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行政法规属于违规
A. 行政法和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是什么区别关系,不要从立法主体上说,违反行政法规是违法行为还是违规行为
从法律抄上讲是没有违规行为的,不管你违反行政法规还是行政规章都叫做违法行为。我们一般所称的行政法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律(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规(如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和行政规章。
B. 违法、违规、违章、违纪分别是什么意思
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违规是违反了某些规定,违章是违反道路交通等相关规定,违纪是违犯了纪律、违反了规则。
1、违法,也称违法行为,是指特定的法律主体(个人或单位)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或导致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违法行为表现为超越法律允许限度的权利滥用、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积极义务等。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2、违规,是指违反了某些规定。但是“违规”一词中的“规”字并不是指指定的某项规定,这个“规”字是指所有双方协商好达成的规定。
3、违章通常是指交通违章,即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交通管理及影响交通路况的行为。另外,违章也可指违反常规章法处理事情。
4、违纪,词语,读作“wéi jì”,即违反纪律,意指违犯了纪律、违反了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或是违反了有关章程。
凡是其行为与组织、团体、单位等对相关人员行为纪律要求相抵触的,都属于“违纪”。但违纪不一定即是违法。
(2)违反行政法规属于违规扩展阅读:
违法的构成要素包括:
1、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
2、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的过错的行为。
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设置的法人。
C. 行政违法行为属于犯罪吗
行政违法行为不一定属于犯罪。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规的违法行为。包括两种情况:
1、职务过错,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这类失职行为使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但还没达到渎职罪的程度;
2、行政过错,即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司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违法在许多情况下,专指行政过错,主张把职务过错称为纪律违法。行政违法的构成除了主体要件外,还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1、主观要件,行政违法的主观要件是指行政违法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凡故意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都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状态。过失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且造成危害后果的,也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故意和过失是行政违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观要件。所以,如果行为在客观上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认为是行政违法而追究行政责任;
2、客观要件,行政违法的客观要件是指构成行政违法的客观事实情况。包括行为及其后果等。行为是行政违法客观要件最重要的内容。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作为行政违法客观要件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所以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不构成行政违法。当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不意味着必须产生一定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只是某些行政违法(过失违法)必须具备的要件。在某些情况下,行政违法的确定并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直接的危害结果,而只要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过错行为就足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五条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D. 违法、违纪、违规的关系
我认为,这三个概念在广义上而言是有交叉的地方的,比如说违法与违规有交叉,违规和违纪有交叉.但是弄清这三者的概念,关键在于区别法、规、纪的外延。
1、法,分为“狭义上的法”和“广义上的法”。
广义上的法指法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狭义上的法仅指法律。
事实上,法其实是具有国家权威的规范体系。而将其进行了细分,根据是制定的主体不同。
法律:在我国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以法律名称、形式存在的各种规则。(如《刑法》、《合同法》等)
行政法规:指由国务院制定的具体执行公务过程中适用于全国的规则。(如《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部门规章:指国务院某部门制定的专门用于规范全国其部门工作的规则。(如公安部制定的《刑事侦察条例》)
地方性法规:指有权的各地方人大极其常委会或者政府制定的在该地方实施的规则。(如河南省人大制定的《河南省种子条例》、海口市政府制定的《海口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
2、规。在字典上,规有规则、规范的意思。因此,规的范围很广泛,也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规:指除了法律之外的一切社会规则,规范。既可以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则,也可以是一个民间团体制定的规范,甚至一个游戏规则等。
狭义的规:即法规。指除了法律之外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3、纪。则为纪律的意思,而纪律一般是存在于政党或者一般带有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中的内部行为规则。但是现在一般将其泛化,任何组织、社团的规章制度均称为纪律。因此,
广义上的纪:任何社团、组织的内部行为规章。
狭义上的纪:仅指政党、带有政治性社会组织(如共青团)的内部规章。
如果区分了上面三个概念各自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各自只取狭义概念的话,三者并没有任何交叉。但是,如果是各自取各自的广义的概念,那么就有了一定的交叉。如违法和违规中都包括了违反行政法规的内容。违纪和违规中也都包括了违反社团规则的内容。
此仅为个人观点。呵呵
E.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法律是什么
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法主体身份或以行政法主体名义出现时,发生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也就是说,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
F. 行为人违反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为不应属于违法行为对吗
行为人违反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为不应属于违法行为。—— 正确。
解析:1、本质上,这是违规行为;从广义上讲,法律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它们的制定、审查、备案、发布都有严格的法律程序。
2、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各个部委制定的一些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低于规章;省政府、直辖市政府、较大市(含经济特区)以下的市政府、县政府甚至乡政府以及省、市、县政府所属各部门都会制定一些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面很广,量也很大,只要部门领导签字就可以发布,程序非常的简单,对其缺乏严格程序约束,因此,不能称之为“法律”。
G. 违反行政法规是违法吗
违反行政法规当然是违法行为。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组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第五十七条规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第五十九条规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向国务院提出审查报告和草案修改稿,审查报告应当对草案主要问题作出说明。第六十条规定:行政法规的决定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H. 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算违章还是违法
违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通常对违章的理解是违反国务院部委制定的部版门规权章和地方规章,违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违法是指违反一切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狭义的违法是指违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违法行为。
I. 触犯条例和法规算不算违法
是的。
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版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权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是指特定主体实施了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这是作为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之一的违法。
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