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不可以作为证人的是

民事诉讼法不可以作为证人的是

发布时间: 2022-03-29 04:45:14

⑴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能作为证人的有哪些

对于证人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这是因为这些人由于感觉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或者由于年龄关系,对于客观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 正确反映,不能正确表达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对查明案件事实有意义的证言,不能作证人。

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不能作为证人。

证人只能是公民个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不具有证人资格,这是因为只有公民个人才能借感官感知案件事实,而法人和非法人团体本身并无这种感知能力。

同时,由于了解案件情况而产生的作证义务,是公民个人的法定义务,故意作伪证、隐匿罪证,必须负伪证的法律责任,而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则无法承担这种法律责任。

(1)民事诉讼法不可以作为证人的是扩展阅读: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因此,证人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传唤,必须按时到指定地点提供证言。证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提供证言。证人因故确实不能到案时,必须事先向传唤机关说明理由,不能无故不到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证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出庭的;证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

⑵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可以作为民事诉讼证人。

C
答案解析来:
根据法律规定,与当源事人有亲属关系和其他密切关系的人虽然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由于上述关系的特殊性,其证言的证明力一般要小于其他证人的证言。下列几类人不能作为证人:①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②诉讼代理人;③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④鉴定人员;⑤参与民事诉讼的检察人员。

⑶ 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规定:“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案情,并且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与待证事实相适应,且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就可以作为证人予以作证。

⑷ 诉讼中,参加民事诉讼的检察人员为什么不能作为证人

可以作证。只是不能作为单一证据。参照民诉第70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5条第五项;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不能作为单一证据。

⑸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作了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第七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的。

(5)民事诉讼法不可以作为证人的是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五十三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第五十四条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准许的,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

第五十五条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第五十六条《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的“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⑹ 民事诉讼法不能作为证人的人员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抄国民事诉讼法》第袭72 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即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范围作了规定和规范,民事诉讼中个人、单位均可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
事实上,在民、商事审判活动中,单位作为作证主体屡见不鲜,例如民政部门出具的关于某人婚姻状况的证明,抑或工商部门出具的关于某公司登记或注销的证明,再或是公司出具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这些证明均是以单位作为作证主体开具的。

⑺ 在民事诉讼中单位能不能作为证人

证人,即知道案件抄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第70条)。即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范围作了规定和规范,民事诉讼中个人、单位均可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
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只接受自然人(公民)作为证人,不接受单位作为证人,即单位不能以单位名义提供证人证言。

所以,如果这道题是多选题的话,我认为你就该选,即:在民事诉讼中单位能作为证人。

⑻ 民事案件是否可以拒绝做证人

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基本证据制度。《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证人应当出庭,符合法律条件,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可以不出庭,提交书面证言。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证人有义务出庭,只有在“确有困难”的情况下,经人民法院许可,才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如果说,以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尚没有明确地写出证人出庭是原则,而不出庭为例外的话,则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则将这种内含的意思完全明白化了,该规定指出“证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作为例外情况,如果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但在法律上,这种“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不是毫无限制的,不是由当事人自己认定的,而是有具体法律要求,并由法院认定的,所谓“困难情况”是指: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所谓“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实际上是一个兜底条款,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由法官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案件情况,个案认定。

热点内容
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22 09:38:21 浏览:974
法律援助会会 发布:2025-07-22 09:36:53 浏览:440
南平中级法院 发布:2025-07-22 09:32:26 浏览:486
如何做好法官助理工作 发布:2025-07-22 09:24:19 浏览:501
刑事诉讼法230 发布:2025-07-22 09:21:17 浏览:965
法官年满90 发布:2025-07-22 09:14:12 浏览:161
劳动法四十五条 发布:2025-07-22 09:07:44 浏览:829
违法三同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2 08:49:48 浏览:759
自血疗法治皮肤病 发布:2025-07-22 08:49:37 浏览:660
徐州法律服务工作者 发布:2025-07-22 08:49:34 浏览: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