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公开
1.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基本原则,如下: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电子政务是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构建网上信息公开平台。
(1)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公开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基本原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人民法院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类型案件数量迅速上升,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最主要的行政案件类型之一。
2. 法律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对不对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题
法律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对
3. 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公开的是国家秘密吗
1政务公开制度指行政机关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大众公开履行行政职能的标内准、要求、程序的机关效能监察容制度。2各单位依据行政管理相对人事方便、行政要求公开透明、行政行为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实行政务公开。3各单位岗位工作人员(包括借调人员)应遵守本制度。4公开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一、机关工作人员的相片、名字、部门、职务、职责;二、机构设置、行政职能、位置分布;三、事程序、事权限、事时限;四、土地、矿产业务情况及受理科室、进度、结果;五、土地、矿产业务收费依据和标准;六、其它公开内容。以上公开内容可根据通常做法用墙上悬挂、桌上摆放、佩带身份牌、编印事服务指南、公示栏张贴、上网络公示、电子触摸屏或滚动屏幕以及其它公众媒体公开等形式。5效能监察领导小组每季度一次和每月不定期检查各部门、有关单位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6凡应该公示而没有公示以及公示内容不规范、不标准的,效能监察领导小组书面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7政务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单位、部门、个人的年终考核考评的一项内容,并由效能监察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4. 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单位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护措施,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加强保密检查。 国家对在保守、保护国家秘密以及改进保密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第十一条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外交、公安、国家安全和其他中央有关机关规定。
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应当在有关范围内公布,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5.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是怎么规定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等情形。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5)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公开扩展阅读
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1、有效推动全国范围的反腐倡廉。
一切欺诈行为的基础都来自信息不对称,无论是不法分子的欺诈,还是政府官员的贪污和滥用职权,都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事实证明占据信息优势就会成为强势的一方。
2、推动全国自上而下依法执政。
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虽然部分先进地区已经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来实现部分政府信息的公开,但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区尚未行动起来,一些地方的官员藉没有相应法规为由而减慢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度,拖延政府改革。
3、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合作。
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一项宝贵的社会资源:政府与公众的相互信任可以增强彼此的合作效果;政府与企业建立共识可以提升经济活动的成效,从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使社会更为受益。
4、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稳定、政务公开是现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公众越清楚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对未来的预期就越有把握。
同时,明确的预期能够鼓励社会的长远投资,也能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政策只锁在抽屉里由官员随需而用,会增加投资者对日后效益的担心而缩减投资规模,从而导致企业与投资人追求短期效果,使经济建设的质量及效益大大下降。
5、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推行以人为本政策的阶段,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6、政府信息公开绝不是单纯信息发布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于政府而言,加强信息公开就是大势。形成现代治理体系,培养参与型公民,增强政府公信力,离不开“公开”二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政府信息公开
6. 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有哪些
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有哪些
法律分析:
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主要有除了是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那些事项不可以公开的,其他事项一般而言都是可以公开的。我国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例如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是其他有关组织的切身利益的,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信息。还要的就是有关政府信息是需要广泛的公众知晓或者是参与其中的,也是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内容。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7. 法律行政法规公开的事项
法律分析: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8.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公开吗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是应当公开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回秘密答法》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
第二十九条 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以及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进行采购时,应当遵守保密规定。
(8)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怎样公开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五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