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事业单位非编制的劳动法

事业单位非编制的劳动法

发布时间: 2022-04-01 14:56:50

A.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不适用于劳动法

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纳入公务员编制或者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适用《公务员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聘用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而有编制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的规定,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公务员和非公务员分别立法的模式,公务员劳动关系,由《公务员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规范。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如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拓展资料:

公务员,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按照上述规定,是否属于公务员,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 依法履行公职

  2.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3.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B. 事业单位在编和非在编的同工同酬

事业单位在编和非在编的可以要求同工同酬,但是前提是付出等量劳动,并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

按照《工资支付条例》相关规定,工资支付条例的执行和立法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其中两个相对的问题。

一是工资的内涵。此前各项工资有关法规中,工资都等于货币。而今后将加入例如期权等内容的相关规定。

二是同工同酬写入法规。此前工资规定按劳分配,今后将加入同工同酬。事实劳动关系形成后,企业非正式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与正式工从事相同内容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并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都应获得同等报酬,即报酬在同一工资区间内浮动。任何用人单位都应该执行。

(2)事业单位非编制的劳动法扩展阅读:

所以只要工作的岗位、职级、内容相同,应做到“同工同酬”——不仅工资待遇相同,社保、福利等也应一视同仁。所谓‘同工同酬’并非要求他们的工资数额一样,而是允许在同一工资区间内进行浮动。

二是将同工同酬写入法律法规当中。人保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相关法规,“同工同酬”将首次作为立法内容。无论正式工还是劳务派遣工,只要从事相同内容工作,应当获同级别工资待遇。

比如都是总监级别,单位的薪酬体系可以自己确定是在5000至8000元区间内,还是定在6000至9000元的区间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同工同酬

网络-工资支付条例

C. 事业单位不实行新劳动法怎么办

1、没有新劳动法。
2、事业单位不适用全面实行劳动合同法。
事业单位仅与其单位中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合同法。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D. 新劳动法与事业单位非编制人员问题

按新的劳动法讲工作是事实了,有没有合同都要按合同法执行,你现在可以申请单位给你补发以前的保险和加班等待遇

E. 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辞退的补偿标准有什么规定

就是按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F. 事业单位非在编工人应该享受哪些劳动法规定

现在规定是同工同酬的,只要是事业单位员工有的,那么你也是有的

G. 非编制人员和事业单位是劳动关系还是聘用关系

适用。《劳动法》规定:本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H. 在编人员发钱非在编人员不发钱这属于违反同工同酬的劳动法么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与单位确认的是人事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所以在编人员的待遇不是按照《劳动法》调节的。而是依据《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管理条例》,其入职条件、学历、经历与合同制人员不一致,而且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资组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职称工资。而职称工资是评聘结合的,所以工资组成不一样,因此同工缺乏依据。
《劳动法》里的同工同酬指的是合同制人员的同工同酬,合同制人员与劳务派遣人员的同工同酬,合同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与单位确认的是雇佣关系而不是人事关系,其待遇依据《劳动法》,其待遇在录用方式、劳动报酬来源、适用法律上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不同。
下面给你个案例

事业非编人员能否主张“同工同酬”?

案例回放: 上海市某幼儿园(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招聘保育员,但又受编制所限,只能招用非在编人员。2006年9月1日,幼儿园招聘王某担任保育员工作,期间幼儿园和王某签订了《非在编人员聘用协议书》,协议最后期限至2008年1月31日,协议中明确约定王某的工资为1000元/月。协议期满后,该幼儿园向王某发出终止双方劳动关系的通知,王某收悉后,认为自己在职期间与在编人员在相同的岗位,从事相同的工作,理应享受同工同酬待遇,要求单位按照同工同酬待遇为其补缴社会保险,单位却认为王某与在编工作人员不具有可比性,不符合享受同工同酬的法定情形。于是王某于2008年3月1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不予支持王某请求事项的裁决;王某不服起诉至法院,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决驳回起诉;王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案件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事业单位中非在编制人员是否与在编人员应当享有同工同酬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遇到过这一矛盾,因此,该案的判决对于类似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编制问题是事业单位对所聘人员实行不同管理的根本性标志。有编制的,签订聘用合同,适用《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办法》;没有编制的,通过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何谓“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取得相同的绩效、获取相同的报酬。也就是说只有王某能够证明与单位其他员工“同工”的情况下,才能要求同酬,但如何衡量相同时间、岗位、工作内容、绩效目前却并没有客观的、统一的标准,要求获取相同的报酬自然就没有事实的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王某与其他在编人员在录用方式、劳动报酬来源、适用法律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事业非在编工作人员依据劳动合同法主张与事业在编人员同工同酬,难以获得法律支持。 本案中,由于王某系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王某与幼儿园建立的是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双方在协议中对工资报酬的约定是明确的,而且王某在实际履 行协议过程中也未对工资数额及缴纳的社会保险提出异议,因此王某要求按照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社会保险没有任何事实与法律依据。
通过本案,我们想给用人单位提个醒,在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的条款约定明确,尤其是对劳动报酬更应该明确具体,以免发生同工同酬争议,这样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关的你可以网络一下事业单位同工同酬的案例,网上有很多案例。法院都是不予以支持的,为什么不支持,都有进行法律上的说明。

I. 事业单位不适用劳动法吗

1、公务员编制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内国劳动法>若容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的规定,下列人员不是《劳动合同法》上所称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公务员依法行使国家职权的行为,不是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国家职权不能作为合同的对象,从而不能把公务员视为雇员。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公务员和非公务员分别立法的模式,公务员劳动关系,由《公务员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规范。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如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2、事业单位是否适用,要看你是公务员编制,还是合同制。

热点内容
案件多少年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0 05:02:51 浏览:511
四高法官6 发布:2025-07-20 04:52:31 浏览:707
公司法92条 发布:2025-07-20 04:50:52 浏览:277
分红权激励劳动法 发布:2025-07-20 04:35:18 浏览:542
合同自愿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发布:2025-07-20 04:23:22 浏览:23
坚持职业道德 发布:2025-07-20 04:12:08 浏览:872
合同法疑难问题解析 发布:2025-07-20 04:01:39 浏览:795
公司法竞业禁止规定 发布:2025-07-20 03:52:24 浏览:508
面对疫情法院的工作 发布:2025-07-20 03:52:19 浏览:202
国际商法与国际私法 发布:2025-07-20 03:51:45 浏览: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