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主体
① 劳动法主体 客体和内容
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例如工薪、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内容: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供参考。
② 简述劳动法上承担责任的主体
您好,可以参看法学教材参考答案。
③ 什么是劳动主体资格
劳动主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劳动法律关系,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主体的资格分为两种:
一、用人单位主体的资格:
用人单位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第一,财产条件:具备一定的归自己支配的生产资料,并通过工商登记确定;
第二,技术条件:《劳动法》第53条规定:“劳动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组织条件:用人单位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劳动者应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
第一,年龄标准。须年满16周岁,文艺、体育等特殊行业单位要招用未满16周岁的运动员、文艺工作者等的必须报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劳动法》第15条也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二,体力标准。
首先,建立劳动关系前身体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的限制:(1)疾病的限制。各种岗位的职工都不得患有本岗位所禁忌或不宜的特定疾病;(2)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残疾状况相适应的职业;(3)女职工、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其次,建立劳动关系后要确定是否丧失健康条件。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可能会因工或因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解除。是否丧失劳动能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
第三,智力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文化条件。国有企业招用工人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私营企业“不得招用在校学生”;(2)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重要依据。
第四,行为自由标准。所谓行为自由是指公民是否具有人身自由。
④ 劳动法主体是什么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⑤ 劳动法的适用主体有哪些哪些不适用,为什么2
对于劳动法的适用主体,《劳动法》第二条有明确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境内的企业答、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干部按照或者参照公务员体制进行管理,由《公务员法》进行调整。简单地说,工人适用《劳动法》,干部适用《公务员法》而不适用《劳动法》。
国家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对与两者劳动者(工人和干部)的管理要求不同,他们得到的保障也是有区别的,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有利于维护工人身份劳动者的权益。
⑥ 劳动法是管哪些主体的企业法是管什么主体的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主要是管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纠纷。
第一条 为保障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明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合法权益,增强其活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法
企业法主要是规定企业的权利义务
⑦ 劳动法的主体是什么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⑧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的适格主体有无范围
《劳动合同法》第二来条规定:中自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因此,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劳动合同法的自然适格主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主要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的,也可以成为劳动合同法的适格主体。
⑨ 简述劳动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劳动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条件就是应该持有依法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并具有法人资格和依法建立的企业制度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