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第208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二规定是什么
第二百零八条 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
【释义】本条是关于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规定。
在借款合同中,一般对偿还借款的期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但是有的情况下,因生产经营状况或者其他情况发生了变化,借款人在合同履行期间不需要所借的资金,出现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情况。
合同法起草时,针对提前还款是否经贷款人同意及利息如何计算这两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目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较差,许多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借款,而借款的提前返还有利于将资金用于短缺的项目中,对于贷款人并无损害,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以,法律上应当做出鼓励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规定,不应当再给提前还款的借款人增加过重的负担,提前还款可以不经贷款人的同意,利息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即可。另一种意见认为,提前还款实质上也是一种不按照合同履行的行为。金融机构对每一笔借款的发放都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提前还款不需要经贷款人的同意并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会打乱贷款人的资金安排计划,使本来应当收取的利息得不到收取。特别是在借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会造成借款人利用提前还款的办法来逃避合同约定的利率,使贷款人合法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提前还款应当经贷款人的同意,同时按原借款期限计算利息。考虑到提前还款实际上是借款人提前履行合同的行为,而根据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所以,借款人提前还款仍按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会使贷款人收不到该收的利息,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人是有权拒绝借款人提前履行合同的行为。因此,如果规定提前还款可以不经贷款人的同意并按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是与本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原则相违背的。而且,为了保证能够盈利,贷款人对每一笔贷款的收回和再发放都有时间上的安排。如果借款人可以不经贷款人同意就提前还款,让贷款人自已承担因资金闲置而造成的利息上的损失,对贷款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提前还款一律规定按原合同的期间计算利息,让借款人承担其不应承担的责任,也会使借款人丧失提前还款的积极性。
借款合同条例对提前还款的问题作出过规定,明确提前还款的,应当按银行规定减收利息,但条例没有明确提前还款是否需要经过贷款人的同意。《贷款通则》中规定,提前归还贷款的,应当与贷款人协商。但没有明确利息如何计算。根据本条规定,对于提前还款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当事人在合同中对提前还款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确定是否经贷款人同意及利息如何计算等问题。其次,当事人在合同中对提前还款没有约定的,提前还款不损害贷款人利益的,可以不经贷款人的同意,利息按照实际借款期间计算;提前还款损害贷款人利益的,贷款人有权拒绝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要求。贷款人同意提前还款的,等于贷款人同意变更合同的履行期,因此。借款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期间向贷款人支付利息。
2. 民事诉讼法中的各种时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回的诉讼时效期间答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3. 新的民事诉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3)民事诉讼法第208条扩展阅读
分析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该条规定的是检察院对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按理说法律监督权与当事人的申请监督权不存在冲突,相反二者本应并存。法律监督权为申请监督权提供实现的手段和方式,申请监督权为法律监督权的行使提供渠道和接口。
从当事人角度看,申请再审权与申请监督权有行使的顺序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申请再审权的丧失,申请监督权便当然丧失。从法律监督的角度看,检察机关更不应认为当事人申请监督权已丧失便不进行监督了。也就是说,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监督权力不应受限于当事人的申请,不应依赖于当事人申请监督权的行使。即使当事人不行使申请监督权或者当事人的申请监督权已不能行使,仍应不妨碍检察机关依法进行监督。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试用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这解释第208条第三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08条第三款规定: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5. 民事诉讼法208条第三款坐不坐牢
第二百零八条 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应该执行的,就应该执行的,是
6. 民事诉讼法原208条在新民诉法多少条
2007年的民诉法第208天,在2012年的是第231条。
法律条款如下: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版人民代权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在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被移到了第二百三十一条 :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7. 民法解释第208条3款是什么
第二百零八条 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专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属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释义】
本条是关于执行担保的规定。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暂时确有困难,缺乏偿付能力,向人民法院以担保方式保证其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而暂缓执行的一种方式。执行担保分为执行保证和执行物保,前者指提供保证人作为执行标的保证,当被执行人不能按期履行时,法院有权裁定执行保证人在保证责任范围的财产;后者是被执行人以自己或他人财产作为抵押物或质押物,设定担保物权,法院可以裁定执行该担保物。值得注意的是,适用执行担保必须经申请执行人和人民法院的同意,而且暂缓执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
【关联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8-270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4、85条
8. 一道关于行政法的案例分析题,帮帮忙啊
1.此案不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2.仅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
9. 中华人民共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三款
中华人民共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