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自测一
⑴ 劳动法的一些题目
A 以招聘为目来的,字眼清源楚,公司基本情况明显
B 培训协议可以这样约定
A 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有书面申请并按照规定就可以办理离职手续
D 职业介绍所没有档案保管权
A 理由迁移证如果没有办理迁入,那么就表示该户口迁移无效
⑵ 劳动法第一条内容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⑶ 我想查询最新的劳动法
我在一家物业当保安每月工资2700元,我去时他们说法是每个星期休息一天,有年终奖,但我干了十个月什么都没有,,我就辞职,最后一个月工资每天给我只给了67元这样合理吗,这样的事有什么地方管。
⑷ 从劳动法的角度谈一谈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应积极及时的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法维权。
有的劳动者由于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对劳动法规和政策理解不准确,不知道该如何应用,往往造成有的提出的仲裁请求会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样不利于化解矛盾,不利于劳动纠纷的处理;有的提出的仲裁请求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无形中造成放弃了部分合法权益。所以,劳动者当遇到自己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要学会学习法律知识,要么要学会找法律专业人士去进行法律咨询。总之,一定要及时地了解自己的争议所涉及到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规定,争取做到心中有数,依法维权,理性维权。
2、与用人单位先行协商,摆事实,讲道理
在维权实践中,协商处理劳动纠纷,是一种双赢的解决方式,不仅有利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而且双方均能在短期内解决纷争。尤其对劳动者来说,在许多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得到实惠。这个协商和解程序虽不是必经程序,但是在实践中确是一个解决劳动纠纷的好途径。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3、通过正规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处理
调解程序在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调解程序作了更为完善、更为明确的规定,不仅将调解组织由原先的一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增加为三种(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而且将调解程序缩短为15天时间。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调解协议还赋予了法律效力。如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的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无须再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上述这些新规定对于劳动者通过调解方式处理劳动纠纷都是非常有利的。
4、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之规定,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未履行的,劳动者可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在维权实践中,劳动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劳动仲裁申请时效要注意
自2008年5月1日起,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由原先的60天延长为一年时间。这对于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劳动者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超过劳动仲裁时效。因此,劳动者在遇到劳动争议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错过一年的劳动仲裁时效,切忌轻易地放弃申请劳动仲裁的权利。
(2) 在劳动仲裁程序中也有调解程序,要抓住调解机会;
虽然在劳动仲裁程序之前就可先行调解,但是在实践中,许多用人单位不愿协商,或者因双方差距大而不能达成调解协议。进入劳动仲裁程序或诉讼程序之后,在审理程序当中均有一个调解程序,这个调解程序也是化解纷争的好机会。劳动者应当抓住此次调解机会,适当地退让,积极协商处理。
(3) 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材料,如工资条、工作证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之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但是,在维权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在仲裁程序或诉讼程序中会以各种理由推诿,拒绝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致使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因证据不足而败诉。所以,为了由被动变主动,建议劳动者在维权之前要有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对自己有利的一些证据原件,以备后用。
(4)由于诉权只可行使一次,在提出仲裁请求时一定要准确无误。
劳动仲裁程序属前置程序,申请劳动仲裁就意味着诉权已经开始行使,而这样的诉权只能行使一次。而在维权实践中,一些劳动者急于求成,在不熟悉相关法律政策的情况下,提出的仲裁请求或不准确、或不全面,这样的仲裁请求,很容易导致部分败诉或全部败诉。而一旦在劳动仲裁阶段诉权行使之后,进入一审诉讼阶段,诉讼请求是不可随意增减或者变更的,除非与原诉求具有不可分性,否则,法院会将新增减或者变更的诉求列为新的争议而不予审理的。
5、向法律维权中心或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劳动者在提出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申请的同时,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 在法定的劳动仲裁申请时效之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此外,新法还规定了几种特殊情况下仲裁时效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1)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2)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3)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仲裁请求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所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畴。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三)其他必要的身份证件和资料
6、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在争议处理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有权选择调解或仲裁程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有权要求调解、仲裁和审判人员回避,有权提交回答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参加仲裁或审判活动,有权自行和解,有权陈述和答辩,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生效的仲裁调解书和裁决书等。当事人应履行以下义务:自觉履行达成的调解协议,按规定参加调解、仲裁和审判活动,在规定时间提交有关材料,遵守仲裁和审判纪律,依照规定期限履行生效的仲裁调解书和裁决书,按规定缴纳仲裁费和诉讼费用等。
⑸ 劳动法选择题1
1.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A. 英国
)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
2. 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是以(C. 工厂立法 )的形式出现的。
3.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 D. 19世纪下半叶
)。
4. 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B. 《国际劳工标准》 )。
5.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劳动法中所指劳动的特征的是( D. 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所有有意识、有目的的 )。
6. 从( A. 工人运动 )角度分类,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
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7. 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B. 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 )。
8. 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
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统( A. 民法 )中独立出来的。
9. 与劳动法相邻近的法律部门最密切的是(D. 社会保障法
)。
10. ( C. 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力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
⑹ 新劳动法全文去哪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于1994年7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公布施行后至今没有进行过修改,不存在所谓的“新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全文可通过以下官网查看:
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05.htm
如果你所指的是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则可以通过以下网址查看:
http://www.gov.cn/flfg/2007-06/29/content_669394.htm
⑺ 劳动法第一百条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百条 :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⑻ 《劳动法》还有效吗
您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依然有效。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一致,根据新发优于旧法的原则,应适用劳动合同法。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