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执行刑事诉讼法
⑴ 请教:最高院最近一次“刑诉法司法解释”是在2021年2月4日,在此之前也发布过,是哪一年发布的
最高法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⑵ 最高检查院的刑诉规则和最高院的刑诉解释是什么性质的法律文件
都是司法解释,广义的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他做出的当然也就是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了
⑶ 刑事附带民事,中院终审判决后,被告向高院申请再审,发回中院再审后驳回申诉,还可以继续向高院上诉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被驳回的,当事人不能向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可以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九条 申请检察院建议或抗诉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提审和指令再审适用的情形
发现下级法院生效的裁判确有错误,上级法院是决定提审还是决定指令再审呢?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第305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 有错误,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对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正确,但是在适用法律上有错误,或者案情疑难、复杂、重大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由原审人民法院 审理的情况的案件,也可以提审。”但是,这样的规定并不具体。
按照人民法院审理审判监督程序的审理规定,从再审案件判决、裁定的不同错误形式,来确定提审的形式或指令再审的形式。如果原审裁判是二审裁判,上级人民法 院可以提审,也可以指令原二审法院再审。如果原审裁判是一审裁判,应指令再审而不宜提审。因为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如果原 来是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所做的判决和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 行审判,所作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刘涌涉黑案件”,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对刘涌的判决不当为由,采取了提审 的方式,所作出的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⑷ 并案最高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并案最高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内容: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或者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并案侦查是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办案的一项重要侦查措施,它是指把一个或者一伙罪犯所作的系列案件串联起来,一并组织专案专办的一种侦查方式。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五条
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或者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
⑸ 最高院决定执行死刑,执行前发现案件有疑点可以暂停吗
现实困惑
王某正当防卫杀人,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不清的情况下,认为王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立即执行。王某的辩护律师认为此案存在重大疑点,便提起上诉,但二审维持了原判。无奈之下,王某的律师多次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李某查阅卷宗,了解到案情的疑点,便迅速联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说明情况,得到许可后马上打电话给刑场执行法官要求将行刑时间延后,最终在行刑前几分钟救下了王某。已经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执行死刑的,临刑前还可以暂停执行吗?律师点评
死刑临刑前可以暂缓执行。死刑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一经实施,就没有补救的措施。因此,为了确保死刑执行的正确性、安全性,防止错案,我国法律对此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程序,而且也规定如果在执刑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应该停止执行死刑。
本案中,王某故意杀人案有重大疑点,且在死刑执行前已经发现可能是误判,应当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最终的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五十一条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三)罪犯正在怀孕。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执行;由于前款第三项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特别提醒
死刑是所有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一旦执行错误,将没有办法进行补救,所以,对于死刑的执行应该慎之又慎。
163150
⑹ 六部委实施刑事诉讼法规定还有效吗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于2012年12月26日生效,同时废止1998年1月1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⑺ 刑事诉讼法最高院管辖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管辖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另一个是人民法院系统内各级法院、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以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九条 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二十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⑻ 死刑缓期执行是否必须报最高院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不需要报最高院核准。
根据相关规定,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核准权在高级人民法院,而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在最高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的案件报请死刑复核应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判处的案件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应该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有以下六种法律效果:
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3、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4、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限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5、限制减刑;
6、终身监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 【死刑、死缓的适用对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⑼ 最高、高级、中级、基层法院各管辖哪些第一审案件
在刑事诉讼中,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第二十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
(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9)最高院执行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刑事诉讼案件管辖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第十五条 基层人民法院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审判。
基层人民法院对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审判:
(一)重大、复杂案件;
(二)新类型的疑难案件;
(三)在法律适用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件。
需要将案件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的,应当在报请院长决定后,至迟于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请求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申请后十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移送的,应当下达不同意移送决定书,由请求移送的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同意移送的,应当下达同意移送决定书,并书面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