人享有的防御性权利之一,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直接作出判决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被告人的上述诉讼权利。 (二)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辩护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告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是防御和防护不当控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辩护是针对指控而言的,没有指控,自然也就无须辩护。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也是始终围绕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进行辩护,而不可能针对法院直接变更的罪名进行辩护。换言之,在法院宣判前,被告人并不知道法院“直接变更的罪名”,也就无从就法院“变更的罪名”依法进行辩护。因此,法院变更检察院指控罪名径行判决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以及“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的”基本原则,直接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利。 (三)侵犯了被告人的法庭调查权、法庭辩论权和最后陈述权。法院变更检察院指控罪名直接作出判决,客观上是对一个新罪进行审理和判决,由于被告人在法院宣判前无从得知法院所变更的罪名,实际上也就变相地剥夺了被告人对法院所变更罪名的法庭调查权、辩论权和最后陈述权。 三、现行法律允许法院直接改变检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违背了“不告不理”原则 “不告不理”是奴隶制时期的弹劾式诉讼形式,如果没有受害人或其他人提起诉讼,不会引起诉讼,即没有原告,也就没有法官。“不告不理原则”为近现代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世界性人权公约所确认。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533条明确规定,法官只有在查明被告犯有指控的罪行时,才能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对“不告不理原则”也是予以确认的。我国宪法第135条,刑事诉讼法第7条关于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规定,就是我国法律对“不告不理原则”的法律表述与确认。“不告不理原则”在刑事诉讼中具体体现为:1、法官对案件的审判必须以检察院的公诉为其开始和进行的前提;2、没有被控诉的事实,法院不能审判;3、法院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必须与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相一致,否则不能作出有罪判决。换言之,法院的审判不能超过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范围,即公诉的事实与罪名,对被告人进行审理和判决。具体地讲,就是法院既不能以公诉事实以外的其他事实对被告人作出判决,也不能以检察院未指控的罪名对被告人的同一行为作出直接判决。因此,法院在检察院指控罪名以外,以同一公诉事实直接作出被告人有罪判决,并定罪处罚是违反现代法治社会所公认的“不告不理原则”的。 四、在法院发现检察院指控的罪名与案件事实不符时,该如何处理,人民法院是否必须作出指控罪名不成立的无罪判决? 笔者认为,考虑到诉讼的效率以及社会评断,同时刑诉法第162条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有罪被告人应当作出有罪判决的规定也应当遵守,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否则,如果让一个有罪的被告人,仅仅因为罪名适用上的技术性原因就被判决无罪,似乎又脱离现实国情。因此,笔者的意见是,在法官内心确认法院无权未经必要程序在判决中改变指控罪名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如下: 第一,在因法院审理认定事实超出检察院指控事实范围时,法院认为指控罪名不妥,法院无权通过任何程序在判决中改变指控罪名,而只能依法建议检察院撤回、变更起诉,或者就指控事实依法作出判决。 第二,在法院审理认定事实没有超出检察院指控事实范围时,法院认为指控罪名不妥,应作以下不同处理:(1)法院直接采纳辩方提出的罪名适用意见而改变指控罪名的,可经告知程序后在判决中改变指控罪名,并作必要说明;(2)法院拟适用审理中控辩双方均未提及的罪名,最好是商请检察院变更指控罪名,在检察院变更指控后,法院应安排必要的法庭调查、辩论。如果协商变更无果,法院应当直接通知控、辩双方就拟认定的罪名进行举证和发表意见,如必要,组织法庭调查、辩论。法院在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判决。 第三,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能从立法的角度对《解释》的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释义
根据本条规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刑事诉讼开始前已经发现的,不应立案受理。在侦查阶段发现的,应当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在审判阶段发现的,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作出判决,宣告无罪;对于告诉才处理,被害人撤回告诉的,用准许撤诉的裁定结案;对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终止审理。
《刑事诉讼法》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8)刑事诉讼法解释533条扩展阅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主刑和附加刑两刑事责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它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适用。
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附加刑分为罚金、财产。对犯罪的外国人,也可以独立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对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说来,在立案阶段,人民法院发现自诉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不予受理。公诉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作出不立案的决定。
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阶段,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以判决宣告无罪。对于其他几种情形,一般应以裁定终止审理。不过,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已经死亡的被告人无罪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