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具有溯及既往效力
㈠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采取从新原则是什么意思
复《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制规定: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时间,以及民事诉讼法对其颁布前的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起生效。同时,1991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民事诉讼法的通知》中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受理的案件,一律按照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因而民事诉讼法有一定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㈡ 民事诉讼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吗
民事实体法没有溯及力,但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具有溯及力。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
㈢ 民事诉讼中有关管辖的溯及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第五百五十二条规定:本解释公布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因此,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是有溯及力的,但是只是针对以前的司法解释,对于更高效力的民事诉讼法没有当然否定的效力,以前有明确规定的,仍然应当适用以前的规定。
㈣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的时间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时间,以及民事诉讼法对其颁布前的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起生效。同时,1991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民事诉讼法的通知》中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受理的案件,一律按照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因而民事诉讼法有一定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㈤ 民事诉讼法新解释是否具有追溯力
原则上没有,但新的案件尚未审理完毕的应当适用新的民诉法解释。
㈥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溯及力,对于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前受理的案件,已经立案的案件,仍适用旧民事诉讼法吗
在新法施行后,已经立案但尚未开庭审理的或判决尚未尚未生效的,适用新法
㈦ 修正后的民诉法溯及力
新修订民事诉讼法第58条是为了让更多人依法办事,普及法律知识.
新修订民事诉讼法第58条被法院解释成所谓的禁止公民代理的法条,意图禁止公民代理案件。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哪个地方写明了禁止其他公民代理当事人的案件了?答案是明确的:没有!因为这违背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准则:法不禁止则能行
首先,民事诉讼法新修订的第58条只是说三类可以作为代理人的群体,没有任何文字禁止公民作为民事案件的代理人。第58条仅称三类人可以作为代理人,并非强制规定必须雇佣此三类人作为代理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68条明确规定,除此三类人外还可以委托其他公民代理。因为公民有委托自由。民法通则规定的委托权依然存在,没有被废止,法院也无权废止。因为法院不是立法机关。第58条只是称“下列人员可以担任代理人”,只是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可以担任代理人的人员,即这些人不得被排除在代理人之外。并非规定“担任代理人的限于以下人员”。
民诉法修正案去掉“法院认可的公民”,明明是一个限权法条. 即废除法院对公民委托行为和代理人代理行为进行审批的权力,却被法院当成是一个剥夺、限制和审判公民委托权、代理人代理权的授权行为。法院竟然如此理解公民代理,属法律理解错误, 太不应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68条明确规定,除此三类人外还可以委托其他公民代理. 因此在末出台新司法解释前, 公民代理是合法许可的
㈧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有无溯及力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有溯及力。民事实体法没有溯及力,但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具有溯及力。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2013年1月1日未结案件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㈨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是否有溯及力
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当是没有溯及力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五百五十二条 本解释公布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㈩ 民事诉讼法有没有溯及力
民事实体法没有溯及力,但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具有溯及力。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2013年1月1日未结案件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案件,2013年1月1日前依照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已经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
第二条
2013年1月1日未结案件符合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或者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管辖规定的,人民法院对该案件继续审理。
第三条
2013年1月1日未结案件符合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或者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送达规定的,人民法院已经完成的送达,仍然有效。
第四条
在2013年1月1日未结案件中,人民法院对2013年1月1日前发生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尚未处理的,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但下列情形应当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
(一)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情形在2013年1月1日以后仍在进行的。
第五条
2013年1月1日前,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措施的,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但人民法院2013年1月1日尚未作出保全裁定的,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定解除保全措施的期限。
第六条
当事人对2013年1月1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审查确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但该期间在2013年6月30日尚未届满的,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
前款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的,仍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三)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2013年1月1日前已经受理、2013年1月1日尚未审查完毕的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案件,适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
第八条
本规定所称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是指根据《决定》作相应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本规定所称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决定》施行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0)民事诉讼法具有溯及既往效力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溯及力问题
法的溯及力,即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颁布的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根据该条规定确立法的溯及力原则:从旧兼有利。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规范并统一了刑事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但民商事法律规定并没有统一的溯及力的规定。
根据学者学说,实体法与程序法在溯及力原理上存在不同。
实体法:
民商事法律(包括司法解释)关于法的溯及力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则为法不溯及既往: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1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第5条 人民法院对合同法实施以前已经作出终审裁决的案件进行再审,不适用合同法。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3条:
担保法施行以前发生的担保行为,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本解释。
二、例外:
1、跨法行为从新:
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
除本解释另行规定外,2001年10月27日以后人民法院受理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涉及2001年10月27日前发生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前著作权法的规定;
涉及该日期以后发生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后著作权法的规定;涉及该日期前发生,持续到该日期后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后著作权法的规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2条 合同成立于合同法实施之前,但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跨越合同法实施之日或者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实施之后,因履行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
2、合同有效优先: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3条 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时,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
3、空白追溯: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