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法律属性
⑴ 《劳动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劳动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简单的说,狭义的劳动法就是专指加上书名号的《劳动法》,是一部法典。广义的劳动法是指所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不仅包括《劳动法》,还包括《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等众多法律规范,当然也就包括了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 为什么劳动法是兼有公法和私法的属性
最先,200多年前,劳动法是从民法中产生的,因为民法具有私法的属性,所以,一开始劳回动法就答是私法,属于雇主和雇工的一种契约。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劳动关系中,雇主作为管理一方,雇工作为被管理者一方,本身的地位就很难平等。如果将劳动合同作为普通的民事合同,那么显然对弱势的雇工一方不公平,雇工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所以,为了保护弱势雇工一方的合法权益,政府越来越多的对劳动关系进行强制干预,劳动法的公法属性就越来越强了。
⑶ 劳动法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的法律比如,刑法,民法。
您好,《劳动法》属于《经济法》的范畴,但如果出现民事纠纷的话就属于《民法》 但《劳动法》里面是没有关于民事纠纷的条款的,
⑷ 劳动法法律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九十七条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工伤保险条例》 第七条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合同上注明的工伤不予负责的条款是违法的,本身是无效的,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可以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⑸ 《劳动法》到底属于经济法还是行政法规
劳动法是社会法的一种,属于经济法范畴,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一部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比行政法规的效力高,所以不属于行政法规。劳动法和经济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同时都隶属于民法,都是民法的一部分。
2、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加强经营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
(2)两者的主体不同。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双方之间的关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经济法主体范围广泛,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3)是实现经济自由和发展的保障;经济法主体地位不对等,具有层级性,又是保障经济秩序和稳定的需要;经济法主体角色的变动性,则充分体现了经济生活对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和谐互动的一种需要。
(4)两者的原则不相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等;经济法的原则主要有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等。
(5)劳动法的法律属性扩展阅读
经济法的特点: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2、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比较,在调整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导思想。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它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经济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法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法才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而经济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4、经济法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法
经济法始终调整经济关系,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的整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甚至会有意使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有所损失。
5、经济法是综合调整的法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纵向经济关系,但对横向经济关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采取的手段既有惩罚性的,也有补偿性的,既有鼓励类的,也有禁止、限制类的,体现了明显的综合调整的特征。
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属于什么法
《中华抄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属于社会法。
社会法旨在保障社会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的法律,是中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
中国现行的社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职业病防治法》。
(6)劳动法的法律属性扩展阅读:
劳动法的社会法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的统一。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涉及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广泛而复杂。
3、劳动合同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以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殊合同。
4、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与管辖具有特殊性。
5、劳动监察是以保护劳动者个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
⑺ 劳动法是什么性质的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其性质是国家为了保内护劳动者的容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部基本法律,《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劳动法应该属于社会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我国法律部门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程序法、社会法。其中社会法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规范,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规范,如环境保护法、能源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法等。
⑻ 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
参见:
浅析劳动法律关系的社会法属性
http://www.cnlsslaw.com/list.asp?unid=3804
简论劳专动法的社会属法性质
http://www.lawcyber.info/zflt/ldfxz.html
⑼ 我国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是什么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达成的协议,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且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被赋予法律效力。同时劳动合同依照法律规定达成,所以,违法达成的协议则不是劳动合同,因此不受法律保护。
(2)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约定的是关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一方的权利是对方应该履行的义务,权利的行使受法律保护,义务的履行同样受到法律的强制,不履行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的,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法律行为,劳动合同必然是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4)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平等:此处的地位平等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不是指其他特定方面的平等。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订立劳动合同的时候,不能因为性质的不同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劳动关系中,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即使在行政上有隶属关系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之间,在订立劳动合同的时候,也必须以平等的缔约主体的身份来出现,任何一方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需要强调的是,劳动合同作为社会化合同的一种,为了实现合同正义,其平等性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利。
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除有一般合同的特征外,有其自身的法律特征:
(1)劳动合同的主体由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构成: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一方必须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私人雇主等;另一方是劳动者本人。
(2)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以劳动行为作为劳动合同标的,要求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指示提供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本身便是劳动合同的目的。
(3)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期限的规定:我国《劳动法》第21条和《劳动合同法》第17条、第19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4)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者完成再生产的过程:劳动力有自然老化的过程,劳动力还有本身再生产的特征。劳动者自身老化的需求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都需要以劳动者的劳动来满足,因而成为劳动合同不可缺少的内容。
(5)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关系,使劳动过程得以实现。
(6)劳动合同履行中的从属性和非强制性:劳动者实施劳动行为时,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时间安排,必须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其劳动过程,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指示。但需强调的是,劳动者的人身不能强制。
(7)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延续性: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延续性渊源于劳动者劳动力再生产的自然属性。这种延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内,劳动者即使未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对用人单位仍有劳动报酬的请求权,用人单位仍有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②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用人单位仍对劳动者负有相应的责任。
(8)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定性:合同的基本要义在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这在劳动合同中也是一样的。有所不同的是,劳动合同的内容具有更多的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