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

发布时间: 2022-04-01 05:38:39

1. 论行政向对方在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法律关系,一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二是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在前一关系中,行政主体拥有多种行政管理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由于行政主体是管理者,依法享有强制、命令、指挥、制裁等权利。而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地位,由于行政公务优先、推定有效及不停止执行等公务原则,使得行政相对人具有服从和接受管理的义务,因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处于不对等地位。而在后一关系中,相对人享有法律规定的监督权、请求权、诉讼权等,处于监督主体和原告等地位,就应与行政主体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再比如,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依法拥有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而行政相对人具有服从管理的义务,但在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中,则要求行政主体行使职权和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做到公正、公开和事实清楚,如行政处罚中具体规定了亮明身份、告知处罚事实、理由和依据、回避及当事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等,行政主体就承担了较多的程序性义务,而行政相对人就享有了较多的程序性权利。因此,观察认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只有从这种具体状态出发,才能明白双方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法律地位,也会因行政相对人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享有的权力与承担的义务的内容也不同,而导致一定的差别,如公民,就会因自然人状态而享有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申请结婚登记权等;而法人组织也会因企业法人、社团法人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法律权利,如企业法人就享有申请颁发营业执照和经营自主权,事业单位就享有自主发展权等。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重性,导致了其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的复杂性。行政相对人在进入某项行政法律关系前,就已依照其他法律、法规,取得了基于公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身份享有的法律权益,这些法律权益主要是宪法所确认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政治权利,劳动、休息、受教育等权利,民法所确认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当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产生行政法律关系进入行政法领域后,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主体不得任意侵犯或克减这些权利,必须加以认可和保护,并且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和维护相对人的这些权益。这不仅是行政主体的神圣义务,而且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性质和宗旨所在。当然,相对人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宪法、民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不过,上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毕竟还不是行政法上的权力义务。所谓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是指在行政法律规范中,处于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人被规定的那些权力义务。虽然这些权力义务总是具体体现在单个的行政法规范中,但并不妨碍我们可以把它综合出来加以慨括和认识。

2. 论学校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开展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多种主体资格,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等等,此处主要探讨学校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当学校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的法律地位由行政法规定。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社会组织作为行政法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一般说来,社会组织的权利有:(l)依法独立自主管理各自内部事务的权利;(2)依法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3)依法代表和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组织成员权益和要求的权利;(4)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5)依法对行政机关监督或诉讼的权利。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社会组织还应承担或履行下列义务:(l)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令,执行行政管理法规;(3)接受国家行政机关委托代理执行的义务;(4)承担违法后依法受到处罚的义务;等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单方面性。因此,学校在同国家行政机关发生行政法律关系时,其地位是不对等的。只要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下达的行政指令,学校应遵照执行,而不得各行其是。如果学校认为某项行政指令有违背法律法规的地方,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向上反映或依法提出行政诉讼。但在没有作出否决之前,仍然要遵照执行。《教育法》关于学校的规定如关于学校的设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等,均体现了上述特点。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应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具有法人资格。《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的一般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或者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能取得法人资格。法人是和自然人相对应的,在法律上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法人应能以自己的名义,作为独立完整的单位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能在法院或仲裁机构起诉或应诉。我国《民法通则》依据法人宗旨、任务的不同,把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企业法人又分为公司企业法人与非公司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根据《民法通则》的分类,学校应属于非企业法人中的事业单位法人。由上可知,学校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是两种不同的主体资格,性质不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行政关系是发展其他关系的基础,是坚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及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证。但行政关系不能代替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在我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以单纯的行政手段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向学校放权,这势必导致原先相当大的一部分行政关系将发生性质上的变化,成为具有民事性质的关系。这种趋势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日趋明显。需指出的是,学校的法人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校的法律地位既包括学校在民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问题,也包括它在行政关系中的法律地位问题。由于学校具有多种主体资格,因此仅仅确立民事法律关系上的法人地位,并不足以解决当前体制改革中的一切问题。事实上,政府与学校关系中的学校法律地位问题,是当前体制改革中急待解决的紧迫问题。要摆脱政府对学校过多的行政干预,要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享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首先应当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用法律明确学校在行政关系中的地位,否则,学校不可能获得自主的办学权,更不可能确立法人地位。

3. 36 .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 分)

是。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一方,其地位优于当事人。

4. 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这句话错误来,行自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受其委托和授权的机关、团体或个人,即必须有代表国家从事行政管理的当事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受其委托和授权的机关、团体或个人,即必须有代表国家从事行政管理的当事人。
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法人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不可能产生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外国有关机关之间可以依法产生行政法律关系。

5. 如何确定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地位

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专主体:行政主体和属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
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

6. 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主体的地位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在这里限指法律地位。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中权利、义务的综合体现。而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以外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存在的。

基于行政主体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行政主体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并享受行政优益条件,相对人有服从和协助行政主体实施管理的义务;同时,相对人有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以及在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申请救济的权利;行政主体有依法行政、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之责。行政主体如果违反职责,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另一说是权、名、责

7.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谢谢!

当事人主体地位不平等
一方是行政主体就是政府 一方是行政相对人
公务员可以称为行政主体 公务员是行政主体的下位概念
行政监督的主体是 同级人民政府 上一级主管部门 或者 人大

8. A.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对吗

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9. 如何确定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地位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受行政法规范的调整,享有行政法上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
特征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行政主体是组织,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成为行政主体。是否享有国家行政权,是决定某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依照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发布命令,并以自己的职责保障这些决定和命令的实施,独立采取行政行为等。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
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关健条件。
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行政职权的内容和形式因行政主体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不同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也不一样。但总的说来,行政职权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行政立法权。
行政立法权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
2、行政决策权。
行政主体有权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作出决策。
3、行政决定权。
行政决定权,包括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宜的处理权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未明确规定事项的规定权。
4、行政命令权。
行政命令权,即在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行政决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而相对方必须服从的权力。
5、行政执行权。
即行政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有关上级部门的决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辖范围内具体执行行政事务的权力。
6、行政处罚权。
即行政主体对其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相对方违反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依法对其实施处罚等法律制裁的权力。
7、行政强制执行权。
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当法定义务人或某项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义务人不依法履行义务时,行政主体采取法定的强制措施,以促使法定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同样状态的权力。
8、行政司法权。
即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
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作为行政职权的享有者,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以对赋予其权力的人民和国家负责。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内容如下:
1、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
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职权必须有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定的职权,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履行职务。
2、符合法定目的。
行政主体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都必须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避免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3、遵循法定程序。
一切行政活动,除实体上合法、合理外,还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热点内容
学雷锋制度站规章条例 发布:2025-07-20 06:03:08 浏览:307
山西煤改案中的经济法 发布:2025-07-20 05:54:27 浏览:26
2003年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7-20 05:37:01 浏览:398
宣传考试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0 05:33:27 浏览:671
诉讼法还是民商法就业好 发布:2025-07-20 05:27:34 浏览:683
婚姻法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规定 发布:2025-07-20 05:24:24 浏览:161
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 发布:2025-07-20 05:19:29 浏览:215
案件多少年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0 05:02:51 浏览:511
四高法官6 发布:2025-07-20 04:52:31 浏览:707
公司法92条 发布:2025-07-20 04:50:52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