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罪名
A. 行政刑法制造犯罪
有一定道理,也不全面
它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这一点戏虐为制造犯罪也不为过
但有这样的规定后还有人选择去这么干,是自己把自己变成犯罪分子怪不得法律。
自然犯里也有类似情况,有的父打死子不是犯罪,后来也要认定为犯罪,是不是制造犯罪呢
同态复仇曾不认为是犯罪,后来也被刑法规制了。
B. 刑法有多少罪名
刑法规定的罪名有413个,加上新增罪名9个,目前我国刑法共有罪名422个,其中,过失犯罪48个,占总数的11%;故意犯罪374个,占总数的89%。
【法律分析】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国家的名义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适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也叫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行政刑法制裁的是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刑法和行政法处罚某种行为,主要不是因为其具有道德上的恶,而是因为其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因而有害于社会,这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会随着社会管理、运行模式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间不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投机倒把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与刑法的这种划分相对应,从犯罪的角度在理论上也有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划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C. 〓★刑法问题和行政法问题★〓
吸收犯
数个不同的犯罪行为,依照一般的日常观念或法条内容,其中一个行为当然地为他行为所吸收,只成立吸收行为的一个犯罪。
(二)吸收犯的特征
1.事实上有数个不同的行为,每一行为都单独成罪,都分别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有关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
2.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吸收关系。吸收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1)一般经验上的吸收关系,即依照一般经验法则,一罪是另一罪的当然实行方法或当然实行结果,前行为是后行为的当然发展阶段或者后行为是前行为的当然发展结果;(2)法条内容上的吸收关系,即按照法律规定,一罪的犯罪构成为他罪所包括。
(三)吸收犯的处罚
吸收关系表现为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对吸收犯以重罪论处,轻罪被重罪吸收。
牵连犯
(一)牵连犯的概念
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此时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之间、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之间就存在着牵连关系,因此称之为牵连犯。
(二)牵连犯的构成要件
1.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这是牵连犯的本质。牵连犯是为了实施某一犯罪,其方法行为和结果行为又构成了另外一个犯罪。
2.须有两个以上的行为,其中一个是目的行为,一个是方法行为,或者一个是原因行为,一个是结果行为,或者既有方法行为、目的行为(原因行为),又有结果行为。
3.两个以上的行为均触犯了刑法分则中的有关规定,触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构成独立的犯罪,各行为不属于一个犯罪构成的要件。
4.两个以上的行为之间须有牵连关系。牵连关系有两种:(1)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2)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
(三)牵连犯和吸收犯的区别
牵连犯中的两罪之间不存在当然的关系,而吸收犯的两罪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衔接方式上
A 选择型: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可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行政相对人直接选择了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则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
B 选择兼终局型:由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自由选择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但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则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C 复议前置型: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D 复议终局型:以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能申请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且行政复议决定产生最终的法律效力。
(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A 审查的范围不同:行政复议的范围大于行政诉讼的范围。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行政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适当性。行政诉讼是不告不理,行政复议则是有错就纠
B 受案范围不同: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案件,既有行政违法案件,也有行政不当案件,即凡是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的,则未必都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赔偿诉讼,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就行政赔偿问题发生争议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因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实施了侵害行为的行政机关,诉讼中的争议也是因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造成了侵害而引起的赔偿问题。因此,行政赔偿诉讼具有行政诉讼的特征,是行政诉讼;然而,行政赔偿诉讼中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是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了,而是具体的赔偿问题。在诉讼中处理具体赔偿问题时,国家和赔偿请求人也不再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因此,也没有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的主体之间的诉讼关系,这种平等关系应如同民事诉讼中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一样,只不过诉讼主体的一方是国家罢了。从行政赔偿责任的形式上看,也有诸如赔偿损失、返还原物、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的形式。事实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也正是国家赔偿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赔偿诉讼又具有与民事诉讼相同的一面。因而,行政赔偿诉讼又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诉讼。
D. 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实行社区矫正制度。
E. 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关系
民法、行政法、刑法使用以调整不同法律关系的法律。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回民事法答律关系,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刑法是惩罚、预防犯罪的法律,三者是不同的法律,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就像衣服与鞋子一样,各有各的用处。
F. 刑法和行政法交叉的论文能写什么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身份犯、渎职罪等等
G. 民法与刑法,行政法的关系
民法是调整作为抄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只有以民事主体的面目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才由民法调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H. 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关系
民法是调整来平等主体的自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法律。
(来源于找法网)
I. 行政法与刑法的联系与区别
刑法抄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法律
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于刑法学还没有开。所以只能说得民法与行政法了。不过行政法就是民告官。行政主体就是像公安局这一类的组织。行政相对方自然就是原告了。也就是普通公民或法人。而民法则是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或者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或者人身关系。比如像继承权、肖像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